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劉辯雄辯英雄記
字數:4316 加入書籤
三國興漢!
黃門侍郎和侍中,都是中朝官。
他們是天子了解外朝和天下的渠道和耳目。
同時,他們也是百官公卿了解天子的渠道和耳目。
所以,他們在各個家族中的地位不說很高,但絕對是核心。
各個世家大族通過他們探知天子心意,甚至影響天子決策。
天子自然也會通過他們探知世家大族的心意,甚至影響世家大族的決策。
最關鍵的一點,是能夠把這些人收為自己人。
如果能將這些人收服,那天子行事自然會得心應手很多。
甚至有些人,可能會為了天子背叛家族,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紛爭就不可能鐵板一塊。
”楊家至今也有三世三公了吧!“
劉辯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很好的緩和了氣氛。
楊琦的情緒緩和了些,心中石頭落了一半,急忙回道”楊家世代受恩,當竭盡全力輔佐聖上,中興漢室!“
劉辯點點頭,道”我知道如大將軍、太傅,以及三公九卿這些大官,說話都是極漂亮的。
私底下就算達成一些黑暗的交易,也不會說透,往往是你懂我懂,不懂的就是不知規矩。
我年尚幼,有些話也就直說了。
如果有些不中聽的,楊卿便瞧在我年幼上,生受著吧。“
楊琦剛剛落一半的石頭,又提上心頭,他不顧車中擁擠,叩謝道”聖上有言,但說無妨。“
鋪墊了這麽多,他預感天子說的話一定很震撼。
”自武帝開始,大漢王朝的邊疆和內郡就有所區分。
位於邊疆的各郡,保留了秦以來的軍事。
邊疆的太守要巡視邊境,驅逐胡羌,還要安撫收攏胡羌,提防胡羌叛亂。
可以說,邊疆不是在戰爭,就是在準備戰爭。
那裏,其實並沒有享受到大漢的榮耀和繁榮,他們就像是大漢文明和羌胡野蠻的屏障。“
劉辯喝了口水,他本來想直接說的,但說著說著,又複雜了。
”在這種環境下,其實他們已經不再像是大漢人,而更像是胡羌,他們眼中沒有忠義,隻有利益。
因為不這樣,他們無法更好的生存下去,無法逃離邊疆。
但內郡呢,隻有雒陽控製下的營兵作為常備軍,內郡百年不識兵戈,並非虛言。
這也是太平道,拉起農民,就能掀起如此大風波的原因之一。“
楊琦微微愣住,他先前還以為天子發現了什麽,現在怎麽忽然說這些。
這些不應該把那些議郎和大夫們喊過來討論,更加的合適麽?
沒有容他多想,劉辯驟然改口道”你回去和楊衛尉說一聲,董卓來自邊疆,他的心中沒有忠義,這是他的血液!
他現在表現出來的模樣,隻是他的故主太傅喜歡的模樣,也是清流士大夫們喜歡的模樣。
這種人,即便能夠壓製本性,和清流士大夫合作。
可一旦掌握權柄,他野蠻的本性就會漸漸凸顯,而到時候,還有誰能控製住他?”
聽到這裏,楊琦已經大汗淋漓,他不知道楊彪在具體謀劃什麽,但多少又知道一些。
此刻,更是不知道天子到底知道了多少,感覺好像比他知道的還多!
“聖上!”
楊琦匍匐在地,四肢不住的顫栗,“我弘農楊家世代忠義,絕不曾有他心,望陛下知之。”
劉辯此刻的聲音已經變得冷淡“我知道的比你多的多,你回去可原話說給楊彪聽。
我知道你們楊家,甚至可以說你們楊家,對我漢室的忠心日月可鑒。
但問題在於,你們效忠的是漢室,還是我劉辯。
如果僅僅是漢室的話,那我不過是個幌子!
既然我是個幌子,那隨便換一個人上來便是天子。
比如我的親弟劉協,年齡又小又乖巧聽話,比我好的多!
嗬嗬,自漢高祖以來,這樣自以為是忠臣的臣子,怕是不少吧。”
“陛下!”
楊琦隻覺四肢發冷,聲音苦澀不已。
此刻,旁邊的荀攸和田豐也驚訝的先是坐直了身子,然後跟著匍匐在地,行稽首大禮。
偌大的馬車中,空間頓時變得擁擠起來。
“陛下,雖說社稷重於國家,有國家才有社稷,國家才是我等臣子的根基。
臣琦知國家之心意,當奉國家為君,為國家效死。”
楊琦重重說道,說出這句話,也就是向天子表達了效忠。
“聖上英明,我等亦願奉國家為君,為國家效死。”
田豐和荀攸相互看了一眼,一起說道。
劉辯鄭重其事的大聲道“一人之力有限,眾人之力無窮,今日我君臣四人,他日又是青史之美談。”
荀攸眉頭微皺,向車前看了一眼,輕聲道“陛下”
這就是提醒劉辯,車前的馬夫,還有周圍的奉車郎。
“公達且安心,我既敢說,又豈能沒有安排。”
劉辯這個時候才又笑了起來,聲音溫和。
奉車都尉雖然還是劉璋,但其麾下的奉車郎,已經悄悄替換為了趙謙的叟兵。
顯陽苑,一片熱鬧非凡。
馬車、牛車,各種各樣的車隊,幾乎全部堵塞在了顯陽苑的大道。
以至於不少官員,都提前下了馬車,步行趕往顯陽苑。
原大將軍府王謙也在其中,他不但自己來了,還帶來了王粲。
今年才十三歲的王粲如大人一般,每當他父親對某個人敬禮的時候,他便跟著敬禮。
而王謙對這個聰穎的兒子也極為滿意,過程中,不斷的給王粲介紹每個人,包括姓名、家世和官職等等。
每當父親介紹一人,王粲就微微點頭,雙目中的光芒,似乎已經把此人記住一般。
“這位是廷尉左監法諱衍,名士法真之子,記住他的樣子,以後最好不要見到他!”
聞言,正闊步而來的法衍頓時哈哈大笑起來“說人壞話,可不要這麽大聲才好!”
說著拉著旁邊一名同樣十三四歲的孩童,道“法正,快來拜見你這位一千石的伯父,他叫王謙,祖上兩輩都是三公,到了他這裏不知道怎麽,和阿翁一樣,隻有一千石。”
“哈哈哈,廷尉左監就是不一樣,動輒就查人祖上!”
王謙哈哈笑著迎了上去,兩人關係似是極佳。
“聽說司空征召了蔡邕和何顒?”
“嘿嘿,聽說兩位可都沒有應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