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複雜的朝堂

字數:4468   加入書籤

A+A-


    在下北地王劉諶!
    “大將軍才略如何?”
    “大將軍長於治軍,饒有軍略,乃我大漢一時之俊,時人無出其右者!”
    好家夥,李密這益州本土人居然對薑維評價這麽高,不過李密提都不提薑維政治能力,薑維應該就是短於治政的。
    “那武鄉侯諸葛思遠呢?”
    “中都護久掌台閣,事無巨細,皆出自他手,政治清明,儼然有武侯之風!”
    久掌台閣?諸葛瞻不是去年(景耀四年)才以中都護、衛將軍平的尚書事嗎?
    “大王有所不知,景耀元年陳奉宗(陳祗)去位之後,朝堂一片亂局,正是時任尚書仆射的諸葛思遠挺身而出,勘定亂象!”
    劉諶還想問具體情況,李密卻推脫道
    “仆也隻是一名小小的尚書郎,對當時的機密所知不多!”
    尚書郎官階雖不算高,權可不小!
    李密這老小子顯然是不想說
    見此,劉諶也隻能先掠過,繼續聽
    “而後景耀二年,陛下本想超擢諸葛思遠為尚書令,可卻被拒絕了!”
    “哦?這是為何?”
    “諸葛思遠以‘才不及陳奉宗,如何能同陳奉宗一般超擢’的理由辭謝了!”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就是陳祗接替了他的侍中之位!
    要知道當時季漢的權力架構中,董允內外朝兼顧(以侍中兼尚書令)、費禕處理軍國大事(大將軍),蔣琬(大司馬)養病中。
    陳祗既沒有參加北伐,又沒有曆經丞相府、州郡之職,驟而取代董允,可謂是一步登天!
    而諸葛瞻這麽說,顯然是自視甚高,想要名望、資曆都齊備!
    “此事是陛下與仆等閑聊時說的,未知真假!”
    “於是陛下升董厥為尚書令,以樊建為侍中”
    “兩人皆是武侯舊吏,且佩服諸葛思遠臨危救亂,於是雖職位在諸葛思遠之上,卻事事以諸葛為主,大事小事悉決於諸葛!”
    “朝廷每有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昌,可百姓皆傳相告曰諸葛侯之所為也!”
    “仆於市井之間,也聽聞百姓多有誇耀諸葛思遠!”
    “待諸葛思遠名望齊備,其便於景耀四年冬,以中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
    “同時除董厥尚書令,命其以輔國將軍平尚書事!”
    還能這樣?劉禪是有多喜歡諸葛瞻啊?
    難怪董厥在景耀二年就是尚書令,卻要在景耀四年以輔國將軍平尚書事,輔國將軍位在衛將軍之下,這一切都是為了諸葛瞻當政鋪路啊!
    可是好像沒必要解除掉他的尚書令吧,董厥也算老資曆了,和諸葛瞻平起平坐不過分吧!
    李密似是想到了劉諶的疑惑,開口說道
    “並以樊建守尚書令!”
    原來解除掉董厥的尚書令是為了給樊建,可好像也沒那個必要啊,董厥和樊建隨便哪個做尚書令都行啊!
    這樣以樊建的才能反而沒辦法履行侍中的職務了。
    ‘嗯?侍中?那黃皓’
    看劉諶似有所悟,李密道出了一件瑣事
    “樊尚書任侍中時,特不與黃皓來往!”
    什麽意思?樊建做侍中的時候不鳥黃皓?所以這是把樊建剔除內朝的勢力?
    “那豈不是黃皓獨霸內朝?”
    “中常侍智不過常人耳!”
    黃皓就是個普通人的智商?也就是說這不是黃皓的計策?那是誰的,難道
    “是陛下!?”
    劉諶一出口便知道失言了,他這可是在妄議朝政,可李密卻一點也沒有顧忌
    “陛下確實寵信中常侍,可並不厭惡樊建!”
    啥意思?讓黃皓收攏權力,不是劉禪的本意?
    李密沒有解釋,繼續補充說道
    “過去常有士人彈劾中常侍,陛下曾告誡中常侍要多聽取士人意見,不可肆意妄為,中常侍近年來確有禮賢之舉!”
    黃皓還能禮賢下士?劉諶實在看不懂,可看到李密毫無波瀾的眼睛,卻想到了一個可能。
    “景耀四年的官位變動,是有士人向中常侍建議的??”
    李密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看著劉諶
    “大王果然敏銳!”
    如果真的如李密所說,那麽現在朝堂的水可就深了,諸葛瞻、薑維、劉禪都隻能被玩弄於股掌!
    背後黑手是誰?難道是譙周之類的?
    不對,李密可是譙周的學生,如果是譙周,李密不可能和劉諶說!
    這可糟糕了,劉諶對朝堂之事真的是兩眼一抹黑,不過好在有人清楚
    “朝堂之局,如此複雜,還請先生教我!”現在劉諶也不裝杯了,直接說我
    李密沒有告訴劉諶黃皓背後的士人,他也不清楚,不過總算是幫他把朝堂的情況捋清楚了。
    丞相一係的就不用說了,掌握全局。
    其次是丞相一係提拔的益州人,如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現為尚書,位在尚書仆射之下,他就是費禕一手提拔的!
    還有常竺,字代文,蜀郡江原人,由南廣太守遷為侍中,他和閻宇、霍弋相善,是劉禪提拔上來的!
    然後是李驤,字叔龍,梓潼涪人,為黃門侍郎,和陳壽名望相當。他的父親李福是武侯舊吏!
    最後就是李密,跟隨過鄧芝,出使吳國就是鄧芝推薦的!
    他們也算繼承了丞相遺誌,希望季漢能夠恢複天下,算是益州人士裏麵,唯一為朝廷辦事的人了!
    至於其他的益州人,要麽就是譙周這樣的,覺得季漢沒希望了,暫停北伐,休養生息。
    要麽就是躺平了,等魏國滅掉季漢,然後出仕。
    劉諶與李密暢聊至下午,劉諶這才明白,史書上的一兩句話,背後可是好幾段故事,這複雜程度都可以拍部電影了!
    臨近太陽落山,李密才在劉諶的不舍的注目下離開。
    等李密走後,劉諶瞬感壓力巨大!
    丞相一係,老一輩都沒的差不多了,少壯派就幾個人撐場子,而領頭人諸葛瞻才具遠沒到諸葛亮的程度,甚至和陳祗比都有很多不足!
    軍方代表,薑維的才能已經是季漢的巔峰了,霍弋和閻宇具備出鎮一方的能力,可要他們主持北伐,卻未知如何。
    而整個益州,隻有文立、李驤、常竺、李密為季漢服務,或許州郡也有,但是不太頂用啊!
    而且這四人可不算全心全意為季漢,他們估計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野望!
    如果諸葛瞻和薑維和衷共濟還好說,這艘破船還能再開開,可是現在似乎還有黑手再朝堂背後搞事情,再這樣下去,這艘破船可真的要沉了!
    劉諶隻恨自己沒早點穿越,可現在已成定局,那該怎麽辦呢?
    注東漢到季漢,尚書台都是主要權力機構,一般說的蜀漢四相都是有尚書令這個職位,而以將軍的身份平尚書事則是軍、政兩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