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五十七章 神離——陰錯陽差

字數:4312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明史帝仙傳 !
    六欲天君借著石壁上的夜明珠,拾階扶壁而下,卻發現明朝曆經十二世、十六帝,國壽計二百七十六年
    從洪武大帝朱元璋開國創業,抗擊異族,驅逐胡虜,恢複中華,橫掃八方,威震天下,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忠奸輩出,大善大惡,千古懸疑,波瀾壯闊,
    到明思宗崇禎朱由檢,為力挽狂瀾於既倒,扶之大廈於將傾,錐心泣血,,嘔心瀝血,苛責自省,鞠躬盡瘁,卻落得煤山自縊,於死前,尚惦記天下黎民安危,咬破手指,以血遺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悲壯殉國!
    而在六欲天君當時明朝並未滅亡,但是上天卻早早地將明朝從建國到滅亡的曆史一一寫就,所以有些事都是早有前定,半點不由人為!世俗中人,也說人的命運,是先注死,後注生,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也是佛家宿命通的現實證據了。
    當六欲天君下到最後一級台階時,發現是一個頗為寬敞的地下石窟,大約有半畝地見方大小,裏麵非常幹淨,纖塵不染,居室非常清幽,心無雜念,真是一個絕佳閉關修煉,參禪打坐的清修之境地
    正中心是一個圓圓的以明潤青石砌邊的清潭,有一道或者幾道不知從何而來的山泉沿石壁而下,潺潺注滿青石圍繞的清潭之中,卻又不盈不溢,不幹不涸,
    尤為神奇的是,圓圓潤澤的青潭四周,有八個長短不一仿佛蓄水的短橫條形水槽,細看之下,居然是以水灌注的八卦符號,槽內水波流轉,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
    清潭中間有一道s形的水槽弧線,正好將清潭分成曲形的兩瓣,正是一個太極圖形,姑且稱之為太極池,太極池中陰陽魚點上,分別生長出一根亭亭玉立的出水蓮花,陽極魚點之蓮花有如日出紅霞映滿天,陰極魚點之蓮花好似天青煙雨下江南,俱是姿態美妙,清潭中有霧氣淡淡升起,白靄靄氤氳一片,縈繞的兩朵淨蓮無風自搖,掩隱於朦朧之中,仿若雲中仙境。
    兩朵蓮花煙波之下,漂浮著一片又一片大小不一的碧綠青透如江南詩詞中描寫的田田的荷葉,
    而就在一紅一青的蓮花之間,也是整個清潭的圓心中央,漂浮著一片大如澡盆格外芬芳的荷葉,可以算是這個清潭中最大的一片了。
    白霧茫茫,皓月清潭!悠悠思念,君在何方?隻見整個清潭頂上方空中居然有一處天然的石窟窿,將外界的月光穿透放進,那冰清皎潔的光華將曾照遍古今美好如初的情懷,輕輕靜靜灑滿一池荷塘!
    但是曉風殘月,偶然雲開霧散時,令人吃驚的是,在那片如澡盆大小的碧綠青翠的荷葉上,居然還坐著一個人,沒錯,就是一個人,而且還是以佛門跏趺七支坐方式盤腿打坐,端容正貌,坐姿挺拔,閉目垂簾,似醒非醒,似睡非睡,原來這青潭中的霧靄靈光,飄渺煙波,正是這個人自然而然,絕非有意為之而散發出來的氣場
    並且在他身體周圍還彌漫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爽徹肺腑的空靈淡香,先前正是因為身體周圍生起的護體靈光霧靄,將整個身軀都給覆蓋籠罩,致使身形隱藏其內,以至於乍一看,空無一物,突然有物出現,渾然天成,仿佛有種本來無一物,卻又無中生有般的玄妙,卻難以用言語描述表達,正所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輪皓月,一綰清輝,孤輝獨映一麵離清潭邊最近的石壁之上,上麵用篆體字寫著幾個格外古樸莊重的字,
    中國古代讀書之人,首先要具備與學會的四大才藝是琴、棋、書、畫,
    其中“書”指的是寫字書法,必定要學會寫四種字體,即楷、草、隸、篆,所以這幾個篆書字體倒也難不到六欲天君,他望著古壁上的四個大字,念道;“月窟天根”下麵還有一首古詩寫著:
    耳聰目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爲貧。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落款寫著:宋*邵雍
    宋代邵雍,生前在當時非常有名望,原因是其學問高深而廣博,品德純正而隨和,言傳身教,就起到了教化萬民之作用,但終身不出仕,車駕出行,就有民眾自發地禮遇,其深通易理,學究天人,留下了很多驚世之作,在當時廣為人知。
    但是在後世也給學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一是他的學術成就涉及的領域眾多,儒道易理非行家不能勘破,二是他所行所流傳之事跡頗為神奇,在當時哪怕是現在來看都非常超常,以致於後世看相算命這些世間小道都尊他為祖師爺。
    其實他的學問與能力不僅僅是體現在看相算命上,他雖不熱衷於世俗政治,但他以獨特的視角與古老的中原文明中最神奇的一麵,來推衍天地人的運行發展軌跡與朝代更替的緣由規律
    甚至他很多的詩都帶有易理與術數的色彩,依照當時與現在的人來看,他都是一位相當有道、有術、有學、有識、有德之神人與先知。
    這首詩如果是現代的人哪怕是高級知識分子來看、來讀,都是絕對的無解,隻有精通儒道兩家乃至於中醫易理術數,並還得是親身修行的實踐者,才能讀得懂,看得明白!
    其實這就是一首修行悟道之詩,表明闡述的是人身難得與得道之玄妙,所以後來有一首詩讚歎他道:
    洞徹先天學至深,泊名外物性歸真。
    飄然來世飄然去,經世梅花天地春。
    六欲天君自從看到皓月清潭中那兩朵蓮花中心,荷葉之上的人之後,不由從心底湧現出一股強烈莫名的崇敬與仰慕之心。
    本來六欲天君在人中轉世時,作為原宿主的黑亮之元神較為強勢,又因為屬陽主外,於是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而為燃雪之元神便處於被動附屬地位,總是被壓製著心有戚戚,一直不甘心情願,
    因此在有一世轉成人間帝王時,準確的說是元朝時期的一個皇帝時,看到一名漢人女子無依無靠,燃雪心中突然生起無限同情與同病相憐之感,
    所以燃雪極力想要救那名漢人女子,但沒想到黑亮僅是貪戀那漢人女子之美色,也就順從了燃雪之願,但後來黑亮一直掌控著這具身體,男歡女愛,更令燃雪凡心大熾,春心萌動,
    自然勾起了燃雪心中的情思當然也是針對對世間品貌俱佳的男子之向往,但是她又沒能力搶過這具身體的主導權,不能稱心如意,於是激起了對黑亮大男子主義的反感,以至於怨尤
    之後又以男身出生於華夏古國,流落於一個島國風月之地,黑亮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後樂極生悲,大難臨頭,惹來殺身之禍,淒涼收場。
    而早已春心萌動的燃雪實在不願再與黑亮同處一身,快樂都是黑亮享有,痛苦卻讓她跟著承擔,她也是生於六欲中,哪裏肯這樣寂寞無趣地生存下去,累世轉生,黑亮都強勢爭得主動上位,以至於在人中皆是男子之身,她變成了附庸附屬品。
    於是燃雪早就與黑亮貌合神離,她一門心思想著要分道揚鑣,去追尋讓她中意之人,快樂之事,隻是苦於沒有機會,當她見到月窟天根中的這一男子之身,觸動前塵往事,情思不由厚積薄發,不可自拔,就想舍棄六欲之身,奔向她看上的這個男子之身。
    但黑亮是堅決的阻攔不答應,因為他覺得她和他是一個整體,有她在,他就多一份安全與保障,可以在以後修行過程中,多一個人分擔,多一份力量,禦劫也好,擋敵也好,還可以自由變身,鬼神莫測。
    然而燃雪也不是什麽善男信女,欲望來時,一旦看到機會就出現在眼前,是絕不會輕易錯過與放棄的,她去意已決,拚著被六道靈主責罰,她也想得人間之大樂,享世俗之榮華!於是兩人雙方為此事大動幹戈,爭執不下,
    反映表現在六欲天君的神識中,就是有兩個思想念頭矛盾尖銳,激烈交鋒,一個想不要現在的身體,去奪舍也好,借屍還魂也罷,就想上到那個皓月清潭下的那個男子之身,一個就不願放棄現有之身,去主宰一個陌生而一無所知的身體。
    最後黑亮根本不動口講理了,直接動手與燃雪打鬥起來,想以暴力解決問題與爭端,終究比燃雪的要強硬得多,於是他就發出的念頭讓六欲天君,直接上去毀掉那具形體!
    燃雪卻不顧一切所謂的風雅形象,也是大打出手,與黑亮撕打成一團,但是黑亮還是霸道得多,哪裏肯讓燃雪如願以償,於是他與燃雪的法力對訣中,技高一籌,施展欲界情劍,直斬向那具皓月清潭之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