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外殖民之始

字數:8412   加入書籤

A+A-


    從黃巾小兵開始!
    “未免有傷和氣,此次海鹽牌照以探籌的方式抽取。”
    新的規則就是官方製定一個承包價,有意參與的人報名後,再在眾多人名當中隨即抽取。
    糜竺話落,現場的人神色各異,有人喜笑顏開,有人眉頭深皺。
    喜笑顏開的自然是那些資本少,前來湊熱鬧的。
    眉頭深皺的自然是那些資本雄厚,本來信心滿滿的人。
    可遊戲規則既然已經定下,他們也無權反對。
    糜竺等待下麵的人把名單收集上來,再次開口道“報名截止,探籌開始。”
    話落,堂下眾人頓時目光緊盯糜竺,祈禱自己能中大獎。
    “江東陸氏。”
    “汝南袁氏。”
    “江南商會。”
    “淮陰商會。”
    “……”
    此次大乾向外分發十個海鹽名額,隨著糜竺一一抽出人名,凡是被抽到的人驚喜不已。
    因為此次已探籌的方式分發名額,讓這些人少出了很大一部分錢。
    “陸兄,恭喜恭喜。”
    “承讓,承讓。”
    “黃會長,恭喜。”
    “全賴陛下厚恩。”
    隨著抽簽結束,現場人員心情各異,可在表麵上還是相互恭維起來。
    而另外一些人見糜竺要走,連上前相送。
    “糜大人,不知我等今後可還有機會獲取牌照。”
    很顯然,這是沒被抽到的人不甘心的發問。
    聽到這人的問題,周邊其他人也紛紛豎起耳朵傾聽。
    糜竺笑道“名額既定,短期內自然不會再行分發。”
    看眾人一臉失望的表情,糜竺道“諸位莫要隻盯著海鹽,陛下曾言,我中原之外還有無盡疆域,如今海路既開,諸位可派人去海上看看,或許那無盡的財富等著你們去發現的。”
    這話一出,眾人又是神情各異。
    他們不懷疑糜竺的話,更不會懷疑陛下的話。
    隻是他們也看過了波濤洶湧的大海,那大浪比長江之水、黃河波濤還凶猛,尋常船隻怎麽在海上出走。
    除非鐵甲船普及了。
    聰明的人心中一動,默默在心中籌算開來。
    糜竺看這些人的神色,就知道他的目的達成了,於是不再停留,在眾人恭送中離開來了。
    楚歌比當世任何人都知道海外的廣闊,更何況這方世界的大小三倍於曾經的地球,以大乾官方的力量,想占盡全球,必定是曠日持久。
    要想早日縱橫四海,盡得海洋之利,還需借助民間的力量。
    海鹽之事落下帷幕,楚歌坐船沿著海岸線走了一圈後,開始指定幾個地方,讓人建設港口和船廠。
    “海外浪疾風高,當以鐵甲艦為主,你等以‘太初號’為藍本,多多製造船隻。”
    “是,陛下。”
    視察了一下船廠後,楚歌帶人坐船離開。
    回去的路上,李儒不解道“陛下,把鐵甲艦賣與商賈,會否不妥?”
    楚歌笑道“海洋不比內河,尋常船隻無法通航太遠,且海外諸國野蠻,隨商貿展開,必定海盜橫行,若無自保之力,等若送羊入虎口。”
    這話一落,仿佛印證楚歌所說,遠方海麵上,突然行來一隻船隊。
    船隊的桅杆上掛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旗幟,旗幟上有鐮刀,有戰斧,那甲板上的人袒胸露乳,彪悍十足,一看就不是什麽好人的樣子。
    隻是船上的這些人看到鐵甲艦,也驚呆了,一個個手忙腳亂地轉動風帆,想要逃離。
    楚歌不由好奇道“長江入海口,怎麽會有海盜?”
    李儒眯著眼睛看了一下,向楚歌道“陛下,這些人應該是大明鄭家的人。”
    鄭家?
    鄭芝龍。
    鄭成功嗎?
    楚歌恍然,鄭芝龍時期的鄭家,確實依靠大海,既跑商,又不時扮演海盜,黑白通吃。
    隻是讓楚歌奇怪的是,看那些船隻航行的方向,分明是朝著原宋地的江南地區而去的。
    “他們這是做什麽?”
    李儒道“這段時間時有難民南下,看樣子,鄭家在做行腳商人。”
    “難民?可是長江以北的明人?”
    “是的,陛下。”
    楚歌道“跟我說說大明的情況。”
    李儒整理了下思緒,道“前些日子,細作傳來情報,說是李自成已帶兵進入bj地區……”
    李自成帶兵進bj了?
    楚歌一愣,一段時間沒關注其他地方的情報,想不到大明就要進入這階段了。
    李自成帶兵進bj,那麽崇禎想來也快要上吊了。
    崇禎上吊,代表大明亡國。
    可李自成也沒討得好處,這些起義軍雖然推翻了大明朝,可也算給大清做了嫁妝。
    想到大清朝,楚歌就覺得不爽,這個朝代算是中華名族最屈辱的朝代之一了。
    “文若,若朕想出兵大明,糧草可有餘?”
    甲板上的荀或一愣,陛下怎麽心血來潮,突然想再次東出?
    之前不是說好年內除了北方和金人的戰事外,不再對外用兵嗎?
    按下心中疑惑,荀或開口道“陛下,如今糧草大都已救濟各地百姓,若想對外用兵,需等今年的秋糧收貨之後。”
    郭嘉道“陛下想對明朝用兵?”
    楚歌點頭又搖頭道“明朝已日薄西山,不用我們動手,都要亡國了,朕隻是不想我中原國祚落入草原之人的手上。”
    “陛下是說那些清人?”李儒道。
    楚歌點頭“是的。”
    李儒有點奇怪,以之前的經驗看,清人南下滅掉明朝後,他們大乾再出來收拾殘局,不僅能得民心,也勞而不費,不是更好。
    這樣想著,李儒當即問出了自己的疑問,荀或和郭嘉也同時看向楚歌。
    楚歌啞然失笑,揮手道“也罷,是朕想茬了,萬事不可圓滿,既然糧草不濟,就按原來的計劃,來年再東出不遲。”
    三人點頭,不再追問。
    楚歌又道“雖然我等沒餘力東出,可若有難民渡江來投,你等也一視同仁,就近安排在江南地區,來年好行耕作之事。”
    “是,陛下。”一眾官員連恭敬應道。
    一路西上,楚歌特意讓船靠北岸而行,沿途中,他不是看到北岸的人拖家帶口,想坐船渡河求生。
    見到這種情況,楚歌能想象大明地區必定遭災嚴重。
    “不知幼平有沒有找到地方,替朕帶來好消息?”
    楚歌雖然讓科學院發明了不少的耕種道具,曲轅犁、水車,也讓農學院的人教導百姓精耕細作,用農家肥肥田。
    可這時代的糧食產量還是感人。
    他希望周泰的海洋之行能一切順利,給他帶來好的糧種。
    占城。
    被楚歌懷念的周泰,此時正帶著一眾土著攻城略地。
    憑借大乾士卒的素質,和相差幾個代差的兵器、鎧甲質量,大軍到處,可謂是所向披靡。
    戰鬥過後,周泰教過一個年輕的土著,指手畫腳地說到“告訴他們,今後好好種地,有的吃,有的穿。”
    “係,係,將軍。”土著點頭哈腰地跑去大聲告訴其他人。
    周泰滿意的點頭,這土著小夥,可是指導員花費了很大時間,才教出來的翻譯。
    就在周泰正要帶人繼續攻城掠地的時候,有傳令兵匆匆跑來道“將軍,後方傳來好消息,種下去的稻米熟,還是大豐收。”
    聞言,周泰精神一振,連拉過身旁副將道“我將沒記錯的話,這批試驗田是在五十天之前種下的?”
    稻米,是周泰此行最大的目的,軍中將領自然也知道,並且人人記在心上。
    麵對周泰的回答,副將肯定的點頭道“將軍,你沒有記錯,我記得也是這個時間,大夥說是不是?”
    “對,將軍,小的也記得是五十天前種下的。”
    “沒錯,不會有錯的。”
    環顧四周,周泰見人人點頭,頓時大笑道“好啊,陛下要的稻米找到了,我等可以回家了。”
    聽到回家兩字,眾人心中一振。
    這趟海洋之行,是大乾第一次遠洋,自然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大海上,他們也遭遇了風暴,有人掉進海裏消失不見。
    在占城的原始森林中,他們也遭遇過疾病,有人不幸離世。
    哪怕麵對土著,雖然戰事順利,可也不是沒有傷亡的。
    一聽回家,想到家中妻小,大家頓時沒了繼續戰爭的心思。
    好在眾人這趟旅行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帶回稻種,打下多少地盤還是其次的。
    回到後方城池,周泰先是確認了事情的真假,然後召集軍中將領和內政官員開始商量起回程的事。
    有官員出來道“雖然陛下當初隻是讓我等探查中南形勢,帶回稻種,可我軍既然已半據占城之地,無故放棄,實在可惜,下官願意留守在這裏。”
    出海探查這種事風險大,能跟隨而來的士卒或是內政官員,大都是年輕人,而且是膽子大,敢冒險的年輕人。
    推薦下,換源a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 huanyuana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風險大,意味著收獲大,一趟遠洋之旅下來,尤其是找到了陛下所說的稻種,回去後,必然高升。
    可有眼光的年輕人知道,若是大乾能占據這裏,每年給國內不菲的糧草,做成後,更是功比天高,日後定能平步青雲。
    “將軍,下官也願意留守。”
    周泰作為此次行軍的主官,他的意見決定了在場所有人的前途。
    聽著這些官員的話,周泰也覺得有道理,他們這些人辛苦打下的地方,若是直接還給那些土著豈不可惜了。
    想到這裏,周泰直接道“你等派人去統計願意留下人員的名單,誰願留下,本將一律批準了。”
    眾人大喜,連起身拱手道“謝將軍成全。”
    願意留下的人比周泰想象的還多,畢竟大家都是聰明人,這地方得天獨厚,哪怕稻種傳回國內,想普及天下也不是短時間的事情。
    如此一來,占城之地,之後這些年必定被陛下時刻記在心上,他們這些願意留下為大乾開疆拓土的官員,必定也能簡在帝心,日後前途不可限量。
    今次能留下,之後能主政一方,或許都是依賴先行之功,日後怕是沒有這麽好的機會。
    船隊回程,塞滿了滿滿的稻種,除了稻種,還有一些中南地區獨有的植物,一些香料也在其中。
    經過兩月航行,周泰終於回到江南。
    這一回來,頓時轟動了。
    一年三熟的稻種直接被官府接收,趁著年節還好,立刻安排在江南地區種下,說是能趕上秋糧收獲之時。
    麵對這等祥瑞之物,民間百姓自然將信將疑,在不敢置信的同時,大家也都期望這事是真的。
    一時間,報紙上長篇累牘地開始報告水稻的成長過程,以及各種香料的價值。
    這期間,自然連帶提到海外的地理和物產。
    聽到海外遍地是價值千金的香料,那些土著傻傻的不知道怎麽種植,收獲之後更是把香料當柴火燒,一眾商賈頓時眼冒紅光,心中盤算開來。
    對於中南和南洋的情況,楚歌也沒讓歸來的人隱瞞。
    甚至有官府默認海洋之外的秩序,殖民前期,隨打下的地盤,暫時歸屬誰所有,就連那些土著,隻要過去的人不是太過分,也能召集土著做工、種植。
    種種政策在民間流傳,雖然大乾官方一直沒有認可這樣的話,可也沒有出來反駁。
    這種默認的態度,讓一些已經完成資本累積的商人炸開鍋了。
    一時間,大航海成了新話題。
    有心急的商人,見周泰麾下出海的也是風帆木船,又見報紙上堂而皇之的公開中南地區的海圖。
    頓時召集水手準備前往海洋發財。
    除了這些商人,一些窮困潦倒的人也大著膽子加入,想借此改命。
    有冒險的人,自然有觀望的人。
    有心人忍住心中躁動,等待第二批人員歸來,他們想看看海洋之外,是否真像大家所說的遍地黃金。
    時間一天天過去,沿海地區逐漸熱鬧起來。
    來到這裏的人發現,其實不往外海走,隻要手中有船,也能賺個不少。
    一他們可以出來撲魚,這海中的漁獲比之長江之上,不知道多了多少。
    二他們可以幫著運輸海鹽。
    三有些人看到北岸時常有大明的船隻南渡而來,也開始做起行腳商人,幫著帶難民或是大明有錢人南下。
    一時間,本就紅火的造船事業,在各地商人蜂擁而至下,再次迎來了新一輪的擴張。
    另一邊,幾個月過去,北方中都的戰事也進入了尾聲。
    這天,幾路大軍終於攻破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