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對策
字數:3732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黛玉另嫁 !
今日對於賈家、對於薛寶釵和林黛玉是大日子,對於楊家而言也是大日子,給林黛玉的聘禮一件件地抬出去,經手的人正是楊家大少奶奶慎氏和二少奶奶姚氏。
當兩位兒媳婦來跟前複命的時候,這兩人的臉上不顯,可是她們身後的大丫頭的模樣明顯的有些不對。雖然是站在角落裏的,可宋氏是何許人也,隻一眼,就看得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宋氏合上單子,對兩個兒媳道:“老大媳婦,老二媳婦,你們可覺得我偏心?”
慎氏一聽,立馬道:“太太,雖然我父親也是老爺的同僚,可跟四弟妹不同。老爺當年是托賴了四弟妹的父親,才得以起複。兒媳一直銘記在心。”
姚氏道:“太太,以林大人對我們家的恩惠,太太就是待四弟四弟妹再好些也是不妨的。”
宋氏道:“老爺有七個兒子,將來我這跟前會有七個兒媳婦侍奉著。一個巴掌伸出來,尚且有短有長,更何況是我們這樣的人家。七個兒媳婦,自然是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像老大家的,處處行事妥帖,是我離不得的左膀右臂,老二媳婦端得住又行事爽利,有你們二人在,我自然放心。可老四媳婦不同,聽說她身子弱,心也細。我也不管這傳言裏頭有幾分真幾分假,隻是看在她父親的份兒上多給她些嫁妝,將來她要請個大夫吃個藥,也不用等著報上來。此其一。”
宋氏很清楚,一錘子的買賣,總好過日後的水滴石穿。
“其二,老四這一病竟然把這舊日讀的書都忘了,詩詞且不說,這行事也跳脫得緊,老爺提及,每每鬱鬱在心。怎麽說,老四媳婦也是讀書識字的,尤其是她的詩文連老爺也誇讚不已。有她陪在老四身邊,老四耳濡目染,說不定能有些進益。我跟老爺的用心,你們可明白?”
慎氏和姚氏連忙道:“太太苦心,兒媳婦明白。”
哪裏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看楊琛那日在筵席上的表現就知道了。就是他有那樣的打算,就是他的打算是對的,他也完全可以事後稟告父母,又何必在筵席上鬧出來?他在筵席上鬧出來,打的是老爺的臉,傷的是太太的心,壞的是楊家的風評。
也難怪老爺太太起了將他拘在家裏的心。
正說著,就見宋氏的陪房勞媽媽捧著一封信進來道:“太太,四少奶奶送了信來。”
宋氏道:“罷了,他們小夫妻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給老四送去吧。”
“是。”
宋氏以為是很平常的一封信,不想當天稍晚一些時候,楊侍郎回到家沒多久,就聽見丫頭來報,楊琛求見。
楊侍郎當即就不高興了:“這混小子,又搞什麽鬼?”
宋氏道:“您就罵吧!回頭又心疼上了。”
楊鑒道:“就罵!我都不知道他撞了哪路神仙,如今越發連老七都不如了。”
宋氏一麵為他寬衣,一麵道:“您現在罵得痛快,回頭還不是又說對不起方姐姐。”
“我,難道我還說錯了不成?這個混小子!進京才多久!就給我惹了多少麻煩!他就不能像老三安安生生地在家念書嗎?”
宋氏道:“老爺,老四跟老三怎麽會一樣?老四是嫡出。再者,他願意跟我們說,可見是願意聽的,最多重新細細教導起來便是。哪有跟老爺這樣,喊打喊殺的。”
“你又護著他!算了,讓他進來吧。”
宋氏連忙吩咐丫頭道:“去請四少爺進來。”
楊琛進來後,拜見父母,楊侍郎也沒叫起來。
楊侍郎道:“你又有什麽事兒,非要掐在這時候來見我。”
“回父親的話,林妹妹寫了信來,兒子覺得其中一事非同小可,所以想請父親過目。”
楊侍郎根本就沒接:“想來林丫頭在信裏說的,必然是嫁妝過於豐厚一事。”
“正是。林妹妹還說,恐言官攻訐父親貪腐。”
楊侍郎冷哼一聲,道:“你現在知道了?”
楊琛道:“父親,兒子以為,近兩年倒是不用愁。兒子聽說陛下遣人去了江南,隻怕這兩年,陛下忙著料理江南都來不及,應該不會……”
“混賬!你是什麽東西?!竟敢揣摩上意!來人,來人!給我拖下去!狠狠地打!”
宋氏連忙給楊侍郎順氣:“老爺,使不得使不得!老四婚期將近,可不能打。”又對楊琛道:“還不快給你父親認錯。”
“兒子認錯,請父親責罰。”
楊侍郎道:“老四,我如今算是認識你了。你這小子仗著自己有幾分小聰明就飄了。你以為,這點子東西,京裏有幾個人不知道?對了,賈家那些人不知道。別自以為了不起!你這點子心眼兒其實跟賈家那群蠢貨差不多!還不給我回屋去!省得丟人現眼!”
楊琛沒辦法,隻能告罪離開。
等楊琛走了,楊鑒嘩啦一下,把桌子上的茶杯全掃落在地:
“氣死我了。”
宋氏道:“老爺,黃冠子道長不是說了嗎?老四跟京裏犯衝,想是因為這個才會撞客了。橫豎他還有二十三歲大劫,等他過了二十三歲就好。老爺何必急於一時?!”
“二十三歲?他這副德行!我看他三十二歲都未必能成事!”
“那我們就當他現在是個奶娃娃!再教他十五年!”宋氏道,“老爺。你就是不看在我也不看方姐姐的麵子上,看在方家舅爺的份兒上,再給他一次機會吧。”
楊鑒道:“你以為我不想?可是嘴巴長在他臉上,腳長在他身上,難道我還能跟他一輩子不成?!”
宋氏覷著丈夫的臉色,道:“老爺看不上老四,我倒是覺得老四挺好的。上回老四還說,他想編一部農書呢。他還說如今市麵上的農書大多跟齊民要術一般,要麽是鴻篇巨製,要麽就是咬文嚼字,莫說是農人,就是蒙童,學問差一點也讀不懂。他說,其一,農書就要讓百姓看得懂才好,其二,農書最好跟先秦那樣,百姓拿著照做就能打理好糧食,那才是正經得用的農書。我覺得有幾分道理。”
“道理?我看他純粹是胡鬧!論伺候莊稼,他能比得過我?我在徽州的時候還下過地呢!他會什麽?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還想指點老農!我看他純粹是自取其辱!”
宋氏道:“老爺~這不是您想著要把他拘在屋子裏嗎?既然他把由頭送過來了,我們順水推舟豈不好?”
楊鑒沒辦法,隻能道:“罷了罷了。既然如此,就把東園給他吧。閔郎中雖然欠了幾分運道,可是在這公務上,兩位聖人都是誇讚過的。這東園就是閔郎中畢生心血所在,隻是這些年疏於打理,都荒廢了。他既然想弄農書,就讓他先把東園裏天南地北的作物給弄清楚了。”
“是,老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