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衛人弑君(三)

字數:4327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經典春秋 !
    三、
    周桓王繼位後,深感鄭莊公的專權霸道,已經對周室江山構成威脅。另外周桓王自小知道作為太子的父親不能貼身侍候祖父,其中原委就是鄭武公懷疑平王。所以父親的命運都是鄭國所為,父親積怨在胸抑鬱而死的這筆賬當然要記在鄭氏家族的身上。這個親曆國事的姬林早就仇視鄭氏家族了。繼位之後發現虢公是個人才,為人隨和、處事周正,不像鄭氏父子假公濟私、心懷鬼胎,處處都在鑽朝廷的空子。於是與周公黑肩商議撤鄭莊公的卿位由虢公擔任。周公黑肩提醒周桓王,鄭氏曾三世勤政於周王室,是不是要考慮一下手下留情。周桓王主意已定,便召見鄭莊公,直抒胸臆。
    這一來就得罪了鄭莊公,莊公悻悻然拂袖而去,嘴裏說“臣久當謝政,今天就此拜別。”出門卻說“姬林這孺子忘恩負義,不可輔佐。”
    從此再也不麵聖納貢,並派祭足挑釁周王室。這個祭足巡視到周、鄭邊界。先是派人向邊邑部落首領溫地食邑大夫稍口信說:“今年鄭國又有災情,糧食不夠吃,汝等可否借我糧食千石。”
    溫地食邑大夫見祭足要借糧知道祭足不懷好意,就回話說:“溫地屬於周王畿,沒有天子指令不可隨意借糧。如確實鄭國遇到災荒,就請鄭國國君向周天子借糧,我一個地方官吏無權借予鄭國糧食,況且也無那麽多糧食。”
    祭足見溫地大夫拒絕借糧,祭足便開始了自己的真正主張。這個季節正是二季麥收時候,糧食不就在眼下嗎?我為什麽要與你商量,無非是來個先禮後兵而已。於是便命令大軍各備鐮刀,明火執仗搶收溫地的正成熟的麥子。
    溫地食邑的大夫不曾想到祭足如此悍匪一般搶劫。想驅逐悍匪卻見鄭國三軍同時出動,一部分軍士收麥,一部分軍士保護,隨時準備迎戰。溫地食邑大夫哪裏見到這個陣勢啊,心想就憑自己溫地那幾個家丁怎麽抵擋的了那強勢的鄭軍。隻能眼睜睜看著祭足大軍收麥。收了周麥子,祭足並未甘心,又屯兵邊境三個多月,等待溫地的早稻成熟,就要下手搶收溫地早稻的時候。卻見周已出重兵來到溫地,予以保護。原來溫地食邑大夫早把鄭國大軍搶收麥子的事情報於周王室,周桓王十分惱火於是王室點兵力守。祭足見周王室陳兵邊境,知道想收早稻絕不像收麥那樣輕鬆了。祭足就讓大軍化妝成百姓潛伏於溫地,趁夜間搶收早稻。自己則親率大軍前往接應。
    祭足的大軍搶了麥子又偷了早稻,讓溫地百姓叫苦不迭,上報於周桓王。這樣一來周桓王對鄭國徹底失去信心。每當諸侯朝聖周桓王就曆數鄭國罪狀,雖然沒有揭竿而起與天下諸侯同仇敵愾對付鄭國,卻已經表明了對鄭國的強烈不滿意向。
    州籲剛剛即位,就任石厚為相。石厚自幼從州籲,此刻正如魚得水。由於州籲弑君又弒國母,暴戾專權,所以衛國人上下沉默不語,卻從心裏不擁護他。隻是滿朝大臣皆懼其暴虐,擔心全族安危不敢輕言。
    州籲心不托底,需要有戰績贏得百姓用戶,這也是他自幼喜歡帶兵打仗性格使然,在州籲看來要贏得周邊國家重視並真正能把他當作國君,就要出一次風頭,讓周邊國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權威,於是他找來石厚商議如何試量自己征伐他國的能力。
    石厚說:“鄭莊公曾以追剿其弟姬段後而犯衛國,現在被周桓王辭去卿位,他對周桓王耿耿於懷,每每得罪,對鄭國下手正是時機,如果說主君欲討伐也隻能討伐鄭國方能說出理由。”
    州籲說:“鄭國先滅鄶國、後又滅了東虢、胡國,正是強盛之時,再則鄭、齊兩國是友盟,討伐鄭國,讓衛國麵對兩個中原大國,怎麽能取勝?”
    石厚說:“現在任何一個國家要攻打另一個國家都需要聯合多個國家一起參戰,不能依靠一國之力來討伐。況且鄭、齊兩國聯盟,一南一北,聯合夾擊對衛國來說就是很危險的事了。要攻打鄭國就要造輿論說鄭莊公欺上罔下目無朝廷,殺弟囚母,作惡多端,讓其他國家明白討伐鄭國就是替天行道。將信息傳遞給齊國,這樣齊國就不會因我衛國攻鄭而動兵。現在與天子異姓之國以宋國為大,同姓之國中以魯國為尊,主公欲攻打鄭國必須派人說服兩個國家出兵這是其一,另外周天子與鄭莊公素有摩擦衝突,臨近陳、蔡兩國一定知曉,因為陳、蔡兩個國家一向順從孝敬周天子,說周王室與鄭國不和而討伐鄭國,兩國即會出兵,如能五國會師,怎麽會征服不了鄭國。”
    州籲想了想說:“宋、魯是大國出兵會很難啊。”
    石厚說:“我聽說,魯國國君魯隱公比較弱而公子翬獨攬軍權,主公可拿出國寶來賄賂姬翬,如果姬翬想要出兵,魯隱公不會阻攔,魯國出兵並非難事。至於宋國可派一人遊說即可。”
    石厚推薦了一個叫做寧翊的人去遊說宋國,臨行前又當麵叮囑了一番。其餘事宜皆有石厚料理。
    卻說這個寧翊,為人一臉忠像卻會搖唇鼓舌,會說會道,臨行石厚又教之如何把握宋殤公的致命問題,寧翊輝縣點頭。
    寧翊到了宋國開門見山地述說來意衛、宋聯盟攻打鄭國。
    宋殤公迷惑不解,他想了想說:“鄭莊公雖然對周王不敬,也有些邊境上的挑釁事件發生,但宋鄭一向和好,多年睦鄰相安,我宋國怎麽可以隨意去攻打它呢?”
    寧翊擺擺手說:“此話差異,鄭莊公無道,殺弟囚母,欺君犯上,他的侄子公孫滑逃到我衛國他也不放過,發兵伐衛好在先主機智,書信往之以求和解,蒙不白之辱。現在鄭國當是我宋、衛之公敵。”
    宋殤公有些納悶兒,怎麽鄭國就成了我宋國和你衛國公敵了呢?“
    寧翊讓宋殤公退其左右,又探身近前與宋殤公低語道:“君候承襲於誰?是你的叔父宋穆公之位。按照諸侯承襲製度,宋穆公之位乃是穆公之子子馮來繼承。雖說穆公愛弟,行堯舜之德,但您知道子馮會怎麽想?”
    這句話的確刺到了宋殤公的痛處。原來宋氏江山卻有一段難以啟齒的故事。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在位十九年,宣公病重,見兒子與夷尚年幼而弟弟正是年富力強足智多謀,就要讓位給弟弟公子子和,就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父親去世兒子繼位,兄長去世弟弟繼位,這是天下通義的。現在我兒尚小難能國事,而我弟弟子和卻是有才幹可以理國事,所以我要讓位給弟弟子和。”
    子和再三推讓,宋宣公決心已定,子和隻好接受君位。同年,宋宣公死後,公子子和繼位,是為宋穆公
    公元前720年,宋穆公在位九年,宋穆公病重,於是召見司馬孔父嘉。宋穆公對孔父嘉說:“先君宋宣公兄舍棄世子與夷而立我為君,我不敢忘記。我死後,一定要立與夷為君。“
    孔父嘉搖搖頭緩緩地說:“現在的宋國是您宋穆公的天下,君臣相親,雖然宋穆公讓君位於弟有風範在先,但主公可以想象,現在的群臣更恭敬您這個國君,如有變故朝中重臣大都會支持立您長子子馮。現在看子馮為人和善、有掌管宋國的才能,若不立子馮也怕朝廷不能安定。”
    宋穆公說:“聽我的話吧,不要立子馮,當初是宣公兄把位傳於寡人,而今寡人當然要傳位給當年的世子與夷。寡人之意已決,不可變動。”
    孔父嘉說:“如果主公想立與夷那隻有現在就打發子馮去他國。不然繼位之爭就會讓朝廷難以招架。”
    於是宋穆公采納了孔父嘉的建議,撐著病弱的軀體召見親子子馮。
    見到子馮,宋穆公對子馮說:“現在我命令你立刻離開宋國去鄭國居住。不得有誤。你可以帶足你的生活所用,在那裏頤養天年。”
    子馮知道父親要把君位傳給叔父,但見父親正是在重病之中,想在父親病危期間侍奉左右,所以依依不舍,再三懇求。卻被宋穆公嚴詞拒絕。子馮隻好帶上家眷和大量的珠寶財產前往鄭國。宋國朝廷上下都明白其中宋穆公此舉的目的。宋穆公將拒絕子馮繼承大位了。即先君的禪讓變成了公族的更迭。
    這一年的八月初五日,宋穆公果然去世了,其原來的世子與夷在孔父嘉的扶持下順利繼位,是為宋殤公。
    這段曆史成為宋國朝廷上下難以揮去的記憶。
    兩人回憶了這段曆史後,寧翊又說:“君不知鄭國有為得到宋國而爭立公子子馮為國君的用意嗎?鄭武公時為了兼並胡國,鄭武公可以先將女兒嫁給胡國國君,而今子馮在手,鄭國怎麽可以錯過這個機會呢?衛國、宋國如不聯手伐鄭,等待強大的鄭國個個擊破,到那時候君主不僅要失去君位,恐怕項上首級也難以自保啊。”
    寧翊一席話說的宋殤公脖子上直冒涼風,嚇出了一身冷汗。宋殤公仔細想想,如果真的是鄭國為立公子馮為侯,大兵壓境,還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嗎?思向想後,宋殤公還是決定派兵伐鄭了。寧翊與宋殤公說好出兵後,帶著勝利者的驕傲回了衛國稟報石厚、州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