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滿門英烈孫承宗 張秉文 盧象昇以身報國

字數:4670   加入書籤

A+A-




    淺談清朝!
    皇太極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二月振旅回國,留代善第二子貝勒碩托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順王攻打皮島,複將朝鮮所獲人畜牲馬,分賜諸將。
    朝鮮遣官解送三人至沈陽,這三人便是倡議敗盟的罪魁,一姓洪,名翼溪,原任朝鮮台諫,一姓尹名集,原任朝鮮宏文館校理,一姓吳名達濟,原任朝鮮修撰,嚐勸國王與明修好,休認皇太極為帝,此次被解至清,尚有何幸,自然身首異處了。清太宗皇太極既斬了朝鮮罪首,無東顧憂,遂專力攻明。
    適值明朝起義軍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十三家七十二營,分擾陝西河南四川等省,明朝的將官,多調剿流賊,無暇顧邊。
    皇太極命碩讬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皮島,四月初八日夜,清軍乘小舟攻皮島西北隅。明將金日觀列兵堡上,見清兵人少,金日觀空城出戰,迎戰清兵,接連殺死清軍將領武爾格(額亦都之孫)、納密達、巴雅爾圖、炳圖、拜音台柱、珠三、彰吉泰。
    孔有德等又乘戰船攻城池東北隅,金日觀殊死搏鬥,又殺孔有德部將洪文魁等人。
    皇太極見碩托攻打皮島不下,命阿濟格率助戰,阿濟格率大隊登陸,金日觀“至初九日將暮,尚然對敵”,據目擊者稱,他最後“頭麵帶箭,血流胄襟,箭射已盡,始擲弓於地,自刎而死”,死後被清軍一擁而上,亂砍分屍。後明廷追贈他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子太師,世蔭錦衣副千戶,建祠祭祀。清乾隆年間追諡“烈湣”。
    是夜,阿濟格,又遣都統阿山、葉臣率銳卒乘小舟疾攻西北隅,遣額亦都第三子兵部承政車爾格統八旗驍騎及漢軍、朝鮮兵乘巨艦逼其城,遣都統石廷柱、戶部承政馬福塔從北隅督戰,遂克皮島,斬東江總兵沈世魁,俘人口三千四百餘人,獲大船七十,大炮數十,皇太極遣使褒獎慰勞。
    這一年鬱金香價格突然暴跌,使歐洲無數人瞬間傾家蕩產,進而影響經濟陷入數年的衰退。
    這一年二月十五日費迪南三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三月,起義軍張獻忠率軍自潛山出,連破太湖、蘄州(今蘄春南)、黃州(今黃岡)等地。二十五日,張獻忠率軍與明軍大戰於太湖之鄷家店。張獻忠以數萬兵圍明軍數重,又遣將統軍阻擊史可法等援軍。時大雨,農民軍從四麵進攻,短兵相接,斬明將潘可大等四十餘人。明軍大敗,損兵六千餘。張獻忠率軍乘勝東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
    九月二十七日,李自成、過天星等圍攻漢中府城(今南鄭縣)。會洪承疇來救,撤圍向西南走。二十八日,闖將李自成等攻克寧羌州(今陝西寧強縣)。後李自成入川。連克數十城後兵圍成都,崇禎帝大懼,急令總督洪承疇率軍入援四川。十二月二十九日,洪承疇率副總兵官曹變蛟,由沔縣曆寧羌,過七盤、朝天兩關,歲暮抵達廣元。此時太監曹化淳受命提督京營戎政。
    1638年(明思宗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極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右翼兵,嶽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左翼兵,分道攻明,入長城青山口,到薊州會齊。
    這時明薊遼總督名吳阿衡,還有一個監守太監鄧希詔,至清兵直逼城下,吳阿衡孤軍被困,戰至力竭,被豪格劈於馬下,總兵魯宗文亦戰敗而死,麾下兵霎時四散。清兵上前砍開城門,城中隻有難民,並無守兵,原來監守太監鄧希詔,見吳阿衡出城對敵,已收拾細軟,潛開後門逃去,守兵聞希詔已逃,也索性逃個淨盡。
    清兵也不勾留,長驅直入,兵屯於牛欄山。山前本有一個軍營,是明總監高起潛把守。高起潛也是一個奄豎,毫無軍事知識,聞清兵殺來,三十六策,走為上策。清兵乘勢殺入,從蘆溝橋趨良鄉,連拔四十八城,高陽縣亦在其內。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至此一代英雄落幕,真是滿門忠烈!朱由檢聞訊後哀傷悲歎,命有關官員從優撫恤。
    清兵又從德州渡河,南下山東,山東州縣,飛章告急,此時兵部尚書為楊嗣昌,楊嗣昌一麵檄山東巡撫顏繼祖速往德州阻截,一麵檄山西總督盧象昇入衛京畿。顏繼祖奉到檄文,忙率濟南防兵,星夜北趨,到了德州,並不見清兵,方驚疑間,探馬飛報清兵已攻向濟南。
    攻濟南這一路為多爾袞所領人馬,臨近年關時,將濟南城團團圍住。濟南城內兵力空虛,守軍不足兩千人。此時山東布政使張秉文一麵流星快馬,急報朝廷,請求援兵,一麵動員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張秉文衣不解甲,在濟南城頭苦苦死守。他天天盼著朝廷的援軍到來,誰知崇禎帝依然用從牛欄山逃跑的太監高起潛督師,高起潛在臨清坐擁重兵,偏不來救。
    另一路援軍大將祖寬見狀亦觀望彷徨,貽誤了戰機。可憐山東布政使張秉文,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職行政官員,率濟南百姓守城十餘日,終於在次年正月初二被清軍攻破城池。張秉文又率兵民與清軍展開巷戰,終是寡不敵眾,中箭陣亡。
    清軍攻占濟南城,有人來報張夫人,說是張秉文已逃走。夫人怒斥“你們的主公豈是貪生怕死之徒?他絕不會棄城而逃!”
    果然不久又有人來報“張公已戰死”。張夫人聽了,淚下如雨道“看來這回是真的了!”對妾陳氏說“我說過要和夫子同死生的,家中幼孤就由你照顧了。”妾說“你死我也死!”於是,妻妾二人同出官署,赴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盡。這一仗,清軍俘虜了分封濟南的德王朱由樞,掠走人口五十餘萬。
    顏繼祖聞報大驚,又急率兵回濟南,到了濟南,複是一個空城,清兵早已渡河北行。顏繼祖在五十天內被調防三次,兵疲馬乏,最後才令其專防德州,顏繼祖兵少力弱,無法兼顧濟南。朝臣交章抨擊,繼祖歸咎楊嗣昌指揮錯誤,自請撤職歸鄉,奉養父母。崇禎帝朱由檢不許,將顏繼祖逮捕入獄,最後斬首示眾。
    楊嗣昌至此,惶急異常,上奏日“敵兵深入,勝負難料,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又暗令高起潛主持和議,得到崇禎帝默許。
    適逢盧象昇奉調入京,一意主戰,崇禎帝令與楊嗣昌、高起潛商議,盧象昇奉命,與二人會議了好幾次,終與二人意見不合。隨即怏怏告別,尋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製。折上,由兵部複議,把宣大山西兵士屬象昇,山海關寧遠兵士屬高起潛。崇禎帝準議,加象昇尚書銜,克日出師。
    象昇麾下,兵不滿二萬名,隻因奉命前驅,隻能向涿州進發。途中聞清兵三路入犯,亦遣別將分路防堵,怎奈清兵風馳雨驟,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楊嗣昌即奏削盧象昇尚書銜,又把軍餉阻住不發。
    盧象昇由涿州至保定,與清兵相持數日,尚無勝敗,奈軍餉不繼,催運無效,轉瞬間軍中絕食,象昇料是楊嗣昌與高起潛作梗,自知必死,清晨出帳,對著將士四向拜道“盧某與將士同受國恩,隻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眾將士被他感動,不由得哭作一團。旋即收淚,願隨盧象昇出去殺敵。象昇出城至巨鹿賈莊,顧手下兵士,隻剩五千名,參讚主事楊廷麟,稟象昇道“此去離高總監大營隻五十裏,何不前去乞援?”
    盧象昇道“他隻恐我不死,安肯援我!”
    楊廷麟道“且去一遭何如?”
    盧象昇不得已,令楊廷麟啟行。臨別時執著廷麟手,與他一訣,流涕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吾以一死報國。”
    楊廷麟已去,盧象昇待了一日,望眼將穿,救兵不至。盧象昇道“楊君不負我,負我者高太監,我死何妨,隻要死在戰場上麵,殺幾個敵人,償我的命,方不徒死。”
    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象昇將五千人分作三隊,命總兵虎大威領左軍,楊國柱領右軍,自己領中軍,與清兵死鬥。清兵圍合數次,被盧象昇殺開數次,十蕩十決。清兵亦怕他厲害,漸漸退去,盧象昇收兵紮營。
    是夜三鼓,營外喊殺連天,炮聲震地,象昇知清兵圍攻,忙率虎大威、楊國柱等,奮力抵禦,可奈清兵越來越多,把明營圍得水泄不通。兩下相持,直到天明,明營內已炮盡矢竭,盧象昇下令以短兵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士卒多死。虎大威勸象昇突圍出走,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諸君請突圍而出,留此身以報國!”遂手執佩劍,單騎衝入敵中,身中四矢三刃,戰死疆場,壯烈殉國,時年僅三十九歲,高起潛聽說盧象昇兵敗,再一次連夜潰逃!
    盧象昇自擢兵備,與流寇大小數十戰,無一不勝,且三賜尚方劍,未曾戮一偏裨,愛才恤下,與士卒同甘苦,此次力竭捐軀,部下親兵,都隨了主帥殉難,虎大威、楊國柱,因象昇許他突圍,方殺開血路而去。象昇既死,楊廷麟始徒手回來,到了戰場,已空無一人,隻見愁雲如墨,暴骨成堆,楊廷麟不禁淚下。檢點遺屍,已是模糊難辨,忽見一屍首露出麻衣,仔細辨認,確是盧象昇。
    原來象昇新遭父喪,請守製不許,無奈縗絰從戎。楊廷麟既得遺屍,痛哭下拜,後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盧象升死後,楊嗣昌怕他沒死,以後會報複他,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在楊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說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隻說象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崇禎帝誤信讒言,竟沒有什麽恤典。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