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薦人

字數:4245   加入書籤

A+A-


    知宋事!
    “那你打算說什麽?”
    趙二有些意味深長地問道。
    “官家,臣覺得判斷局勢吧,還是要結合各方當事人的人品和行事習慣,不然,就可能出現誤判,進而誤大事。”
    崇簡橫下一條心說。
    趙小三冷冷而笑,但不等他說話,崇簡就又開口了。
    “以臣看來,無論全師雄還是趙崇祚,都不是安祿山、史思明似的人物,也沒有再次降而複叛的動因,況且陛下也不是晚年昏聵的唐明皇。而另一些人,臣不敢說其他的,但是毫無底線,慣於構陷無辜,臣是深有體會的。”
    崇簡這一番話,顯然在翻老賬。
    趙二和趙小三都被勾起了回憶,在場其他人也隱隱約約了解一點,知道他在攻擊宋琪。
    而宋琪,當時是受趙小三的支使。
    崇簡的目的,那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隻是眾人還不知道的是,根據崇簡與丁德裕在蜀中打交道的經驗,以及模模糊糊的曆史記憶,他對這位都巡檢使更加不信任。
    曆史上,好像這人就有兩次構陷同僚的經曆。
    隻是一次成功,一次沒成功。
    也就是說,他把趙二也裝了進去。
    好在趙二第二次有所醒悟,才沒有被一直被蒙騙下去。
    這也說明,那個時候,消息傳遞困難,所以才會如此。
    好在自己有暗門,還有信鴿,不然也不至於如此篤定。
    想到這裏,他看向劉知信。
    後者向他微微頷首,顯然認同他的基本判斷。
    “那麽,以你之見,應該怎麽處理才合適?”
    趙二問道。
    顯然,上次崇簡成功處理了蜀亂,並使得蜀地持續穩定,給趙二留下了極深印象。
    在場諸人中,沈義倫、曹彬親曆其事,自然也十分尊重崇簡的看法。
    “臣以為,既然現下情況不明,說法也是各執一端,不如派重臣到蜀地調查了解後再行處理,以免一個不當,再次引起蜀中動蕩,尤其是不能被包藏禍心的野心家所利用。”
    崇簡思考了一下,給出了自認為最妥當的辦法。
    “各執一端,各執什麽一端,不就是丁德裕在告變,在你口中怎麽成了各執一端了?”
    趙小三抓住漏洞,立馬反擊。
    “不好意思,所謂各執一端,是指府尹大人和下官。至於蜀中被指反叛的那一方,恐怕還完全蒙在鼓裏,怎麽有機會來各執一端,為自己辯護?”
    崇簡也毫不客氣地反駁。
    “那,你這樣,不怕朝廷應變遲緩,造成蜀中大亂不止?若如此,數年間的苦心經營就付諸東流了。”
    這是薛居正發問。
    這些年,蜀中穩定發展,天府之國的繁榮,對增強大宋國力貢獻不菲,因此作為總覽國事的首相,自然對蜀中安定頗為關注。
    “各位大人,官家,若蜀中真如告變者所言,現在做什麽都遲了。”
    崇簡歎息一聲回道。
    “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若真是亂起,就麻煩了。所以,想引起內亂的家夥該殺,誅九族!”
    崇簡越說語氣越發沉重。
    在原本的曆史中,自王全斌平蜀開始,蜀國就沒有安寧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不斷有暴動和兵變。
    這讓昔日“錦城絲管日紛紛”的繁華不再,後來在南宋年間,又成為宋金、宋蒙拉鋸戰的地方,實在是民生多苦。
    眾人一聽他這話有理,蜀地偏僻,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很容易讓人覺得天高皇帝遠,產生覬覦之心。
    “好吧,就再聽你小子一次,希望和上次一樣,讓蜀中轉危為安。怎麽樣,你就再辛苦一趟?”
    趙二終於發話。
    聽從了崇簡的建議,當然就準備讓他接盤。
    “官家,臣覺得不妥。若聽信一麵之詞不對,為何卻偏聽偏信有人信口雌黃,就不怕他蒙騙聖聰,到了那邊胡亂作為,拉偏架?一旦如此,蜀中局勢就更不可控了。”
    趙小三實在不甘心,再次站出來阻擋。
    他這話意思很明顯,就是提醒趙二不要放虎歸山。
    那邊可是眼前這小子的故地,全師雄是故交,趙崇祚是兄長,誰敢保證他始終不起異心。
    “哦,那你認為該如何?”
    趙二一愣,問道。
    心道,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鎮壓,生靈塗炭不說,大宋更是從此失去一個穩定的財富來源地,真是仔賣爺田不心痛。
    “臣以為……即便要派人,也要另外確定人選,可不能讓偏袒一方的人去。”
    趙小三知道不能阻止派人調查這件事,於是就想在人選上做文章。
    “你們看呢?”
    趙二問旁邊幾個宰輔。
    薛居正幾人不置可否,沒有人站出來明確表態。
    凡是遇到趙氏兄弟的事,朝中重臣大多裝聾作啞,避免選邊站。
    尤其趙普去後,趙小三接班的態勢越發有模有樣,使得這些人更加謹慎。
    更有許多人暗地裏向趙小三表了忠心。
    遷都問題的討論就是一次測試,他反應出趙小三在朝中呼風喚雨的能量。
    像崇簡這樣的異類,大家都替他捏把汗。
    趙二知道問不出個所以然,最終還得靠自己乾綱獨斷。
    “茲事體大,一般人去了可不管用。要不然你們二人中去一個人?”
    他問的是沈義倫和曹彬。
    這二人都親身參與平蜀,對那邊的情況,熟悉了解不亞於崇簡。
    “官家,我二人當日跟隨王全斌行動,雖說拒絕濫殺無辜,但也得罪了不少蜀中人,甚至有人把我們當做了王全斌的同黨。我們去,隻怕激化事態。”
    二人麵麵相覷,顯得十分為難,最終由沈義倫出列向趙二奏明。
    曹彬在旁連連點頭。
    他是武將,更覺得不便。
    “那你們商量一下,馬上推薦一個人。這事耽擱不得。”
    趙二似早有準備,出言道。
    最近這些時日來,他常常感覺力不從心,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他依舊舉棋不定。
    在過去不久的五代更替上,一再上演雄主去世,幼主或庸子繼位,庚即被重臣推翻的戲碼,給了他太深刻的印象。
    這常常讓他噩夢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