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若溪若溪

字數:5746   加入書籤

A+A-


    戍旌歌!
    鶯歌燕舞、佳肴陳釀,隻有享用這眼前一切美好的人的不懂得真正的欣賞。他們每個人都心懷鬼胎,各自都有各自精細的算盤。觥籌交錯期間,便是針鋒相對之時。大家你來我往,唇槍舌劍了幾句,但礙於是宮宴之上,所以都沒有什麽激烈的衝突。
    七王爺覺得齊明殿裏太過喧鬧和壓抑,他決定出去走走。
    殿後是一處小花園,七王爺興奮的朝著既定目標走去,這是個比較僻靜的小園子,加之今天大家都在忙於宴會,忙累了的宮女和太監們也都躲起來偷懶,所以這裏就顯得更為安寧。七王爺遠遠的就看見那個令他這幾日為之擔驚受怕的,他最為熟悉的身影,他快步走過去,一把拉住她的手。
    “這幾天讓我好擔心,你怎麽樣?有沒有受什麽委屈?”
    “沒有,我都挺好的。”若溪輕柔的應答。
    “本要找機會你好好說幾句話,但你知道……”
    “嗯,我們還是平時的時候少說話,少見麵,否則我怕很容易讓人看出破綻。”
    “你記得,有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告訴我,胡庖長是我的人,他可以想辦法把消息遞給我。”
    “嗯,多謝王爺。”
    “你謝我做什麽?若溪,你在這裏我實在是不放心,能不能不要查了,或者我來幫你查?”
    “王爺也不能天天留宿皇宮,這禦膳房的事兒,還是在禦膳房裏好查的。”
    “好了,我說不過你。總之有什麽危險你一定要告訴我。”
    浣若溪的父親曾是前一任的禦膳房庖長,最早是七王爺朝陽王府裏的庖長,因有一次先皇去朝陽王府看望生病的七王爺時,品嚐了浣師傅的手藝,甚是覺得可口,於是招到宮中禦膳房,可如今已是有近半年沒有消息了。
    朝陽王成年後單獨立府,他向來敦厚善良,對於下人們也都是關愛有加,特在府裏辟出一處小院,可以讓他們在府內安家,一方麵他們在府裏生活,照顧府中的事務也就方便的多,另一方麵,七王爺也把他們當成了府中的家人一般。
    浣若溪十一歲那年,父親升為庖長,於是她隨父母一同搬入朝陽王府,王府裏自然是比在外邊街頭巷尾規矩多,但是這浣若溪在府外闖蕩慣了,在府中她也是不知收斂,一日,她在廚房幫忙打雜的時候,母親讓她去給王爺和王爺的老師送茶,誰知走到門口她聽到老師正在給王爺上課,浣若溪就在外邊悄悄的聽了一會兒。
    “殿下,管仲買鹿製楚、買狐降代,我們都講完了,請問殿下有何感想?”
    “我覺得真的是妙哉妙哉,不用動一兵一卒,老百姓也少受戰爭之苦,就可以通過此等妙計得以收付一國,真的是大快人心!”
    “我倒是不這麽覺得,”浣若溪端著茶水走了進去,“戰爭可以兵不血刃,可百姓並不是沒有流離失所,先生所講的兩個典故中,一個是人們忙於獵鹿,另一個是忙於去深山處捕狐,兩件事情都要背井離鄉,而二十四月而不得一,而這二十四個月以後全國都沒有糧食了隻能投降,可是百姓餓死了多少?妻離子散了多少?家破人亡了多少?戰爭的損失是損失,百姓的損失就不算做損失嗎?國家沒有少一支軍隊,可是百姓家裏少了一個人對於這戶人家都是滅頂之災。”說道動情之處,浣若溪突然意識到自己失禮了,趕緊乖乖的把茶杯端端正正的送到王爺和老師麵前。
    “你是誰?”七王爺好奇的問道。
    此時已有其他婢女把消息傳到浣母耳朵裏,浣母趕緊趕來,一進門就跪在地上,“王爺息怒,王爺息怒,這是我跟浣庖長的女兒,剛剛才搬進後院,她還小不懂規矩,我回去好好教她。”
    七王爺走過去,雙手攙扶起浣母,“我們府裏沒有這麽多規矩,您不用太緊張,我看她小小年紀,見識倒是不凡的,讀過書?”
    “唉,這孩子自小就不讓人省心,我跟她爹都希望她好好學學廚藝,有了一身本事,將來也好在府上做事,可是她偏偏喜歡讀書,進府之前天天蹲在學堂後邊聽老先生講課。”
    “既是喜歡讀書,那你以後就跟我一起上課如何?”
    “真的?”浣母驚詫道。
    “真的!”浣若溪驚喜道。
    那一天是浣若溪十一年來最高興的一天了。
    自那以後,成懷每日讀書都是與若溪一同,如果是有差事幾日不在府內,他依然安排其他老師給若溪上課,浣若溪不可一日不讀書,勤奮精神遠遠超過了成懷。
    他二人就這麽一同與詩書相伴的過了五年,五年裏,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都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講,浣若溪已經成為成懷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多麽希望這樣的日子可以一直安穩的過下去,可是,直到去年……
    待七王爺再次回到齊明殿的時候,大殿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喧鬧,太後帶著各位宮中嬪妃來給皇帝和各位王爺問安,大家相互行禮之後各自落座,大殿裏出現了片刻的寂靜,雖然每個人心中的算盤早已打的鑼鼓喧天,但是太後沒有說話之前,沒有一個人敢出聲。
    “大家不要拘束,哀家就是來湊湊熱鬧,你們繼續,繼續。”
    “太後萬福,兒臣今日給太後帶了禮物,希望太後能夠喜歡。”四王爺成羲趕緊抓住這個奉承的好機會,“叫人把東西抬上來。”
    宦官們抬上來一頭半人高的水晶鹿,此鹿通體幽藍,身軀健碩,晶瑩透亮,優美的弧線與天然水晶的紋理相得益彰,雙耳豎立,麵頰豐腴,目光流轉,後腿穩穩的鑲嵌在黃金底座上,左前腿略略彎曲,宛如即將向前飛躍一般,栩栩如生。
    太後款款走來,微舉雙臂,輕撫鹿角,手指在水晶鹿的背脊上滑過,那幽如深潭之水的藍,映襯著她身上的高貴的烏綠錦緞,宛若皎潔夜幕皓月當空之下,森林草木萬獸之上的那一抹星空。
    “恭祝太後萬壽無疆,”四王爺旋即跪下諂媚道,“如此這般相得益彰,兒臣真是太應該早把這禮物給您送來,實在是惋惜惋惜,否則應早日讓兒臣和文武百官親眼目睹太後的神仙氣質。明日兒臣一定要選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無論如何要把太後的盛顏畫出來,讓百姓也看看,我大浦有如此氣度不凡的太後。”
    太後又緩緩走回到鳳鑾上輕輕落座,其他幾位王爺和大臣之間趁此機會擠眉弄眼,麵麵相覷,都暗地裏佩服四王爺為了利益能一屈再屈的優秀品質。
    “其實哀家這次來呢,也是有事要替皇帝陛下向各位王爺求助的,西北的戰事越燒越旺,輔政閣每日收到的折子十之八九都是讓朝廷盡快支持徐昂將軍,諸位不要多心啊,哀家並沒有要幹政的意思,隻是近日哀家看皇帝陛下和兄長都悶悶不樂的,想著我們女兒家能不能為國家分憂,於是就多嘴問了幾句,誰知道,兄長告訴哀家,原來是這國庫中無錢可用,於是哀家便號召宮中各位嬪妃都捐助一些首飾之類的,但我們女人能力畢竟有限,今日,哀家就拋開臉麵,替陛下和兄長向各位募集軍餉來了。”說罷起身行了一個大禮。
    皇帝趕緊起身,接著是首輔,二人異口同聲回禮道,
    “兒臣無能。”
    “臣下無能。”
    這一出哭窮的好劇演的,讓諸位王爺之間的眉目傳情更加激烈了。
    首先打破僵局的是三王爺,剛剛老四那一出獻寶的拍馬屁好戲早就讓他怒火中燒了,現在機會終於來了。“老四的齊州最有錢了,剛剛不還獻了寶貝,我看這錢啊,得讓老四出。”
    “三哥既是如此說了,近些年我齊地確實是風調雨順,加之前幾年我啟用了對水利建設特別有能力的蔡拱,在我齊州範圍內興修水利,多年的水患也都治理的井井有條,三哥,這蔡拱據說還是投靠你的門下不得重用的人呢。”說著四王爺輕蔑的瞥了一眼三王爺。
    “據蔡拱所說,三哥燕地與我齊地的交界處有一處陸洲,此地水患頗為嚴重,但因此地跨越你我封地的交界,他一直也不知怎麽處理,今日正好說到此處,三哥你連封地都不回,百姓所受疾苦你又知道多少,既然你嫌燕地苦寒,那多一郡少一縣的對你又有何區別,我看為了避免百姓再受水患之苦,您把這個小小的陸洲送給弟弟代為管理如何,待蔡拱將兩處水利都疏通完善以後,小弟一定完璧歸趙。”
    “你分明就是想要搶我的封地,什麽興修水利,將我陸洲打通,使你齊地的暉河與我燕地的泰河相連,你的船隊不用三日就能直通我燕地腹地,你到底安的是什麽心?”
    “三哥如此揣測我,三哥安的又是什麽心?”
    “不要吵了,成何體統,先皇才駕崩不到一年,家裏兄弟們就吵成這樣,傳出去讓天下人恥笑。三弟,既然你說了風調雨順,那這軍費你打算出多少?”祈陽王擺出一副長子的威嚴。
    “我出十萬錢。”四王爺理直氣壯的說。
    “我出二十萬!”祈陽王接道。眾人一片嘩然。
    “太後,眾所周知我孟地多為山區,最近這山匪鬧的厲害,實不相瞞,我本也是想向皇帝陛下借兵來剿匪的,但是不到康陽就得知咱們的西部又有人犯邊,所以我這也沒好意思張口,現在既然是大浦有難,當以國家為主,我願意捐二十萬錢,但是我這剿匪也不能再耽擱了,否則百姓也是民不聊生,我願意帶領孟地百姓親自進山剿匪,望陛下和太後恩準。”
    “大哥你這是要私自擴兵。你知道我大浦王爺封地的軍隊都是有限製的。”三王爺一語道破其中玄機。
    “誰說我要私自擴兵?我願親自披掛上陣帶領百姓們進山剿匪。“
    “倘若普通百姓都能剿匪了,那我大浦還用害怕西域犯邊,笑話!”
    “三弟,你不知好歹。”
    “好了,不要再吵了!”太後略帶慍怒的聲音何止住了二人的爭吵,“懷兒呢?懷兒還沒有說話,哀家還真是想懷兒了。”
    “回太後,兒臣在這兒呢。”七王爺成懷趕緊上前問安。
    “對了,七弟最會做生意,這幾年他封地所產確實不多,可是,他把燕地的獸皮賣到大哥的孟地,把齊地的糧食賣到了我們燕地,我看咱們這個弟弟單是靠著經商也能發大財呢。”三王爺陰陽怪氣道。
    “回太後,回皇兄,各位哥哥們,都不要再吵了。正如幾位哥哥所講,我宋州雖小,但是為了國家大事,該出的錢還是會出,況且我大浦若與西域戰,運送糧草等都需要人手與渠道,臣弟這幾年多地來往,確實是認識了許多商家,也掌握了交通要道的情況,臣願為大浦江山貢獻綿薄之力。”
    “但是,”七王爺不卑不亢的辯道,“我宋人做生意賺的也是走南闖北,背井離鄉的辛苦錢,也是為了改善各地百姓的生活,我們宋人花錢花時間花辛苦,願意幫助各地百姓互通有無,不知有何不妥呢?”
    文武官員頻頻點頭,這些年七王爺的品德和所作所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好,此事暫時議到這裏,哀家也是被你們吵累了,明日大家把所捐數目報至輔政閣,由首輔整理好一並呈給陛下。今日的宴會,哀家看就到此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