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東西交融

字數:344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蜀漢戰鬼 !
    第十三章東西交融
    “既然禮品是書籍,還請相父查閱。”劉禪讓從昆圖斯手下接過禮物的宦官將書籍交給諸葛亮。
    諸葛亮拆開包裹,隻見裏麵是整齊地書籍,上麵的漢字並不美觀,但姑且能夠看懂。比起漢字的內容,諸葛亮最先確認的是紙的質地。現在的中國,還停留在紙和竹簡並用的階段,本來蔡倫改造以後,紙是可以寫字的,而且也算得上美觀。但經過幾百年的竹簡使用,漢人還沒習慣用紙來寫字。
    竹簡也有竹簡的好處,一是保存起來不容易損壞,不像紙那樣容易被壓皺,二是當時竹簡寫錯字可以用小刀刮掉,紙就不能隨便刮。實際上,中國真正對紙的普及不是因為在紙的製造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是在隋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使得紙隨著書籍而普及起來。
    而這個西方的使者帶來的書的質地,肯定不是竹簡,但也不是中國的紙。諸葛亮稍微用力,拉了拉書頁,很有彈性,它不會像植物的紙那樣輕易被撕碎。
    “昆圖斯先生,這些書的書頁是由什麽製成的?”
    “這是——羊皮紙,將羊皮腿毛,軟化,便可進行書寫。”
    “原來如此。”
    “這紙和我們的紙有很大不同麽?”劉禪問道。
    “回陛下,羊皮堅韌,比植物耐磨,更易保存,經過處理後,也可用於書寫。不僅是羊,很多有類似質地動物的毛皮都可以經過一定的處理,用於書寫。”諸葛亮答道。
    “正是,在我國,牛皮和羊皮常備用於造紙。在南方也有技術用某種草造紙來書寫。”
    “這倒是個不錯的技術,不過卻不好在季漢推廣。”諸葛亮評價道。“牛要用來耕地,羊在我們這也不是那麽常見的東西。豬倒是有不少,但豬皮的質地和牛羊的皮可差多了。”
    使者召見了,禮也收了,劉禪便說道:“大秦使者誠意來訪我大漢,大漢也當以上賓之禮相待,還請使者暫住於長安,有什麽想看的,可以找相父商量。”
    在那之後的數日,諸葛亮命黃門侍郎董允帶使者在長安內遊曆,自己則對這位使者帶來的書籍進行研究。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其中的哲學與數學,在當代其實算不上多麽高深的東西。隻是看著其中的一些定理,基本漢人都已經發現,並在書中記載了。
    但是諸葛亮也注意到,中國的算術注重於實用性,書中經常以實際事物舉例分析。而這本來自西方的書籍卻刨除實物,拿出其中的點,線與麵,寫這本書的人刨除了實物,而是用模型去研究數學的客觀規律,即後來人們常說的科學。
    或許別人會認為,這些書並沒有什麽漢人沒有發現的定理,算法,但作為一個精通數學的人,諸葛亮看出漢人的實用主義能夠解決眼前的某個問題,而這種抽象的模型卻能根據不同的情況解決一類問題。比如書中的杠杆原理,中國早就有這種杠杆秤,但是卻沒人去將這個規律總結成這樣的公式寫出來。
    西方人對自然真理的追求,是值得學習的。而另一點則是,這個西方國家有著很發達的商業,而漢朝則是重農抑商。重農抑商的傳統其實是當代中國的利益問題。和農業比起來,商業輕鬆很多,利益也更大,但商人哄抬物價會破壞市場,威脅朝廷的統治,所以商人的地位不但被限製,商品的物價,度量衡也被朝廷把持,靠著朝廷的權力來維持經濟的穩定。而生產業則主要靠朝廷支持的官營產業,私營的規模很小,影響力也十分不足。
    相比之下,羅馬則不像漢朝一樣秉持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理念,他們的生產並非是要自給自足,他們有的地方人們就是進行紡織,有些地方則生產染料,然後通過貨幣經營,換取他們的必需品。
    在這個時代,羅馬的體製並不能說是比漢朝有約。要知道,漢朝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遇到天災時糧食還是不夠吃,糧食是國家穩定的源泉,所以在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即在一部分人不參加農耕也能保證糧食儲備之前,必須要鼓勵全民耕種。
    而羅馬,你不耕地,靠商業如何養活這麽多人?畢竟貨幣無論如何流通,不耕地總糧產就不夠所有人吃的。而羅馬的解決辦法就是擴張,靠戰爭,掠奪來積累財富,不斷地將更多的財富添加到市場內部,刺激商業的發展。
    顯然,以漢朝的儒家思想,不可能接受用這種侵略性且算不上穩定的“商業製度”來代替漢朝本身的農耕製度。不過站在國家的角度上講,諸葛亮也看到羅馬與周邊國家進行著貿易往來,比起季漢現在想重新開發但又沒完全開發出來的絲綢之路,羅馬環繞整個地中海,海洋貿易也極為發達。
    看了羅馬的貿易路線和地圖之後,諸葛亮覺得是不是季漢也應該利用荊州新得到的出海口探索一下周邊的國家,或許會給季漢帶來額外的財富。畢竟國家處於戰亂之中,沒人會跟錢過不去。
    之後還有幾本書是有關宗教的,諸葛亮大概看了看就合上了。很顯然,西方強調君權神授,而中國皇帝是天子,你在中國說上帝或主什麽的比皇帝厲害,國家要出大事。
    總之,諸葛亮對羅馬的理解是:哲學與數學最值得學習,貿易理念其次,宗教則是必須要摒棄的。
    後來,諸葛亮便在季漢推崇了西方的“科學”,這一思想在當時的確受到了很多傳統儒生的阻撓。盡管此次季漢與羅馬的交流引起了諸葛亮的重視,並在隨後的上百至上千年裏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都是後話,畢竟文化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相容的東西。
    而另一邊,董允則帶著昆圖斯來到了長安周邊的農田。漢文明是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季漢的農民也都是耕地的好手,在長安的郊外,一片片農田在昆圖斯的眼前,幾乎是一望無際。
    “這就是我們的農田,雖然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並不夠吃。現在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沒有糧食儲備,下次戰爭就不好打了。盡管你是西方的使者,我們這裏也隻能提供一般官員的食物,比起繁盛時的大漢還是要差不少。”
    “戰爭?你是說,現在大漢在跟誰交戰嗎?”昆圖斯有些驚訝地向董允確認著。
    而董允也有些煩惱,畢竟是天下三分,天下叫天下,但西方那麽遠,實際上肯定在漢人所知的天下之外,那到底要不要告訴他三國的事呢?
    “實際上,當初的漢朝經過內亂,原來的版圖分成了三個互不統屬的國家。”說話的不是董允,而是劉禪。
    “陛下,這件事。”
    “無妨,大秦遠在天邊,這裏內戰,跟他們那也沒太大關係。”
    劉禪是一個人在皇宮裏閑著也挺無聊,就出來走走。畢竟日理萬機的是諸葛亮,他算得上是個安樂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