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荊楚稱王(一)

字數:477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經典春秋 !
    1.
    楚人的祖先傳說很多,但楚國社會公認的是祝融(rong)為先祖。
    祝融是炎帝的火師,祝融家族部落是炎黃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之後,黃帝部落派遣祝融等人進駐炎帝部落。而進駐炎帝部落的祝融一族在帝嚳(ku)時代開始建立祝融氏部落,後人又稱“祝融之墟”。
    “祝融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關於楚國國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據《楚居》中一段對楚先君鬻(yu)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bi)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妣厲,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在夏商時期,荊與楚是同物異名,是一種木本植物。這種曆史記載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是:荊作九州之一,在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時候,荊州作為地方名稱就出現了。通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記載發現商周時期荊、楚是互像代用的,後又從《詩經》的記載中可知,其時荊楚已並聯成專門的地域名稱。
    這些曆史就在這神話般地傳說中傳承下來,而這種神話也造就了楚國這個有血性的部落和神奇的民族。
    說到楚地分封,還是要重說周公姬旦。武王病逝,成王尚小,周公姬旦代理攝政。當周成王進入可以攝政的年齡,周公姬旦即把權位移交給成王。由成王親政。
    失去朝政大權,周公姬旦卻麵臨一場生死考驗。
    好說風涼話妒賢嫉能的人紛紛出籠,過去一直循規蹈矩聽令於周公姬旦的人有的甚至變得窮凶極惡,向尚年輕的周成王進讒言陷害周公姬旦。周公姬旦為防後患,悄悄給成王留下一封信,自己便離開了朝廷,隻身投奔了被稱作蠻夷之地的楚國領地。而當時這裏確實沒有進入周王室的視野。
    楚人得知了周公姬旦的身份後,對周公姬旦敬如上賓,使周公姬旦十分感動。
    一天,周成王讀到了周公旦的遺書,理解了這位傾心周王室發展振興的攝政大臣。知道周公姬旦是忠誠輔佐朝政,且胸懷寬闊,有一片赤膽忠心。讀著姬旦的那封書信的周成王感動涕零。他悉心調查了讒言之來源,明白了是部分人對周公姬旦的誣陷,於是他再也不能相信那些小人的讒言了。這個轉變在當時的周成王來說的確是成熟的過程。周成王命人尋找姬旦,並在楚地召回了姬旦,仍讓他輔佐朝政。不僅如此,周成王還大肆啟用了武王時期的功臣後代進如朝政輔佐。
    從楚地回到周朝後,周公姬旦向周成王傾述了蠻夷之地的經曆,曆數了那裏黎民百姓的善良與對周天子的好感,這讓周成王對荊楚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楚地的先祖鬻熊曾經侍奉過周文王,所以周成王也希望能舉用楚人。
    這期間楚人的領袖是熊繹(yi),熊繹是鬻(yu)熊的曾孫,也是這塊土地上的第四代君主。
    這個熊繹對周王朝盡心竭力、恭謹勤勞,後人用開辟荊山、“篳路藍縷”來形容當時的熊繹。為了能讓周王室認可荊楚,熊繹不辭辛苦往返於荊楚之地到周王室之間。盡忠於周王室、勤政與荊楚黎民。
    楚人居丹陽,地僻民貧,勢弱位卑。因受艱苦生產條件和落後生產方式的製約,讓往返勤政的熊繹十分辛苦。後人以“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十六個字來形容熊繹。意識是說熊繹穿著破舊的袍子,帶上破舊車子,跋山涉水,千裏迢迢朝見周天子。
    當時楚國為周室納貢的也不是什麽好東西,無非是桃弧棘矢還有苞茅之類。苞茅是一種草本植物,別看這苞茅不起眼,在當時卻是人與神交往的必備之物。而且隻有楚地有產出。是周天子祭奠天地、太祖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熊繹的篳路藍縷從楚地送到鎬京的就是這些東西。
    在周王室的印象裏熊繹像一個樸實的下人一樣,敬業職守,恭謙做事,熊繹的形象博得了周成王的首肯。熊繹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並委派他和鮮卑的酋長一起“守燎”,擔負周王室祭奠時火師之責。這是一個很小的官吏,想必是周王室知道楚人是祝融的後裔,而祝融就是炎帝和黃帝的火師。
    正是因為熊繹這樣勤政周王,熊繹後來被周成王封於睢山與荊山間的蠻楚之地,為子爵位,號稱楚子。
    2.
    楚國的周邊有很多個諸侯小國,由於很早就被楚國吞並後來很少有曆史記載。
    熊繹時期,楚國與周邊諸侯還能和平相處。楚國的正南有一個權國,公族為子姓,與楚國相距二百餘裏。東南是羅國,公族為熊姓,與楚國相距不足百裏;東北是盧國公族為媯姓與楚國相距不足百裏裏;在盧國的東麵是鄢(yan)國;在盧國的東北麵是鄧國;西邊有一個穀國;穀國的西邊有一個庸(yong)國;而庸國的北麵是巴國;庸國北、巴國東還有一個麋(mi)國;麋國的東麵是一個絞國。如此眾國之中的楚國在熊繹的領導下,安分守己,睦鄰友好,使自己的臣民得以休養生息。所以這一時期的楚國子民勤勞敬業,謙卑養息,這裏的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逐漸富庶起來。
    不過在熊繹之後,逐漸富庶起來的楚國就不再那麽安分守己了。在幾代君主的精心治理下,楚國在蠻夷之地逐漸嶄露頭角。中原諸侯割據、分庭抗禮的時候,楚國卻在南方大肆吞並、如魚得水。與中原相比,這裏有廣闊的土地,諸多勢力微弱的諸侯,可以盡情地擴張。在楚國的曆代君主不斷兼並周邊小國,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使自己的版圖越來越大,由原先一塊小小的封地變成擁有遼闊疆域且頗具實力的大國。按照地域麵積計算,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原大國。
    這裏要介紹一下楚國的第六代君主熊渠。經過一個多世紀漫長的征伐,楚國已經是殷實豐厚的國家。周邊的小國盡是楚國的領地了。
    熊渠射箭技藝非凡。曆史傳說中有一個後羿射九日的故事,但是《史記》評價說後羿雖然善射卻不如熊渠。據說,熊渠一次走夜路,遇見一塊巨石,樣子很像一隻匍伏待發的老虎。由於天黑看不清是石是虎,熊渠不敢怠慢忙搭弓射箭,由於熊渠的力氣大,當他射完之後走近看時,箭頭箭柄均射進了巨石之中,隻留下了箭尾巴上的翎羽了。這個傳說足以證明熊繹的功力了。
    這位善射的君主,並非一介武夫,而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國君。
    熊渠一方麵繼承先人的遺訓小心地睦鄰經營著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麵卻在整軍經武大膽開拓疆土。
    楚國的東部是鄧國、盧國、羅國三個國家,從北到南縱向排列,如常山之蛇,相互依存,相互和睦相處,彼此相互有約。擊其首則尾可以相救,擊其尾則首可以相救。熊渠深知這條常山之蛇尚動其不得。所以,雖然野心勃勃卻裝作笑臉連年修好,他希望在他征戰他國的時候至少讓這條常山之蛇能保持善意的中立。有了這一麵常山之蛇的鐵杆靠山,當自己出擊他國的時候就不會腹背受敵,被人鉗製。而對庸國雖然也是近鄰,熊渠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庸、楚兩國之間山縈水回道路崎嶇,亦突襲而不利於持久戰之。因為後麵的供給不是很順暢,這次伐庸未獲全勝,但這次伐庸畢竟曆練了隊伍,俘獲了財物,當庸國反省過來的時候,熊渠已經逃之夭夭。熊渠後來攻揚越和伐鄂,都很順利而且形成鯨吞之勢,不給他國以喘息機會。這樣就使得楚國穩固擴張。
    楚國的蠢蠢欲動,周王室還是有所覺察的。當然周王室覺察的不僅僅是楚國,而是蠻夷之地的多個小國。其中就有被熊渠吞並的鄂國。鄂國是比較強大的國家,從軍事力量上看,比楚國還有優勢,但鄂國當時由於國君與淮夷結盟一起征伐兼並東南的係列小國而惹怒了周王室。於是周厲王派出“西六師”和“殷八師”合而伐鄂,後又派增援部隊圍剿鄂國。使得鄂國兵敗,鄂國國君也被周軍俘獲,押至京槁,成為周王室的階下囚。
    這裏所說的“西六師”是指周天子的貼身精銳部隊。西六師是駐紮在王城豐鎬一帶的軍隊。不離周天子身邊,並在周王的直接指揮之下而作戰的精銳部隊。因此天子一離京城,馬上就有“六師”跟隨左右,前呼後擁,場麵十分威嚴。而“殷八師”是周王室早起駐守在殷商之地專門用來平叛的軍隊。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用於鎮壓敢於反抗的殷人和東夷的叛亂。能同時調動“西六師”和“殷八師”討伐鄂國,可見當年周厲王對鄂國下了多大力氣。
    熊渠正是看好了這個機會。正當鄂國上下混亂不堪的時候,楚國國君熊渠大兵壓境以勤王助戰的名義,實則將鄂國的地盤收入了楚國的疆土。因為周王室離鄂國太遠,不便兼並其國土,熊渠恰好鑽了這個空子。
    鄂國源於商朝。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夏商時為諸侯國。
    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為?三公?。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這是鄂國一幕悲壯曆史。
    西周初年,鄂國的故地被晉國所並,遺族南遷至楚國之北,仍叫鄂國。
    由於鄂國地處長江中遊,是揚子鱷的產地,也是銅礦的盛產地。成為周王室的比較關注的地方,當周王室大軍與鄂軍廝殺並抓獲鄂國君主之時,熊渠卻在坐山觀虎鬥。
    熊渠見鄂國敗局趨勢已定,便趁機率大軍出擊,名義上是馳援周王室,實際上是吞並了鄂國。當撤離鄂國的時候熊渠讓自己的一個兒子常住這裏,分封其為鄂主。而周王室的“西六師”和“殷八師”故土都在北方,無心眷戀南蠻之地。也就順水推舟送楚國一個人情。於是楚國的熊渠輕易獲得鄂國領土和臣民。
    這一時期的楚國一方麵恭維周王室小心行事,一方麵侵吞左右、大肆擴充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