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教

字數:353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東魏新政 !
    一場聲勢浩大的西征就這麽草草收場,宇文泰雖然全殲竇泰的一萬大軍,所繳獲的糧草應對關中旱情依舊隻是杯水車薪。
    確認竇泰自殺的消息後,得到高歡的授意,天子下詔追贈竇泰為太師、大司馬、太尉公、錄尚書事、定州刺史,諡號武貞。
    竇泰死後,高歡並沒有將京畿大都督一職還與高澄,而是裁撤高嶽所任六州大都督,六州軍政交由京畿大都督府管轄,任高嶽為京畿大都督,主導京畿軍團的重建。
    所謂六州指的是恒、雲、燕、朔、顯、蔚六州,高歡掌權後,將六鎮遺民分別安置在這六州之中,這是構成高歡軍事力量的主體部分。
    高澄對於這一安排早有心理準備,高歡不可能將京畿兵團交給自己組建,並非不信任他的能力,當手中的權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哪怕是父子之間同樣會存在猜疑。
    京畿軍團在正月十七覆滅於牧澤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司州六郡,一萬將士,逃回來的也才上百人,其餘人或死或降。
    對此,高澄早已經計劃好撫恤標準:每戶給予十匹帛。
    高昂所部畢竟建製齊全,傷亡倒是容易統計,可京畿軍團就隻能根據戰後收集回來的木製名牌發放撫恤。
    根據《麟趾格》的規定臨陣投敵為降罪,是重罪十條之一,但不可能用東魏的刑法,懲處西魏手中的俘虜。
    被俘虜將士們的家眷失去了家中勞力,是否也應該發放撫恤,這一問題高澄糾結許久,最終還是作罷。
    當高澄妥善處理好撫恤以及善後事宜,南下的使團早已經回了鄴城,各有封賞,他也開始著手推動教育事業,先前一直擱置,也是因為財政拮據。
    天平四年二月十四,高澄奏請天子,下詔於鄴城置興文館,召集全國飽學之士,共商如何振興儒學。
    一時間,包括高澄蒙師杜洵在內,東魏名儒們紛紛入住興文館,就連高澄為弟弟們請的老師盧景裕也告了假,搬進興文館中足不出戶。
    天平四年三月初四,尚書令府堂內,高澄坐在長榻上,手裏捧著興文館大儒們呈上來的興學條例。
    高澄隨意翻了翻,發現盡是些諸如尊聖、治經、辦學之類的老生常談,大為不滿,好在他也沒指望這些人給出多麽好的建議,隨手將這份條例拋在書案上,便不再理睬它。
    “李順,你去將邢邵、崔昂、楊愔、趙彥深喚來。”
    之所以沒有招慕容紹宗、王士良、崔季舒三人是因為他們依舊在京畿大都督府任職,也許是知道自己這個京畿大都督幹不長,高嶽依舊把大都督府主要事務交給高澄所任幕僚,自己隻負責重組京畿軍團。
    值得一提的是,出使南梁回來的趙彥深已經被高澄提拔為左民曹侍中,兼掌度牒司,這麽一個緊要位置,高澄自然要交給自己親信之人。
    四人齊至,高澄才詢問他們對推行文教的看法。
    “啟稟世子,下吏以為欲興文教,首在設學堂,應該盡快奏請天子下令州縣立學。”
    邢邵最近算得上春風得意,他如今不止任高澄幕府主薄,更兼任太常卿,位列正三品,主管祭祀與禮儀的同時還兼管文教。
    高澄要推動文教改革,必須把這個職位握在手中,否則無從入手。
    “除此之外,可還有方略?”
    開辦學校這一條在興文館大儒們呈來的興文條例中就有,高澄本就打算這麽做。
    “啟稟世子,下吏以為可以授命各郡中正全權管理當地文教,將文教列入中正考評之中。”吏部侍中楊愔從官製方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所謂中正,是九品中正製下選拔人才的官職。
    高澄聞言頜首,推行文教為的就是積蓄人才,將其授權給中正確實比政務繁忙的郡縣長官要靠譜。
    “楊郎中此言甚善。”
    高澄肯定了楊愔的建議,卻又開始顧慮中正的能力,無論選拔一郡人才的中正,還是統轄一州的大中正,選授較濫,南朝多由地方豪族世代相襲,北朝也多是些恩幸、閹宦之輩。
    也許是時候裁撤一批中正隊伍裏的庸碌之人,等往後時機成熟,廢除中正製時也大可直接將中正轉為提學官。
    “啟稟世子,下吏以為可為地方學堂分撥公田,以作學田,若如此,也無需國庫年年供給,甚至每年可按租調製收取租賦。”
    左民侍中趙彥深自從掌管度牒司之後整日跟田畝打交道,此時提出的建議也離不開田地。
    高澄眼前一亮:“彥深此舉正合我心意。”
    高澄還替趙彥深補充道:“公田就由學堂學子耕作。”
    “世子,這等行事是否有辱斯文?”邢邵小心道。
    “勤農事如何算有辱斯文,古代賢君為了鼓勵農耕,都曾親自下田,難不成讀書人就分外貴重?”高澄反問道。
    “可是...”
    高澄打斷道:“讓他們知道農事艱苦,有了這番經曆,往後為官總應該體恤一方百姓罷。”
    邢邵這才閉嘴不言。
    確定了由誰管理各地學校,以及學校的經濟來源,接下來則是教學內容。
    高澄手下這些幕僚要麽支持以儒家經典為主,要麽則認為應該偏重詩賦文章,但高澄另有看法。
    “我等大興教育,所求不過是數年後能得到稱職的官吏,造福一方,我且問你們,四書五經能否養活你轄內百姓?詩賦文章又能否助你管理一地子民?”
    眾僚對高澄這番話紛紛感到詫異,尤其是邢邵反應最激烈。
    高澄知道他們擔心什麽,寬慰道:“我並不是要棄儒家經典於不顧,不學經典,習聖人之言,如何明辨是非,品行卑劣之人任郡縣長官,縱使有才學,為禍遠甚庸碌之人。”
    “我打算將學子課業分為經義、治事兩科,經義科為主修,教授儒家典籍,學子除了經義科以外,必須選擇一項治事科修習,治事科則分別教授農事、水利、算數等等經世致用的學問。”
    這也是高澄未來對科舉的構想,所有學子必須同時參考經義、治事兩科,治事科可以任選其中一項學問,任官根據所選治事科內容不同而分別授官,絕對不能出現擅天文的當農官,擅農事的去治水這種糊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