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

字數:550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純物質世界 !
    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是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從觸覺係統分裂出來的,在低等級的生物中,這三種係統幾乎是合為一體,比如拿大多數種類的細菌來說,單個細菌與同類之間會進行信息交流,它們通過身體合成和分泌化合物信號,傳送到另一個細菌身體內進,這種交流可以刺激細菌的進化,增強細菌對環境的適應性,這種模式應該就是最原始的觸覺係統。
    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再從單細胞生物演變到人類,觸覺係統複雜了許多,衍生出兩種特別明顯的係統: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這兩種係統還是遵循著最原始的原理,通過識別分子化合物進行工作,所以這兩種係統應該放在化合物的級別去考慮。
    把這兩種係統放在一起說,實在是因為我對這兩種係統沒有太多獨到的見解,人類科技目前主要的研究範圍集中在分子化合物階段。在一些未知領域我或許提供一些新穎的見解和啟發,但我記憶差,學習能力很差勁,跟別人想比,在已知的領域中會有許多比我更強的人。對於這兩個係統我沒有想到特別有價值的理論,此篇我隻能盡量去挖掘出不被人注意的部分,發揮我的餘熱。
    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存在,對人類來說主要是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它們通過識別看不見的分子化合物,為人體傳遞出“危險”或者“安全”的信號,讓人提前遠離對人體不利的因素,選擇有利的因素。
    從功能上說,嗅覺係統比味覺係統更靈敏,所以先從嗅覺係統說起。
    通過人體的呼吸,將某些能夠在空氣中漂浮的分子化合物吸進鼻腔,被鼻腔內的相關組織識別出來,經過許多生物酶處理後,將這些化學信號轉化成電子信號,傳遞給神經細胞,再傳遞到大腦,產生“嗅覺”這一印象。
    在嗅覺係統中存在“好聞”和“難聞”這兩種印象。“好聞”的物質大多數是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難聞的物質大多數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這是人體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後,機體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對一些固定結構的化合物產生的嗅覺印象,進化過程中已經編進了人體的基因組裏,人天生就有辨別這兩種印象的能力。
    這些顯而易見的現象我不做過多描述,我不想寫一種眾所周知的事。我的發現是,在嗅覺係統中還存在一種特別奇特的保護機製,下麵所要描述的保護機製是我預測的,我不敢保證我列舉的事例絕對正確,但肯定存在這種保護機製。
    人體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機體,它由大量不同功能的細胞構成,其中很多細胞都能分泌某種特定功能的化學激素,大多數激素隻在人體內部運行,控製著人體的生老病死,控製著人的行為。有少量種類的激素則會通過人體毛孔,跟著汗液蒸發進空氣中。這些由化合物構成的激素,會通過另一個人的嗅覺係統進入其體內,改變其行為。
    這種現象是我在接觸嬰兒時意識到的。我抱過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這些嬰兒身上統統有一種特殊的氣味,這種氣味是一種混合體,有女人身上的氣味,也許是孕婦子宮羊水或者****分泌物的氣味,有奶水的氣味,嬰兒嘴裏殘留的奶渣產生的,有嬰兒排泄物的氣味,由嬰兒不規律排泄產生,除了這些之外似乎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氣味,我無法說明它的來源,我預測是由嬰兒身上某些特殊功能的體細胞分泌出來的激素,散發進空氣後,產生的氣味。(特此聲明,因為我沒有係統的研究過嬰兒身上散發出的氣味是什麽化學成分,在別的地方也沒有聞到過與嬰兒身上類似的氣味,所以我隻是估計由嬰兒體細胞產生。)
    這種氣味到底有什麽作用?我認為這種氣味是在生物的進化中,賦予給嬰兒特有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這是生物的一種生存戰術!
    你不免要想氣味也能成為一種生存戰術?我的想法太荒謬!但我要你現在非常仔細的想一想,在你抱著嬰兒聞到他們身上的那種氣味時,會有怎樣的想法……
    一般情況下,人在聞到這種氣味後,思想上會對嬰兒產生好感,出現“保護嬰兒”的欲望,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動作會變得溫柔,輕拿輕放,情緒也會比平時更緩和,更有耐心!
    從化合物級別去剖析人體的這一係列變化,是嬰兒身上散發出的氣體激素,進入人身後,這種激素引發人體內產生一係列微妙的變化,從而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在生物界很常見,大多數哺乳動物和卵生動物的幼體,都具有這種自我保護的生存戰術。在幼體無法靠自身身體生存的情況下,憑借散發氣體激素獲取同類的庇護,以獲得更安全的生存環境,誘發成年個體產生“護子”現象,非常大公無私的為其服務。
    如果以人的角度去看待這種現象,不是很有說服力,但對人類的近親猴類或猿類進行相關實驗時,我們很容易發現,它們在對待人類嬰兒和對待成年人的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對待嬰兒時大多都會表現出一種保護行為。
    在實際的案例中,曆史上出現過許多次“狼孩”,一些母狼在叼走人類的嬰兒後,沒有吃掉,而是像照顧幼狼一樣照顧人類嬰兒。發生這種現象有許多機緣巧合,但如果我沒推斷錯的話,嬰兒身上散發出的氣味激素對這種現象的發生有很密切的關聯。我們不免要問,為什麽狼孩居多,而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虎孩、豹孩、貓孩一類的?這主要由於狼的嗅覺比較發達,靈敏度很高,較容易受到氣體激素的控製,另一麵是狼的生存模式很類似於人的生存模式,身體組織在接觸到一些人類嬰兒散發出的生物激素後,會產生與人類相似的反應。
    在嬰兒無法自理生活的時期內,靠散發氣味激素來博得同類的好感,影響同類的行為,這是嬰兒唯一的生存戰術。這種氣味會在嬰兒身上持續1到3年,之後會逐漸消失。嬰兒慢慢長大變成幼兒,需要更多自由的生存空間,這種氣體逐漸消失對後天生長十分必要。
    這種生存戰術在人類群體中不太明顯,因為人類社會比較複雜,養小孩還抱有“老有所依”的心態,但在獨居的貓科動物中就十分明顯了,生了小豹子的母豹,完全就是“無私”的撫養,因為幼豹成年後母豹就會把它從自己身邊強行趕走,從此不相往來,母豹階段性的“無私”很大程度上由幼豹身體散發的氣體激素控製著,成年豹對待剛出生不久的豹子和幾個月大的幼豹,在態度上完全不同,也主要是由幼豹分泌的氣味濃度來決定。
    嗅覺係統除了在人類嬰兒期有很大的作用外,在成年時期也具有很大影響力。
    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的“初戀”有很深刻的印象,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有一種重要因素來源於“人的體味”。在人類性成熟之後,人的身體會散發出一種氣味,這種氣味男女不同,具體的來源我不是很清楚,我預測在女性身體裏,是雌性激素刺激某種特定功能的細胞產生的,在男性身體裏,是雄性激素刺激某種特定功能的細胞產生的,然後統統通過毛孔散發到空氣中。
    男女散發出體味的化學成分各不相同,主要功能卻完全相同,就是通過嗅覺係統,進入異性的體內,刺激異性體內產生一係列的激素,來影響對方的行為。產生的激素中主要是我們常說的荷爾蒙,另外我根據男女行為的判斷,體味會導致戀愛中男性體內的雌性激素少量增加,戀愛中男性的情緒會變得溫和,比以往更加多愁善感,女性體內的雄性激素會少量增加,情緒會比以往躁動,行為上更具攻擊性。
    到底是人體分泌的體味內含有雄(雌)性激素的成份,還是體味刺激異性的體內產生雄(雌)性激素,我暫時無法確定,不過氣體激素與人體發育之間肯定是存在很重要的聯係。
    在女性發生性行為或者子宮內第一次形成受精卵後,可能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護已受精卵,降低對異性的吸引力,女性體內分泌體味的功能會急速衰弱,甚至消失,此後很難恢複這種功能,所以女孩身上往往比女人身上更具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這種特殊吸引力主要是由體味產生的,即通過嗅覺係統產生作用。女人比女孩更具誘惑力,這是因為女性長期跟男性接觸後,男性散發的體味會刺激女性體內荷爾蒙的分泌量,荷爾蒙會刺激女性身體部位更具女性化,所以女人更具誘惑力。
    男性身體內散發的體味是從性成熟時期開始逐步增多,到達一定年齡後再逐步降低,通常情況下不會像女性一樣突然衰弱。男性在接觸異性後,體內荷爾蒙的分泌量會增多,使男性身體部位更具男性化,對異性更具吸引力,所以總體來說,男人始終比男孩更具魅力。
    依靠體味來獲得某些需求,這種方式在植物身上表現的十分明顯,因為花朵想要授粉,通常需要散播“香氣”來吸引遠處的昆蟲,借此完成授粉過程。由於人類的社會關係比植物的社會關係複雜得多,所以多數人不會意識要“體味”對人類社會關係的重要性。
    依照我上述事例中,從男性、女性、體味、荷爾蒙這四種事物的關係鏈中,可以解釋在人類群體中存在的一種非常奇怪的觀念:一個男性跟許多女性在身體上發生關係後,人們通常會覺得男性綜合魅力更強,而一個女性一旦跟一個男性在身體上發生關係,女性的綜合魅力就會大減,它跟別的男性發生關係的次數越多,魅力則越少。這種現象在不同人種中普遍存在。
    隻因女性體味的突然變少(這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人類社會學中形成一種看似對女性不公平的對待,在我看來人體激素這種物質還是挺奇特的!人體激素對個體微弱的影響,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在整個人類群體中顯現出來。
    希望我在嗅覺係統上的一些發現,可以為研究人類行為學方麵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方向……
    接下來是味覺係統,味覺係統是對進入人體的物質進行篩選的最後一道防線,主要工作原理跟嗅覺係統類似,區別在於味覺係統主要識別的是大分子有機物質,這些物質無法漂浮進空中,隻能靠近距離直接接觸才能被人體識別出來。
    通常情況下,“好吃”的東西大多數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有益的物質,“難吃”的東西大多數是對人體有危害的物質,但在人體五大係統中,味覺係統是最不靠譜的一個係統,因為它的特殊情況實在太多了!
    比如糖尿病患者很喜歡吃糖,但吃糖對它們來說很不利。得了某種疾病的人必須吃藥,但一般的藥丸又苦又澀,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單純的依靠對物質做出“好吃”或者“難吃”的判斷來決定我們是否吃它,主要是根據身體的現狀去判斷吃什麽東西。
    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身體在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缺少了某種營養物,就會產生很多微妙的變化,產生許多化學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經過分析處理後,參照記憶細胞存儲的各種“味道”的印象,來決定我們吃什麽。一般情況下,身體缺少能量需要獲得許多糖類,就會特別想吃漢堡、麵條、米飯等主食,缺少維生素就會想吃相關的水果,缺少蛋白質就會特別想吃雞蛋、奶製品、豆製品等。
    我們想吃的東西,通常是因為身體真的缺少某種物質才做出的正確判斷,這是身體給我們發出的一種信號,提醒我們及時補充。有一些特別極端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就是有些人喜歡吃黏土、吃沙子、吃磚塊等,這些物質中並不含糖類、蛋白質、氨基酸等,但其中含有很多種微量元素,身體內缺少某種微量元素,而無法從記憶細胞中找出哪種“味道”的食物中含有身體所缺的微量元素,隻能從偶爾吃到黏土、沙子等物質裏獲取。這是身體做出的“不理智”判斷,因為黏土、沙子吃進身體後,多數情況對人體不利。如果你意識到你特別想吃的東西對身體的生長發育並不利,那你最好去醫院做個全麵體檢,很可能是你身體內缺少某種重要的微量元素,不要放任自己的身體“胡亂”作出判斷!
    額——對於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的描述就到這裏,這兩個係統在實際運用方麵已經很發達和完善,主要應用在化學製品方麵,我沒有太多新的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