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乾參戰
字數:6959 加入書籤
從黃巾小兵開始!
被鄭成功兩父子討論的楚歌,經過十餘天的行程,此時正抵達東海。
這時正是大乾五年,三月中旬,也是大清順治二年。
艦隊自長江南岸裝滿大乾士卒,進入東海。
為諸多戰艦圍繞在中央的鐵甲艦上,楚歌正向李儒和郭嘉了解著大明最新的情況。
南方的三月,時節正好,這時候的陽光暖暖的,海麵上的風也不大。
甲板上,有禦廚擺開烤架,燒烤著新釣上來的海鮮。
中央小圓桌上,楚歌、郭嘉、李儒圍繞而坐,周瑜、孫策、司馬懿、徐庶等人看過海外風光後,此時也在外圍正襟危坐,仔細聽著三人的交談。
隻聽李儒道“去年四月,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並向清朝請兵援助,內院大學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認為‘兩國相爭,非清廷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南下,範文程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請求多爾袞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士卒,秋毫無犯。”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換源a!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huanyuana
楚歌轉悠著茶盞,澹澹道“範文程倒是好眼光,可惜了大好的炎黃子孫,卻替清人出謀劃策,可惜了。”
郭嘉點頭道“範文程顯然很了解大明內情,在他建議下,清廷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在戰術上,也在招攬民心。”
楚歌給兩人斟好茶,繼續聽兩人訴說。
李儒謝恩過後,繼續道“多爾袞借吳三桂歸降之機大敗李自成,四月二十九,李自成在英武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bj,五月初二,清軍進入bj城。”
楚歌聽罷,搖頭失笑“李自成啊李自成,敗亡之際,不思如何反攻,卻還想著做一會皇帝,無怪範文程在其攻占bj後,還稱其為農民軍。”
眾人沉默不說話,哪怕李自成這個異地皇帝,可既然貴為九五至尊,那自然就不是他們這些臣子能夠評價的。
過了一會,李儒繼續道“清軍占領bj之後,多爾袞嚴禁搶掠,停止剃發,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
楚歌笑道“朕還是那句話,多爾袞這廝素來看不起中原之人,這等伎倆不過是虛與委蛇,再過不久,他定會再次行剃發之令。”
郭嘉和李儒倒也沒懷疑楚歌的話,以往很多例子都驗證了陛下的眼光,其隻要認定一件事,哪怕其他人都持不同看法,可時間證明了陛下的前瞻和睿智。
郭嘉笑道“這多爾袞倒是個聰明人,諸多舉措安定明人士紳之心後,他又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占領區內的形勢。”
楚歌點頭道“bj是個好地方,進可圖南明,退可出關外,然後依靠山海關抵擋南麵敵軍,若沒有吳三桂投敵,清廷還未必這麽容易南下。”
“陛下所言甚至。”郭嘉道,“多爾袞就以‘建萬年不拔之業’勸說清帝遷都的。”
“萬年不拔之業?”
外圍傾聽的孫策等人不由暗翻白眼,這什麽多爾袞和滿清的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要建萬年不拔之業,也是他們大乾才是。
區區草蠻,竊取中原神器,沐猴而冠,還想成正朔,實在是可笑。
楚歌沒看到幾人的神色,隻是轉悠著茶盞,若有所思道“多爾袞南下奪城有功,如今又獻策有功,想來位極人臣了吧?”
李儒點頭道“確實印證了陛下之言,多爾袞現被順治封為叔父攝政王,清帝還下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自此,多爾袞開始淩駕於諸王之上。”
楚歌點點頭,隨後問起李自成的狀況,他想知道有大乾這隻蝴蝶在,李自成現在的狀況對比曆史上,是否有所改變?
作為明地的風雲人物,李自成的情報自然也是監察院關注的重點,甚至在李自成攻取bj後,這個序列一度提升到首位。
李儒的記憶很好,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李自成自離開bj後,就逃亡西安,麾下大軍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bj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撤往南麵。”
楚歌點點頭,大乾這隻蝴蝶因為山高地遠,看來還是沒影響到大明的程度。
李儒見楚歌若有所思,停頓了一會,才繼續道“由於南明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複投南明和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李儒還有些話沒說,李自成這摟草打兔子,還殺了一個監察院的情報人。
這人進入明地早,也恰好投效在李自成麾下,一路轉戰,倒也做到了中層將領,不想遭此不幸。
這些人的犧牲,之後會報上去,監察院內部和朝堂都會給予烈士的待遇,也會福及家人。
李儒這個心腸硬的倒也不以為然,就算是他自己為大乾犧牲,他也不會皺下眉頭。
隻是在他想來,這些掃興的消息自然無須陛下過耳,讓陛下圖增不快。
心中念頭閃過,李儒麵色不動,口中繼續道“去年十月,清軍南下晉東南,大順軍長治守將劉忠抵敵不住,被迫率部轉入河南,至此,山西全省僅剩西南一角為大順軍控製,李自成山西防線基本瓦解。”
“十月下旬,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由大同向榆林進兵,然後從陝西南下西安。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不,從河南懷慶南下。十二月,大順軍劉宗敏先戰不利。”
“今年初,李自成遭兩路清廷兩路大軍圍攻,眼見陝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棄西安,往南麵撤退,撤軍途中,他還聲言欲取南明都城南京,打算水陸並進。”
“前幾天,屬下接到最新消息,李自成的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占領了武昌。”
李儒說完,郭嘉跟上道“陛下,臣認為李自成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李儒道“臣亦如此覺得。”
楚歌點點頭,同意了兩人的看法“李自成想來應有此心,可追逐其身後的清軍卻未必會輕易放過他,畢竟若讓李自成這隻喪家之犬再據東南,清軍想一統明地的願望怕又要推後了。”
這種情況郭嘉和李儒自然想過,接下來就看李自成的運氣怎麽樣了。
自這天開始,大乾艦隊就遊擱在東海距離陸地不遠的地方。
鐵甲艦上,楚歌和眾將領等待著明地最新的消息,同時做好隨時登陸,參與戰爭的準備。
外圍艦隊遠遠散開,攔截經過的其他船隻。
時間一天天過去,進入四月中旬。
這天,情報人員坐船而來,奉上最新的消息。
楚歌看過後,起身指著艙壁上懸掛的地圖,對眾人道“最先消息,清軍突襲武昌,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被後清軍在陽新等地接連大敗,切斷其東下去路,李自成見東下已無可能,便率領殘部向西南撤離。”
郭嘉搖搖頭,幾乎斷定道“大順軍已無出路可言。”
楚歌點點頭,他如果沒記錯的話,李自成就是死在西去路上,時間好像是在一個月後。
說完李自成大順軍的消息,楚歌又說起清兵方麵的最新情報。
“清廷顯然不想再給李自成東山再起的機會,哪怕大順軍所餘不多,多爾袞還是下令阿濟格追擊大順軍餘部,至於多鐸則繼續南下,清廷想一統明地之心,已然天下皆知。”
“陛下,那我等何時參戰,將士們都等急了。”
因為這次的戰略是由東海登陸作戰,而南明地區也是水路多於陸路,所以去年剛打完金國的西涼軍和並州狼騎並沒有跟隨作戰。
兩軍在宋地等待,等到時機成熟,自會從黃河東下,攻入清朝的北方地區。
所以,這次隨軍而來的是甘寧等一眾水軍將領為主。
楚歌對著甘寧翻了個白眼“我看不是將士們急了,而是你甘寧急了吧。”
甘寧摸摸腦袋,嘿嘿笑道“陛下,這什麽多爾袞,末將給你摘下他腦袋,也不用陛下煩惱如何進軍的問題了。”
楚歌無奈苦笑,他倒是沒有煩惱怎麽進軍的問題,隻是在等待時機。
如果現在登陸作戰,打南明的話,大乾在明人的心目中,同樣是一夥侵略者,想要奪取大明軍心民心,又要費一番功夫。
繼續航船北上,直接攻打清朝的話,雖然會讓南明朝廷感激一時,可若大乾打敗清兵後,反過來攻打南明,又會碰上之前的問題。
“這次我們不以侵略者的身份參戰,而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參戰。”
楚歌心中暗道,他記得不錯的話,接下來戰事順利的多爾袞,很快就會向全國重行剃發之製,此舉會激發明人的激烈反抗。
若是那時大乾登陸抗擊清廷,再遣使者讓南明朝廷行退位之舉,展示了大乾的兵鋒過後,想來南明朝堂會有明智的選擇。
即便南明小朝堂腦袋進水,想繼續反抗,大乾掃滅對方後,有之前的所作為為,相信民間大部分人不會有怨言。
之後大乾的利民之舉行諸天下後,不怕再有反複。
安撫了蠢蠢欲動的甘寧後,楚歌下令艦隊繼續等待。
就這樣,船上的士卒在訓練之餘,繼續過著釣海鮮、或下海撈魚的日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進入五月。
這期間,接連的消息傳來,明地局勢大變。
首先,大清南路軍統帥多鐸攻克揚州,南明領軍人物史可法為國殉難。
然後是李自成在九宮山被人所殺,雖然農民軍推舉了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為首領,延續了大順政權,可在其他人看來,李自成死後,大順政權也算名存實亡了。
接著清軍攻入南京,南明第一任皇帝——朱由菘,被清軍擄獲溢死,至此,弘光政權滅亡。
最後是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明太祖朱元章九世孫——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之前鄭芝龍父子被封賞的時間有誤,後推到此時。)
這一連串的勝利讓多爾袞喜出望外,他以為明地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歸一統。
五月底,多爾袞對大學士們表示要重行剃發之製。
範文程和投降的洪承疇等人雖然覺得不妥,可此時多爾袞的權勢和威望幾乎達到了頂峰,就算一眾大學士們心中有意見,也不敢說出口。
於是,六月初,清廷正式向全國發布剃發令。
一時間,告示上全都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命令。
此舉激發了民間反清複明的情緒。
而遊擱在東海之上的楚歌,看到這條情報後,知道大乾登陸作戰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召開軍事作戰會議後,楚歌指著地圖道“今夜子時,我軍從揚州上岸,一舉奪城,之後除留守人員外,其餘人等在清廷未反應過來之前,逐步向北推進。”
“是,陛下。”
早就準備好的一眾將領聽到楚歌的命令後,一個個大聲應道。
之後,眾人就行軍路線和奪城之後的治理事宜一一商討了一陣。
因為有之前的備桉在,如今也不過是根據現在的形勢,做了微小的調整。
整個軍事會議很快結束,將領們離去通知下麵的人做準備。
楚歌對留下的李儒道“文優,讓監察院的人開始行動,收買隆武帝下麵的大臣,讓其等人在使者出發後,配合使者的說降之舉。”
“是,陛下。”
之前監察院也有收買南明的官員,不過沒打著大乾的旗號行動。
因為沒有一方勢力做底氣,收買的行動自然不會很順利,不過是用金錢開道,結交了一些人員而已。
而隨著大乾亮出旗號,隻要前方戰事順利,李儒相信這些一路南逃的南明官員,會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