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 關於人們對“意識”的錯誤認知

字數:426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純物質世界 !
    人的六大感知係統已經描述完成,關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麽”這類問題,我想在你的腦海裏已經有了粗淺的概念。在我最終公布答案之前,恐怕還得“得罪”一些前輩。
    我選取兩個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人,一位是對唯物主義論進行嚴密論述的人,一位是在黑洞理論方麵做出卓越成績的人,之所以選取他倆是因為他們的理論跟我的理論很相似,他們的理論有很高的科學參考價值,不過我還是想挑出這兩位前輩犯得同一個錯誤。其它類型的哲學理論我沒有提出來,是因為我認為它們中的錯誤點太多,我都懶得搭理。
    在唯物主義論中,說“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句話跟我的“純物質世界”理念完全一致,但在唯物主義對“意識”這一詞的描述上又加上了“主觀能動性”這一概念。
    主觀能動性指的是人對外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的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和回答,也就是說意識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有自主選擇性。我不認為意識有“積極”和“消極”的區分,我也不認為人的意識具有“選擇性”。
    我們在打桌球時,桌子上一堆球隨意布局,如果外界不對球施加任何外力,球自己是絕對不會動的。當外界對一顆球施加一種力後,球經過無數次碰撞,最終桌上球的位置隻會出現唯一一種新的布局。我們人體就像是那張球桌,人體組織就像由無數的原子排列成的圖案,如果外界不對人體產生作用,人體內部的一個個原子自己始終不會動,原子的運動必然是外部感知物質或者超感知物質碰撞引起。意識也是由物質構成,如果意識有主觀能動性,也就意味著外界不施加力的作用,腦部的原子自己就能動起來,這顯然與實際不符!
    考場上我們在做選擇題時,似乎感覺自己確實有主觀能動性,確實有選擇性的在作答,其實完全不是你感受的那樣,如果有一種智能儀器可以檢測到你身體裏所有的原子核和電子的排列,在試卷發到你手上而你還沒看題時,智能儀器可以根據你身體裏原子的排列、運行規律,準確無誤的計算出每道題你將做出何種選擇。人體根部就不存在主觀能動性,過去唯物主義的觀念偏重於社會哲學,存在一定的鬥爭性,這種鬥爭性往往導致哲學家在處理科學問題上感情用事。
    另一位前輩在他的宇宙大設計理論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人體是一種“生物機器”,這幾乎要跟我的理念完全相同,但他依然提出“自主意識”這樣的概念,顯然他也認為“意識”具有選擇性。究其原因,一方麵是他對生物學的思考似乎並沒有太深入,沒有認識到人這種生物在認識事物的能力上是有限度的(也不是完全沒有認識到,不過是從維度空間方麵,跟我的生物感知體係論不同),所以也就沒有意識到超感知物質的存在。另一方麵他探索的是天體運動學,從天體運動學上看宇宙是無限大的,所以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可能完全準確預測,人通過判斷“對”與“錯”來選擇自己該怎麽做,這似乎看起來很合理。不得不說這一點跟我的理論有很大的矛盾,如果宇宙是無限大的,那麽就不能說是“純”物質世界,那些“無限”存在的東西就隻能靠神學或者唯心主義做填充……當然,我可不會這麽幹!
    對於他們的論述我是從大學才開始接觸,以前我是個幾乎從不看課外書的人,課內書已經讓我夠糟心了(尤其是英語課本),哪有心情看課外書!為了完善我的理論我才去搜尋的各種資料,我很高興在這個世界有一些跟我的想法相似的人,讓我感覺原來我並不是孤獨的存在者。我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想到“意識是物質的一部分”,我從我的思考方向出發進行解說。
    許多問題我都要從生物學開始講起,像大多數生物學家一樣,我一直在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生物界是如何從非生物界一步步誕生?我們不可能親眼目睹實際的演化過程,隻能從別的角度探索性的思考這個問題,通過逆向推理,把複雜的生物體一步步向簡單的生物體進行分解。
    我開始思考動物與植物的之間的界限在哪裏?植物與細菌的界限在哪裏?細菌與病毒的界限在哪裏?病毒與非生物界的界限在哪裏?我想過很長時間,但我依然無法準確的指出它們的界限,從某種層次上說,我覺得在它們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界限!
    我們很容易把獅子、梧桐樹分別劃分到動物、植物的概念中,但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生物,你根本無法確定它們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比如說捕蠅草、珊瑚、海星等等,處於一種半動物、半植物的狀態,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在植物、細菌、真菌、病毒間也是如此,總存在一些特殊的生物無法對其進行很明確的歸類,處於一種過渡階段。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都是一樣的,它們的身體都是一堆化學反應現象形成的宏觀表現,一種化學反應的產物是進行另一種化學反應的原料,眾多化學反應一個接一個緊緊串聯在一起,構成“生物”這種特殊的機體,僅此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生物看成是一堆堆有規律的化學反應團。將它與非生物界進行比較,你會發現,非生物界其實也是一堆堆有規律的化學反應團,經過有序的化學反應後形成山脈、河流、沙漠、陸地等等,兩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區別!
    等等!你也許覺得你被我誤導了,生物與非生物怎麽可能一模一樣,生物是有“意識”存在的,非生物有嗎?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待“意識”這種東西。
    以普通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發,“物質世界”指的是衣食住行,“精神世界”指的是喜怒哀樂、信仰、禮教、道德修養等等,即我們所說的“意識”。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兩個完全不相幹的事,人之所以屬於高等生物,就因為人具有“意識”!在這種世界觀的基礎上,“精神世界”逐漸衍生出神學、靈魂論、宗教信仰等等,把“意識”形容成一種虛幻但又的確存在的非物質類事物。這種觀念從進化出人類一直延續到近代,存在了數萬年的之久,並且是如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而隻發展了幾百年的近代物理學要將“精神世界”完全納入到“物質世界”的範疇,顯然麵對巨大的阻礙!
    “意識”究竟是什麽?它真的是縹緲、虛幻的嗎?
    人很容易以“人”為中心去思考問題,將許多事物人性化,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尤為常見,比如說“地球孕育了生命”,這是很平常的一句話,對於這句話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地球真的是主動孕育的大千世界所有的生靈?我想它並沒有,它並沒有主動去生出任何一個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然進化形成的。
    地球並沒有主觀能動性,我想這個還好理解,然後我們引入最簡單的生物——病毒,來看看它有沒有主觀能動性。
    病毒是最簡單的生物體,它的種類繁多,無法具體統計,幾乎平均每天都會發現十多種新型病毒,種類少說也上百萬種,其中絕大多數病毒主要由遺傳物質()與蛋白質兩種物質構成。
    在一般的描述中,對病毒的常見描述大概如此:病毒具有高度寄生性,在遇到合適的細胞後,便去掉自己的蛋白質外殼,將自身的遺傳物質侵入細胞內,把細胞當成自己的育兒袋,變出宿主細胞,借助宿主細胞的身體器官獲取物質和能量,完成繁殖過程。在宿主細胞遭到迫壞後,宿主細胞破裂,釋放出大量繁殖出的病毒,這些新形成的病毒體,繼續等待與下一個適合的細胞接觸。
    如果非要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找出一條界限,我想病毒就是那條界限。病毒表現出明顯的生命特征,可以進行繁殖、變異、進化。我們描述時通常會把病毒說成“侵入”細胞內,但你覺得病毒真的是有“意識”的進行侵入嗎?有“意識”的去進攻宿主細胞?不,它根本就沒有什麽所謂的“意識”,病毒不與細胞接觸時,病毒隻是一團微小又複雜的大分子化合物,完全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在流動物體中隨意遊蕩,隻是恰巧碰到合適的環境(遇到比較合適的細胞),才引發一係列的化學反應,衍生出更多同類個體。它的繁殖與核武器裏的裂變現象很相似,一旦條件適宜,就會引發在特定環境內形同眾多相同的個體。
    在整合化學領域,所有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物與化合物之間的反應,都遵循著嚴格物理運動定律,無非是原子核的電荷、原子的核外電子、光子、能量子等物質發生轉移或者結合。病毒的繁殖、運動等活動都隻是眾多物理現象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種運動模式,遵循基本的力學原理,所以病毒的生命活動具有唯一性,都是被動進行的。
    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比病毒複雜,表現出更高級的功能,比如防禦、進攻、躲避災難等現象,我們似乎能在它身上感受到“意識”,感受到“主觀能動性”,但它依然並沒有任何所謂的“意識”,它所有的生命活動也遵循嚴格的物理運動法則,都可以完全翻譯成物理語言,隻是細胞活動規律翻譯成物理語言要比病毒難數億倍,在相同時間內,細胞身上發生的化學反應總量比病毒要多出數億個。
    再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再到植物、再到動物、再到人,身體結構越來越複雜,複雜到你以為你具有“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你周圍的事物是以“你”為中心,受你的控製發生改變的,主動權握在你的手裏——然而並不是,非生物界是先於生物界而存在的,你所有的意識和行為都遵循嚴格的物理運動規律,它是被動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