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前世今生
字數:4078 加入書籤
知宋事!
但他不動聲色,想聽這人繼續提建議,看看自己的思維是否有疏漏,有脫離時代的地方。
來了那麽久,崇簡常常覺得自己很奇怪,好像在努力提著自己的頭發向上飄起來,沒有真正接這個時代的地氣。
“嗬嗬,究竟對大宋有何益處?”
劉承珪冷冷道。
“隻要大宋能夠強力介入,並最終取得對高麗的控製權,那麽,到時候宋遼開戰,遼國就是腹背受敵,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韓紀早有準備,順著前麵的話答道。
崇簡再次觀察樸槿月的反應,見她依舊是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
這女人莫非是一個冷血的朝奸,不對,是高奸。
“問題是怎麽控製高麗局勢,據你們說,當今皇帝那麽強勢,會聽你的?”
劉承珪立馬發揮他的情報分析優勢,追問道。
“大人有所不知,據下官了解,高麗一國,深受隋唐影響,長期以來傾慕王化,隻是為契丹所阻,誌願難達。”
韓紀道。
“說具體點!”
崇簡來了興趣。
這就是地氣,是避免自己架設空中樓閣的時代真相。
“具體點說,就是無論強勢的皇帝,還是各世家大族,對中原王化都是心向往之,隻要大宋著意延攬,定然可收兵不血刃的奇效。”
韓紀分析道。
崇簡看向樸槿月,見這女人也點頭認可。
“你這是要我等去利用各方矛盾,縱橫捭闔,從中漁利,進而掌控局勢。這要求可不簡單啊!”
一直默默聽著的潘惟吉忍不住感歎。
“不止如此,還要動員高麗向遼國用兵,義無反顧配合大宋攻取燕雲十六州。”
劉承珪冷峭地接道。
“對了,還有一事,契丹覆滅渤海國,這在高麗看來,是不可容忍的侵吞家國行為,契丹、高麗終有一戰。”
韓紀補充道。
“這事令高麗上下同仇敵愾,也是世家與朝廷少有能達成共識的地方。假如高麗在這方麵一味軟弱,無論哪一方,都難以麵對洶洶民意。”
又是樸槿月唱雙簧似地敲邊鼓。
“在高麗人看來,渤海國也是高麗故土,卻被遼太祖耶律阿骨打滅國後侵占。”
劉承珪見崇簡茫然,連忙解釋。
崇簡啞然失笑,後世依稀的記憶瞬間複活,讓他想起東北亞地區是有這麽一個隻停留在傳說中的國家。
“好吧,看樣子,我們得到高麗國去看看了?”
崇簡終於發話,不過卻是在征求兩個兄弟的意見。
茲事體大,他也不好獨斷專行。
都是年輕人,他從另二人的眼中看到了建功立業與冒險探奇的熱望,那還猶豫什麽呢?
接下來的日子裏,帶著樸槿月和韓紀,崇簡等繼續北航。
那個時候的船隻,沒有專門的準備,又拖著兩隻巨大的運兵船,每日消耗巨大,不敢貿然駛向深海,隻得老老實實沿著東海岸行駛,以備隨時補充及預防意外。
不久進入大宋境內,在密州(山東膠州)、登州(山東蓬萊)兩次停留,做了充分的補充,就進入遼境,開始靠遼國海岸航行。
要按當初的規劃,宋船就應當尋機登上遼國海岸,實施窺探戰術,至不濟,也應當打一槍換個地方,在敵後騷擾一番。
但現在目標變了,自然也就不會這麽做了,三艘大船隻顧前行,目標是那一塊凸出的半島。
其間,時不時遇見遼國的商船,甚至是兵船,但大宋官船都置之不理,一路向前。
好在三隻船體量甚大,以遼人當時的造船技術搞出來的船隻,麵對大宋官船,就如同小魚小蝦麵對鯨魚,最多能搔搔癢而已。
沒多久,船就駛入那塊半島的近海區域,極目遠眺,海岸線已經隱隱在望。
最終,三艘大船魚貫駛入內河航道,在一個叫禮成港的地方停泊下來。
一打聽,居然已經在高麗王京(朝鮮開城)的邊緣。
崇簡等人感慨,這確實是個小地方,一不留神,就進入了核心地帶,這要在大宋,要進入汴京還早著呢。
港口碼頭上人很多,顯然是被大船驚動來看鬧熱的。
“這些都是從王京出來的,要不了多久,皇帝陛下的使者就會到了。”
樸槿月解釋道。
“估計皇帝正在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如何接待大宋來使。”
韓紀補充。
大宋官船出現得很突兀,開始時令高麗如臨大敵。
好一番旗語交流後,又有港口官員上船審查一番,基本確定無敵意,才準許在一塊劃出來的封閉碼頭停泊。
直到此時,崇簡等人從船上看去,仍可察覺岸上調兵集結的動靜。
確實,這樣大規模的武裝訪問,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引起震動和警惕。
大約等到岸上消停了,才有人登上旗艦,來和崇簡等接洽。
來人乃是高麗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看負責陪同的港口官員一副畢恭畢敬的諂媚樣,職位不低。
崇簡猜想,這人可能相當於後世的的外相,不過,難說,高麗雖說仿隋唐製,但規模太小,未必然就有專職外交官員。
樸槿月自動充當了翻譯。
雙方一陣磋商,最後達成共識。
皇帝王昭在宮中接見崇簡等三人,其餘大宋官軍、船員不得舍船登岸,由高麗方供給一應生活物資及便利。
先前在泉州、杭州,是不想下船,現在是想下也下不了。
就這樣,崇簡帶著三分旅遊觀光的心態,與劉承珪、潘惟吉一同上岸,當然身後還跟著韓紀和樸槿月。
無論是乘坐馬車的規製,還是沿途的風物人情,看起來與大宋沒有多少區別。
時值盛夏,海風吹來,帶來陣陣涼意,崇簡想起後世看的一部打擊侵略者的大片,裏麵的場景大多冰天雪地,就覺得有些遺憾。
無法感受那種場景了,隻有期待來日。
冥冥中,他覺得自己和高麗還會有許多交道。
於是,一路上,他不再新奇地東張西望,而是靜下心來,思索著此刻大宋與高麗的契合點,以及自己應當秉持的態度。
當然,其間免不了開掛,以後世的曆史走向來定位身下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