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荊楚稱王(二)

字數:381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經典春秋 !
    2.
    楚國的周邊有很多個諸侯小國,由於很早就被楚國吞並後來很少有曆史記載。
    熊繹時期,楚國與周邊諸侯還能和平相處。楚國的正南有一個權國,公族為子姓,與楚國相距二百餘裏。東南是羅國,公族為熊姓,與楚國相距不足百裏;東北是盧國公族為媯姓與楚國相距不足百裏裏;在盧國的東麵是鄢(yan)國;在盧國的東北麵是鄧國;西邊有一個穀國;穀國的西邊有一個庸(yong)國;而庸國的北麵是巴國;庸國北、巴國東還有一個麋(mi)國;麋國的東麵是一個絞國。如此眾國之中的楚國在熊繹的領導下,安分守己,睦鄰友好,使自己的臣民得以休養生息。所以這一時期的楚國子民勤勞敬業,謙卑養息,這裏的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逐漸富庶起來。
    不過在熊繹之後,逐漸富庶起來的楚國就不再那麽安分守己了。在幾代君主的精心治理下,楚國在蠻夷之地逐漸嶄露頭角。中原諸侯割據、分庭抗禮的時候,楚國卻在南方大肆吞並、如魚得水。與中原相比,這裏有廣闊的土地,諸多勢力微弱的諸侯,可以盡情地擴張。在楚國的曆代君主不斷兼並周邊小國,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使自己的版圖越來越大,由原先一塊小小的封地變成擁有遼闊疆域且頗具實力的大國。按照地域麵積計算,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原大國。
    這裏要介紹一下楚國的第六代君主熊渠。經過一個多世紀漫長的征伐,楚國已經是殷實豐厚的國家。周邊的小國盡是楚國的領地了。
    熊渠射箭技藝非凡。曆史傳說中有一個後羿射九日的故事,但是《史記》評價說後羿雖然善射卻不如熊渠。據說,熊渠一次走夜路,遇見一塊巨石,樣子很像一隻匍伏待發的老虎。由於天黑看不清是石是虎,熊渠不敢怠慢忙搭弓射箭,由於熊渠的力氣大,當他射完之後走近看時,箭頭箭柄均射進了巨石之中,隻留下了箭尾巴上的翎羽了。這個傳說足以證明熊繹的功力了。
    這位善射的君主,並非一介武夫,而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國君。
    熊渠一方麵繼承先人的遺訓小心地睦鄰經營著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麵卻在整軍經武大膽開拓疆土。
    楚國的東部是鄧國、盧國、羅國三個國家,從北到南縱向排列,如常山之蛇,相互依存,相互和睦相處,彼此相互有約。擊其首則尾可以相救,擊其尾則首可以相救。熊渠深知這條常山之蛇尚動其不得。所以,雖然野心勃勃卻裝作笑臉連年修好,他希望在他征戰他國的時候至少讓這條常山之蛇能保持善意的中立。有了這一麵常山之蛇的鐵杆靠山,當自己出擊他國的時候就不會腹背受敵,被人鉗製。而對庸國雖然也是近鄰,熊渠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庸、楚兩國之間山縈水回道路崎嶇,亦突襲而不利於持久戰之。因為後麵的供給不是很順暢,這次伐庸未獲全勝,但這次伐庸畢竟曆練了隊伍,俘獲了財物,當庸國反省過來的時候,熊渠已經逃之夭夭。熊渠後來攻揚越和伐鄂,都很順利而且形成鯨吞之勢,不給他國以喘息機會。這樣就使得楚國穩固擴張。
    楚國的蠢蠢欲動,周王室還是有所覺察的。當然周王室覺察的不僅僅是楚國,而是蠻夷之地的多個小國。其中就有被熊渠吞並的鄂國。鄂國是比較強大的國家,從軍事力量上看,比楚國還有優勢,但鄂國當時由於國君與淮夷結盟一起征伐兼並東南的係列小國而惹怒了周王室。於是周厲王派出“西六師”和“殷八師”合而伐鄂,後又派增援部隊圍剿鄂國。使得鄂國兵敗,鄂國國君也被周軍俘獲,押至京槁,成為周王室的階下囚。
    這裏所說的“西六師”是指周天子的貼身精銳部隊。西六師是駐紮在王城豐鎬一帶的軍隊。不離周天子身邊,並在周王的直接指揮之下而作戰的精銳部隊。因此天子一離京城,馬上就有“六師”跟隨左右,前呼後擁,場麵十分威嚴。而“殷八師”是周王室早起駐守在殷商之地專門用來平叛的軍隊。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用於鎮壓敢於反抗的殷人和東夷的叛亂。能同時調動“西六師”和“殷八師”討伐鄂國,可見當年周厲王對鄂國下了多大力氣。
    熊渠正是看好了這個機會。正當鄂國上下混亂不堪的時候,楚國國君熊渠大兵壓境以勤王助戰的名義,實則將鄂國的地盤收入了楚國的疆土。因為周王室離鄂國太遠,不便兼並其國土,熊渠恰好鑽了這個空子。
    鄂國源於商朝。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夏商時為諸侯國。
    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為?三公?。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這是鄂國一幕悲壯曆史。
    西周初年,鄂國的故地被晉國所並,遺族南遷至楚國之北,仍叫鄂國。
    由於鄂國地處長江中遊,是揚子鱷的產地,也是銅礦的盛產地。成為周王室的比較關注的地方,當周王室大軍與鄂軍廝殺並抓獲鄂國君主之時,熊渠卻在坐山觀虎鬥。
    熊渠見鄂國敗局趨勢已定,便趁機率大軍出擊,名義上是馳援周王室,實際上是吞並了鄂國。當撤離鄂國的時候熊渠讓自己的一個兒子常住這裏,分封其為鄂主。而周王室的“西六師”和“殷八師”故土都在北方,無心眷戀南蠻之地。也就順水推舟送楚國一個人情。於是楚國的熊渠輕易獲得鄂國領土和臣民。
    這一時期的楚國一方麵恭維周王室小心行事,一方麵侵吞左右、大肆擴充疆土。
    3.
    所以到了周昭王時期,周、楚關係開始緊張起來了。因為周昭王看穿了楚國的狼子野心。周昭王要集中全力打擊楚國。
    曆史記載了周昭王曾三次南下討伐荊楚。可見周昭王滅楚的意誌了。並且每次討伐都是親領大軍南征,聲勢浩大。
    周昭王第一次伐楚,是在公元前985年,也就是周昭王在位的第十六年。周昭王領軍深入了荊楚一代,渡漢水時遇見“大兕(si)”,這是一種古代犀牛一類動物。但不是犀牛。全身長著黑色的毛,頭上隻長著一隻板角。兕在古代被看做是神獸,象征著祥瑞之物。??周昭王此次討伐一路順利,隻是沒有形成與楚軍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是因為楚軍有意回避周昭王的精銳,而采取迂回避讓的策略。所以盡管周昭王率大軍馳騁於汗水之間,楚軍卻沒有較大的損失。
    周昭王第二次伐楚,是在公元前982年,也是周昭王在位的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討伐楚國。這次大軍渡漢水時,突然刮起了大風,冰雹大雨驟而起。渡江的將士驚恐萬狀,船在江心而失控,周昭王的精銳“西六師”大部分因為惡劣的天氣而喪命於漢水。這次失敗歸咎於天時不利。楚兵仍沒有失去一兵一卒,而周昭王的大軍卻損失慘重。
    周昭王第三次伐楚,已經是五年之後的公元前977年。這一年,也是周昭王在位的最後一年。這次伐楚,周昭王全軍複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實際上,周昭王連年對楚國的征伐,已經令楚國百姓厭惡至極。周昭王在當地征船想再渡漢水,以討伐楚軍。結果當地的造船人便有意禍害周昭王的大軍。他們設計獻給周昭王的是膠粘接的船隻,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隻解體,周昭王所乘禦船到了汗水中流,膠液船解,周昭王及隨身重臣祭公一同淹沒水中而崩。就是楚人起而抗周,楚國不戰而勝,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周史中寥寥數字記述了周昭王一事:“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可見周王室對周昭王的一去不返的恥辱不想多說。
    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麽,而是由於楚國的勃然興起,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製楚國的發展。
    周昭王伐楚及其溺水而敗亡,是我國曆史上一件大事。此後,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