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目標萊茵蘭

字數:6015   加入書籤

A+A-




    是,教宗!
    恩裏克帶著便裝後的羅貝爾來到宮殿旁側的馬廄,為他遴選了一匹最溫順的小母馬。
    “我得說,您真是來著了,這匹可是血統純正的蒙古大馬,是陛下親自同羅斯行商購買,我叫她茱莉婭,宮廷上下有幸騎乘她的也不過五指之數而已。”
    一講到馬的事務,平時沉默寡言的恩裏克就開始變得滔滔不絕。
    當年的奧地利內戰前,宮廷首席書記另有其人,他在跟隨前輩學習的同時,實際職務其實是與文書工作毫無幹係的宮廷馬政總管,或用更簡單但不太尊敬的話代稱弼馬溫。
    書記是工作,養馬是生活。與馬的相處給恩裏克帶來了不遜於人的快樂,不,應該說遠遠過之。
    “馬兒是最忠誠的,他們就像勇士的獵犬,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候陪伴在主人身邊。”他抒情地梳理著茱莉婭的馬鬃,“最重要的是,馬兒不會背叛,不像人。”
    “其實馬也會背叛,上次我對著一個突厥騎兵開槍,他的馬就把它的主人甩下去自己跑了。”
    羅貝爾的低情商總能為他和朋友間的漫談帶來一個不那麽盡善盡美的終結。
    恩裏克一時梗塞,僵立少頃,把韁繩一手塞到羅貝爾手裏。
    “‘羅塞爾·德·奧爾良’,馬上給我滾。”
    “嘿,收到。”
    羅貝爾馬上代入了新的身份,一位平凡的萊茵伯爵,牽著茱莉婭逃也似的潤出了馬廄。
    遵從弗雷德裏克在他臨走前的囑托,他牽著馬在城市中尋找路牌,不久,一棟與周圍建築相比堪稱雄偉的三層公寓。
    維也納普通市民的居住條件不會比他們在鄉下的同胞更優渥,一座長寬2:1的一層茅草長屋,雙層木板牆之間由手工製漿水填充,勉強比單層木板防風保暖。一座壁爐貼著內牆連接煙囪,就是家裏最值錢的家具。某些窮苦人家幹脆連壁爐都沒有,反正奧地利的冬天不算冷,挨一挨一般也凍不死人。
    與簡陋的規格截然相反的,則是這類長屋的繁雜功用。小小一間長屋,從南向北被火塘、壁爐、餐桌、床鋪、牲畜區,彼此之間往往不存在獨立分割設計。在中間的餐桌上一邊吃飯的同時,鼻子一直能聞到同一屋簷下牲畜排泄物的惡臭。雖然人們一般會將床鋪造在距離畜欄最遠的邊角,但這隻是自欺欺人的把戲,畢竟歐洲人沒有造通風窗的習慣。
    由歐美曆史學家編纂的記載中世紀住房形式的《私人生活史》記載“在大多數房舍裏,居民必須穿過餐廳或廚房才能到達畜欄或牛棚,像布列塔尼和其他地區一樣,牲畜和人用同一個入口,並且睡覺隔得不遠。”
    市民的房屋最優越之處在於,他們中的大多數具備了一份足以維持生計的家傳技藝,或是打鐵、或是算數、或是經商、或是製革,總而言之,他們的長屋不需要畜欄,那片空間被囤積家產的儲物區替代,意味著他們不需承擔鬧人的畜生屎尿。
    而類似眼前這棟三層石樓,同樣樣式的建築物,在中國一般稱之為“小洋樓”,以區分於傳統的中式宅院,多半不是平民所有資格居住的房屋。
    他內心隱隱有了一個猜想,上帝保佑,他現在一點也不想看見那張可能讓他尷尬得想自殺的臉,即使他不久前還因為同一個原因哭了一場——事實上,那就是他不想跟那個人見麵的原因。
    根據後世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墨菲edard a urhy提出的定律,人越不想某件事發生,某件事發生的概率就相應增大,事情往往會朝你所想到的糟糕的方向發展。這當然是一種邏輯上的逆反,之所以人的心理預期越來越糟糕,就是本能地意識到災難來臨的幾率正在不斷增大。
    羅貝爾拽低帽簷,腳下的步子越走越慢,越走越猶豫。到最後,他根本是試圖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磚上磨平腳底板而已。
    然後,他就見到了這輩子都不想再看見的煩人家夥。
    “嗨~”
    那張熟悉的該死的臉就趴在石樓二樓的窗戶邊,一雙伊比利亞風情似水的眼眸眨巴眨巴的,令他心煩無比。
    “伊莎貝爾!你不是回老家了嗎?”
    他的喊聲幾近吼叫,糾結和震撼溢於言表。這副崩潰的表情,就像是看見優秀文學作品裏壯烈成仁的正麵角色被萬惡的作者反複“複活”和“消費”,害讀者既高興又惡心。
    聽到他的喊聲,路邊行人紛紛投來吃瓜的目光,兩個衣著光鮮的青年男女,很難不聯想到某些情感大戲。
    “難道你之前所謂的‘離開’就是單純在糊弄我?!”
    石樓,窗戶邊的伊莎貝爾吐了吐淡紅的舌頭,擺出無辜的表情。女人最大的優勢在於,當不想講道理的時候,即使男人不厭其煩地提出質疑,也會被用各種非邏輯的手段搪塞過去,比如
    “略。”
    “別略啊!”
    僵持數分鍾,忍受不了周遭路人愈發玩味的注視,他把馬牽繩係在門口的立杆,落荒而逃似的地衝上二樓。
    “咚咚咚!”
    激烈地敲了幾十秒的門,屋主人方才不緊不慢地放他進入房間。
    他剛迫不及待地進入房間,就被裏麵的一地狼藉震撼得語無倫次。
    “這這這這……這都是啥呀。”
    房間裏,從床上到地板,從梳妝台到陽台,到處散落著女人的衣服,一件比一件淩亂,布滿褶皺和灰塵。
    ‘這時候要是有個熨鬥就好了。’
    經常聽江天河發出如此抱怨的羅貝爾,心中響起了同一段話。
    “快點來幫忙啊,喊你過來不是讓你幹看著的儂。”
    伊莎貝爾披頭散發,把一件連衣裙甩了過來。美麗的長裙在空中緩緩落下,最終蓋住了他的腦袋。
    “你在幹什麽?”
    “收拾行李阿。”
    半小時後,伊莎貝拉將一包塞得滿滿的行李提箱推到緊閉雙眼的羅貝爾身邊。
    “這都不敢看呀?嘖嘖嘖,太純情了,小弟弟。”
    換上了一身便於行動的長褲短衫,伊莎貝爾雙手環胸,嘖嘖稱奇。
    她28年的,羅貝爾玩不過她。玩不過,躲得過,這下好了,躲也躲不過了。
    “……你穿好了嗎?”
    “早穿好了。”伊莎貝爾嘟著嘴巴,“居然真的不幫淑女的忙,一點紳士風度也沒有。”
    二人肩並著肩,沿著城市東北的大道行走,這條路從霍夫堡皇宮,途徑聖史蒂芬大教堂前的史蒂芬廣場,可以一路直達多瑙河支流邊的衛城,那裏是奧地利大公直轄正規軍的屯駐地。
    羅貝爾和蓋裏烏斯與卡特羅恩等人約好在軍營出口匯合,之後便可直接從多瑙河渡口上船,逆流而上,途徑比桑貝格、林茨、代根多夫,在巴伐利亞慕尼黑的河港上岸,換乘船,向北前往雷根斯堡。
    弗雷德裏克會提前替他聯係雷根斯堡自由市的執政官,為他備好車駕與三日的口糧。自雷根斯堡前往紐倫堡的路程,約55英裏。
    紐倫堡位於西南德意誌地區最重要的商路匯經點,在南德地區的重要性僅次於慕尼黑,曆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般都將此地作為直轄領地。1423年,新簽署的《紐倫堡公約》冊封了自由市執政官,該城市自此脫離了皇帝的掌控,但依然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保存著帝國皇帝的皇冠與王劍,往往被貴族稱為南方小亞琛。
    經紐倫堡補給,眾人將前往法蘭克福自由市。而緊鄰法蘭克福的美因茨大主教區,則是羅貝爾此次旅程的短期目的地,弗雷德裏克為他出行所擬定的假任務聯絡美因茨大主教,協助其鎮壓主教轄區內的異端叛亂。
    幾十幾百個活不下去的農民嘯聚造反,在當今世上沒什麽比這更尋常,他的行程當然不可能是為了這點小事。
    弗雷德裏克托付給他的真實任務,是托他獲取美因茨教會的選舉承諾,皇位更替時依然為哈布斯堡家族保留珍貴的選票。他年近四十,說不定哪天就兩腿一蹬魂歸天國,不然也不至於急於結婚,甚至在婚前就向美麗的萊昂諾爾夫人伸出了黑手。
    迪特裏希·申克·馮·埃爾巴赫,美因茨大主教,羅貝爾曾與他在帝國議會上有過數麵之緣,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學者。但他所培養的繼任者,阿道夫修士,平民出身的男人曆經千辛萬苦擠進權力的高層,難免性格有些走極端。迪特裏希主教年事已高,不日或將傳位於繼承者,在獲得他的承諾的同時,羅貝爾也必須為弗雷德裏克獲取下任大主教的支持。
    與蓋裏烏斯的重逢不能說是感人至深,也可以說是平淡如水。
    當他們牽著一匹高大的蒙古母馬,拎著兩個大行李提箱出現在奧格滕(augarten)城時,老蓋正蹲在城門附近,同兩名年紀輕輕的德意誌士兵有一句沒一句地打趣聊天。
    毗鄰維也納主城區的奧格滕堡滋養了奧地利最發達的器皿製造業,在一百多年後,一位名為克勞狄·帕基耶的商人將自東方學習的瓷器製造法帶到了歐洲,卡爾六世皇帝便在此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瓷器生產地,絲綢之路上從此逐漸失去了瓷器商人的身影,轉為了更多的亞洲茶商。
    看見他們的第一眼,老蓋就停下了閑聊,和羅貝爾隨口打了幾聲招呼,沒有詢問他身邊的女人是何來曆,轉身返回軍營,不一會兒便領著卡特羅恩與他的戰團(arband)走出了城堡。
    “嗨,頭兒!好久不見!我現在是刺蛇團的團長了!”
    見麵,卡特羅恩高興地抬手打了聲招呼,將戰斧甩起搭在肩膀上,大搖大擺的動作險些劈到了身旁的戰友。
    “老頭兒托我給您帶句話,他準備陪老匈雅提在佩斯的修道院清修度過殘生,知道您經常多愁善感,叫您不必想念他。”
    “嗯,卡特,謝謝你們。”羅貝爾的臉上掛上了無奈的笑,“但你知道嗎?他這麽說反而讓我更想念馬特奧了,畢竟,這一次大概率就是永別了。”
    “沒錯。”蓋裏烏斯接下話茬,“其實如果你不提這事,我還不至於想他。”
    卡特羅恩做出誇張的動作,下巴險些跌到腳底板
    “欸?難道我又做錯了嗎?!”
    “對一位功成名就的老戰士而言,能有機會金盆洗手歸隱山林,沒被仇家尋上門報複,老馬特奧不會有什麽遺憾的。”蓋裏烏斯抱臂嘟嘴,不爽地念叨,“我當年就是退役晚了才會被一群嫉賢妒能的瘋子砍死,嘖,早知道爛在高盧了。”
    “頭兒。”卡特羅恩指著羅貝爾手上的兩個提箱,“這些是你的行李嗎?”
    “不是。”
    羅貝爾麵無表情。
    “都是她的,我隻帶了錢。”
    “那你的行李……”
    “沒帶,我懶。”
    於是,卡特羅恩與刺蛇戰團的戰友,化名為羅塞爾的羅貝爾與兩名純粹在旅遊的同伴,分兩波次從容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