六章 憶劫——前塵往事
字數:3247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明史帝仙傳 !
玄明,非常誠懇地對八人說:“各位前輩,您們真找錯人了,我也根本不認識您們,而且我也絕不想當什麽皇*上,我隻是一介草民加一無是處的窮和尚,衣食尚且不保,哪裏有此貪天妄想啊?”
八人互換一下眼神,本來一臉淒苦的臉上,反倒多了一絲笑意,程濟出列,道:“師,可還認得我嗎?”
玄明看了看程濟,還是一臉茫然,道:“你是何人?”
程濟吟誦道:“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吞。”
玄明隻是覺著聽著耳熟,卻沒有半點印象了。
程濟道:“陛下休言一介草民與窮僧,昔我太*祖*皇*帝出生貧苦,後父母兄弟皆亡,以至孤苦無依,出家皇覺寺,今人及後世無人不敬我大明*太*祖,後人必當讚為“治隆唐宋”!”
玄明道:“既是後人之讚,先生怎得先知呢?”
程濟笑曰:“陛下,你想知此中奧妙,隻須細看空中之物。”
玄明於是與眾人注目空中“六道轉生*輪”,隻見輪中層層景象無數,各有間隔,但大體可分三大境界,一曰:天界、人界、地界,或稱:無*色*界、色*界、欲*界。
玄明不由一想太*祖生平,感覺身不由己,被輪*盤攝入其中,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明*太*祖公元1328年出生於一貧苦農家,連名字都沒有,隻有俗名:重八。
元至正四年,即公元1344年黃河泛濫,山東河南數十萬人,淪為難民,且淮河沿岸遭遇百年不遇之瘟疫與旱情
元朝大小官員貪*腐無度,私欲橫行,枉顧民生,借災斂財,真是黎民百姓,水深火熱!
十六歲的放牛娃朱重八,眼睜睜看見親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四月初六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且父母雙親連安葬之地都沒有,更不要說棺木了,這是怎樣的悲慘與人生!
玄明心道:“好奇怪呀,這個太*祖怎麽看上去,如此麵善,親切異常,但又想不起在哪裏見過了,而且也不象傳聞中的嚴厲無情,多疑冷酷,歹毒濫殺!
但或許是他從小失去如此多親人,承受這麽多痛苦,所以才鐵石心腸,不過正因為如此,所以太*祖才更看重親情,對他的兒女也疼愛有加,總想為兒女做萬全打算,以保明*朝千秋萬代。”
玄明對政*治向來不感興趣,所以太*祖征戰南北,掃平韃*虜,威震八方,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常人看了要熱血沸騰,但玄明對這些無動於衷,沒有關注與細看。
他有興趣的是發現了太*祖人生中的兩個節點,太*祖從此命運出轉折與變數,一是皇覺寺出家,二是加入明教。
在皇覺寺出家時,他幾乎做遍了全寺所有的髒活,累活,細活,粗活,寺廟從裏到外,從大梁到地板,一磚一瓦,他都觸摸過,都熟稔於心,了如指掌。
才十多歲的他,學會了做許多體力活,隻要能活下去,有飯吃,他始終不叫苦,不抱怨,而且他還試著識文認字,佛經成了他最早的教科書。
每當夜深人靜,明月當空,幹完活後,他會拿著佛經學習認字,不懂的就記下明天想辦法問別人,每天早晨,他是寺院裏最早起床的,常常以劈柴擔水,打掃擦地來鍛煉體格。
因為寺院他年紀最小,常常被大和尚欺負,但他根本不屑計較,隻要不少他的飯,他很少反抗,不是心裏不恨,而是性格能忍,小小年紀,卻心誌早熟,內向不愛說話,但他會觀察,會思考,能洞察別人,更能分析自己。
經曆了人間所有的苦難,他卻越發堅韌不拔,能吃苦中之苦,能忍難忍之事。
年少之人都有夢想,在皇覺寺出家時他的夢想,可不是想著遙遠的將來能當上皇*帝。
他當時的理想,是當皇覺寺的方丈主持,這樣他就可以在這個範圍內掌握自己的命運,也能主宰他人的命運。
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他年輕,身心強健,有的是機會!在經曆了那麽多苦難後,他已堅強到這個世界沒有什麽能打倒他的了!
然而就這麽個願望,也因為社會與國家大的形勢的變化,而破碎了,元朝*後*期,腐*敗*橫行,到處饑*荒,民*不聊*生,連寺院的和尚都要外出化緣,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出去乞討要飯。
呆在寺院也不能保證衣食無憂了,但是皇覺寺,取這個名字的人或者是僧人,真有未卜先知的法眼,這個寺院的名字不就是替朱元璋起的嗎?
在離開時,命運之神第一次垂青於他,在最後一次打掃寺院大殿時,他發現有一塊很不起眼的角落裏的地磚,與其他地磚不一樣!
然後他東摸索,西敲擊,終於發現這塊地磚是活動的,是可以拿開的,下麵藏著一條秘道,他沿石階而下,當然他沒忘記先把石磚複位蓋上,免得惹人耳目。
過去佛教中有一句話,叫“法不傳六耳”,極要緊的機密之事,切不可先泄露。秘道下是一個佛堂,入口處一塊石碑上刻:明王寶殿,卻沒有任何佛像,但環形的牆壁刻了很多經文,卻都不是中土文字。
四麵牆邊整齊堆放著很多珍稀的古天竺國原版的竹簡佛經,佛堂正中是一個佛龕,不知道是什麽材質做成的,通體呈白玉狀,龕中石座上也擺放著一個瓶子,瓶上上有五彩一樣奇異的花紋!
小和尚朱重八心想:“估計是哪個大德高僧圓寂後留下的舍利子,怕丟失,所以建秘道以藏之。”他先跪下對佛龕恭恭敬敬磕了頭!
等他站起身時,突然看到瓶子裏有五彩一樣的蛇吐著舌芯,重八一看幸好謹惕沒有輕易見財起意去動彩瓶,
然後彩瓶與石座自動沉降下去,又從下麵上升一個石座,座上擺放著一個白玉石一樣的盒子,約巴掌大小,
重八人小膽大,也是福至心靈,想到道德經上的一句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現在這個盒子應該是真的寶物了。”
他近前去看,玉盒是密封的,體積也小,估計裏麵不會有毒物可生存了,玉盒上刻著兩個隸書漢字: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