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雜談

字數:1379   加入書籤

A+A-


    橫截麵!
    繁衍後代是一種生物本能,未曾建立文明的低等動物亦有照顧未成年幼崽的行為。在人類的曆史中,卻時常有對嬰幼兒施行暴力的記錄。這些暴力的來源,部分來自其親生父母。武誌紅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正如他所說,這個謊言如此的絕對以至於很容易被駁倒。
    但在生活中,這個誤解普遍存在。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其衍生的思維是即使父母的做法令孩子受到傷害,也必是有緣故的。為了維護謊言,孩子會將一切不合理的行為歸咎到自己的身上父母不愛我是因為我成績不夠好性格不夠活潑相貌不夠美……或者是為父母的行為找到可能成立的理由,幻想“我是被領養的”,並由此希望“等我有了出息父母就會待我好”,“親生父母會找到我,然後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希望會漸漸破滅,孩子會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留下的烙印並不容易平複。
    成年人有時會覺得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的模式,會重複的在類似的事情上“跌倒”,做出明顯不利於自己的舉動,似乎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捉弄。這中間部分源於年少時的烙印。這些早期建立的反射是如此深刻形成了潛意識的一部分,在遇到對應情形的時候會立刻按圖索驥,做出事後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反應。事後的分析基於理智,當時卻是出於直覺。
    善於自省的人常常驚恐的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的舉動複製了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或者其它當年父母行為中自己最為厭惡的部分。
    改變很難。就像走慣了一條熟悉的路會不由自主的走上這條路。開辟一條新路需要勇氣和力量。但人生遠比18年要長。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成長的環境,但成年之後,我們獲得改變自我的能力。
    脫離父母不利影響的第一步是將彼此看作獨立的人而非兒女的父母父母的兒女來重新思考兩者之間的關係。認識到父母是有著這樣那樣問題的人,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羞辱和傷害源於其自身的性格缺陷或某種環境因素,不再歸咎於“曾經的自己”。成績不夠好性格不夠活潑相貌不夠美,這些都不是得不到愛的原因。
    認識問題來源的目的不是為了追究父母的責任。曆史已經無法改變,試圖讓父母“承認錯誤”通常會導致關係的進一步破壞。認清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幫助自己解開內心的糾結,跳出那隻“看不見的手”的掌握,在處理今後遇到的問題時,打破固有的反應模式,實踐新方式。無論處理與父母之間的問題還是其它。
    誠懇而尊重的對待自己,坦然麵對自己美和不美的部分。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堅強樂觀的人,那麽就像一個堅強樂觀的人一樣生活。
    我們不僅僅是被基因所注定的人,不僅僅是被環境所造就的人,我們還是我們幻想中的人,我們還是我們希望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