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緒論徐懋功
字數:4978 加入書籤
武廟一哲徐懋功!
自平隨著熙熙攘攘遊客上山,攀登白浪山巔峰。
廣教寺山門前大觀台,憑欄俯瞰,大江東逝,巨輪船艦,百舸爭流。
回首仰望廣教寺山門,兩側門柱鐫刻楹聯。
左聯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右聯長嘯一聲,山鳴穀應。
受佛門楹聯心靈感應,自平情不自禁長嘯一聲。隨而吟誦《隱姓複名依僧舍》
草木蒼蒼兮可以適性,
水波汩汩兮可以陶情,
……
側院傳出吟歌聲……
功名莫戀兮謝彼簪纓,
來親泉石兮守我忠貞。
自平側耳聆聽,啊,這是我曾經有記憶的詩歌。循聲而去側院,但見清靜幽雅方丈小室。一隻香爐一柱香,一隻木魚一本經,一杯青茶一老僧。
自平合掌注目,老僧點頭示意“請問施主,剛才吟誦《隱姓複名依僧舍》,你從何而知?”
“大師安好,我記得小時候,爺爺教我吟誦此歌。本來談忘了,剛才在駝先師墓前陷入幻境,激活了潛在的記憶,因故而吟誦。望大師指點一二。”
“這是唐朝開國功臣,英國公李積後人家譜中的詩偈。英國公李積,原姓徐,字號懋功。李積的孫子李敬業在揚州起義軍,反對武則天做女皇帝。兵敗之後,駱賓王與李敬業的家眷流落江海之交的南布洲。心生感悟,莫戀功名,在家譜中記載偈詩《隱姓複名依僧舍》。”
“李氏家譜?請道其詳。”
“莫忙,請品茶。茶,使人淡泊明誌,寧靜以致遠。唐代之前,茶葉作為貴人異士養生和藥之用。平民百姓不知茶為何物。
唐朝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世人讚譽陸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茶經》記述“茶之為飲,滂時浸俗,盛於國朝。……皇朝徐英公積”。
上述文中之意,唐朝開始盛行飲茶的風俗習慣。主要推廣者徐英公積。他是何許人也?
《茶經》文中皇朝徐英公?積。就是大唐朝英國公李積。原名徐懋功,戲文演義稱名徐茂公。唐高祖皇帝李淵,賜徐懋功國姓,改徐姓李,賜名李世積,爵封英國公。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去了世字,更名李積。
英國公李積與普及飲茶有啥淵源?
北方遊牧民族,常年以肉類為主食,體現燥膩之症,需到中原搶劫米麥穀粟雜食,以調節腸胃。茶葉是解膩降燥的良藥,李積鎮守北疆,以茶葉攏絡北方遊牧民族,深得北方胡人的尊崇。唐太宗李世民讚譽李積守強十六年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李積推廣飲用茶葉為何成功?因為藥王孫思邈。
李積與藥王孫思邈生活於同一時代,同是好道之士,同為唐代醫藥界翹楚。孫思邈著書《千金要方》,苦於各地藥材,名稱,產地,藥性,藥理,用量用法各不相同,《千金要方》無法向全國推廣造福民眾。
李積領衡撰編《唐本草》又名《英公本草》。統一藥名、藥理、藥效……,成為世界上首部標準化藥典。藥王孫思邈《千金要方》才得以推廣全國州縣,乃至國外。
中華奇跡,大唐不修長城。
縱觀華夏數千年戰爭曆史,唯有大唐朝不修築長城。
李積開強拓土,把北強的邊界拓展到晝長夜短、有極地景觀的玄闕州。華夏曆史上,唯有李積開拓北方強土如此之廣。唐太宗李世民讚言前王不辟之土,悉請衣冠;前史不載之鄉,並為州縣。
中外曆史最經典的遠程斬首戰。
李積領二百個衛士,貞觀二十年六月出發,潛入北方數千裏。活捉萬裏草原霸主薛延陀可汗,七月押回長安。然後東西千裏全線進軍。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到靈州受降漠北各個部落,增加了百萬戶,拓強數千裏。
皇帝為李積禦製禦書,石刻碑文駕狄攻狄,驅戎伐戎。
李積首創以步兵戰陣大敗騎兵陣。大度設八萬騎兵南侵,李積領幾千人馬追殲於大青山。唐太宗對敵國使者說“李世積所將才數千騎耳,汝已狼狽如此!”
論皇寵李積生病,唐太宗李世民剪下自己的龍須,為李積和藥治病。李積在後宮喝酒,酒醉睡著了,唐太宗李世民生怕他著涼感冒,脫下身上的龍袍蓋在李積身上。皇帝對臣子如此恩寵,華夏曆史上找不到第二例子。需知,臣子龍袍蓋身,是滔天大罪。
論畢生貢獻,李積七十五歲那一年,攻戰遼東,滅一強國,收複漢四郡,南北五千裏江山回歸華夏。
想當年,隋煬帝損失百萬人馬,弄丟了皇帝生命,沒有完成一統江山的夙願。
七十五歲老翁李積,完成了文帝、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幾代皇帝的抱負。實現了江山一統的偉大事業。
李積的戰功,超越列代名將,確是名符其實的戰場不倒翁。
李積亦是政壇長青樹。
唐高宗李治為李積禦書石刻碑文《庶政鹹仗其謀…》。
唐高宗李治初登皇位,多方勢力蠢蠢欲動。李積為高宗皇帝李治謀劃,以國舅長孫無忌扼製宗親王,果斷殺了一批有不良動機的親王與駙馬爺。
李積再為高宗皇帝李治策劃,縱容李義府第三勢力將國舅長孫無忌這一派專權勢力徹底摧毀。
其後,李積再將第三勢力代表人物李義府送上審判席,終使唐高宗皇帝李治獨斷朝綱。
故而唐高宗李治為李積禦書碑文…庶政鹹仗其謀。
徐懋功的政治策略,可謂別俱一格。曆數大唐朝開國元勳,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戰死病亡、避禍隱退,治罪徒流。飛鳥盡、良弓藏。開國功臣很難走出功高主不疑的魔圈,唯有李積笑到最後。
李積十七歲領兵,七十五歲鏖戰遼東,收複漢四郡幾千裏江山。其一生征戰六十年,世界軍事曆史上還有誰人?
李積葬禮規格之高,華夏曆史上首屈一指,古代名將上千人,唯有李積享受三個墳頭榮耀。皇帝禦書石刻碑文三千字,這是華夏曆史上唯一的最高規格葬儀。
李積有如此的功業,為啥曆史地位、知名度不高呢?
因為李積支持武則天做皇後。
李積逝世二十一年之後,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做了女皇帝。
女人做皇帝可是天翻地覆,大逆不道的事。這個罪責必須要李積承擔。
唐朝之後的文人最講究尊卑秩序,君為臣綱,夫為妻綱。青編文人給李積定論為將成功,托孤失節,得罪青編,萬年不滅。
失節生死事小,失節事大!失節的罪名比生命之死還大?
萬年不滅,一萬年也不能免罪,讓李積永世不得翻身?
故而曆代文人不能為李積彰揚豐功偉績。”
“大師,現代文人也不宜彰揚李積的赫赫之功?”
“為啥?”
“李積的彪炳戰功,漠北數十州六十八驛,東方扶津四十二州,現在都是異國他鄉。彰揚李積戰功,會不會引發國與國的民族矛盾?”
“老僧不論國事。且說李積之儉樸。
李積身職司空,位居王子與百官之上。老家來了親戚,年輕人剩下餅的硬邊不吃,被李積好好教訓一番,應當如何珍惜糧食。
李積把獎賞分給將士及下人,死後沒有喪葬費。皇帝詔今亡,當無贏貲,有司厚恤之。”
“唉,百官之上的大司空,死後喪葬費不足。當官如此廉潔,可歎可敬。”
“再說友悌,司空李積家中公仆傭人有許多。而李積親自為老姊姊燒火煮粥,不小心燒了胡須。
詩人蘇東坡讚八尺英公欲燎須。”
“重親情,令人敬佩。”
“李積重仁義。
李積隨主公李密歸降唐朝,唐皇李淵殺了李密,把頭顱送給李積,儆戒嚇阻李積不要反叛。李積要對老主公盡仁義,要求唐皇李淵把李密屍身送過來,頭與身子合體禮葬。氣得唐皇李淵吹胡子瞪眼,從深山老林尋找李密屍身,來回行程幾千裏,把李密屍身送給李積,以王公之禮安葬李密。
更有甚者,李世民要殺單雄信,李積為義兄單雄信求情免死,李世民不答應。李積抽刀割自己的屁股肉,喂給單雄信吞下肚作陪葬。李積又不懼嫌疑,收養單雄信的兒子哺育成人。
李積為了盡仁義,恚懟兩代皇帝,真是今古傳奇。”
“欲要書寫奇人奇才李積,先要論述其亦兄、亦友、亦師的單雄信。”年近古稀素人自平,決心書寫李積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