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名垂青史蔡邕記
字數:4555 加入書籤
三國興漢!
“啟稟陛下,涿縣烏桓人與漢人雜居,彼此衝突不斷。
彼等烏桓人,殺人越貨後,往往隱於部落。
而郡縣長官為顧大義,往往不加追責。
長此以往,烏桓人愈發放縱,且有賊寇橫行鄉野,鮮卑人更是時有寇略。
邊疆糜爛,人民生活多艱,隻能結寨自保,是故臣才聚鄉中少年,保境安民。
後來太平道和張純叛亂,我自多地奔走,路多賊寇,所以帶著他們幾個伴當隨從。
路上艱難,是以食則同席,寢則同榻,彼此感情,有若兄弟。”
劉備說著說著,似是想起一些傷心往事,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關羽和張飛,亦在旁邊垂淚不止。
這時,司隸校尉牽招忽然出列,跪地道“臣昧死進言,玄德所言實是。
烏桓人以部落為聚,來去如風,漢民若不自保,有若豬羊。”
聞言,劉備有些訝異,畢竟方才他都以為牽招為了官職,已經拋棄了他們的友誼。
關羽和張飛更是恨不得宰了牽招。
卻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對方果斷的站了出來。
一時之間,整個殿中一片寂靜,眾人都在等著劉辯的判斷。
潘隱輕聲道“幽州之地,自劉諱虞公擔任牧守以來,此事已頗為鮮見。”
劉辯擺了擺手,親自走到劉備跟前,扶起對方道“我為天子,統領社稷,卻不能安定邊疆,實是罪孽深重。”
“陛下,陛下!”
劉備大驚失色,“君父此言,我等殊死啊!”
“君父此言,我等殊死啊!”
殿中其他人,也紛紛跪下。
劉辯歎了口氣道“異族肆意屠戮,邊疆子民受苦深重,我等居於中樞,更應夙興夜寐,國事為重。
袁氏賊寇,世受漢恩,不思回報,卻覬覦大寶,致使朝中混亂。
當此節時,還望諸公努力,平定背主大賊,如此,我們才能掃除鮮卑烏桓,安定邊疆,不使子民忘卻漢義啊!”
聞言,劉備帶頭哭泣道“願隨聖上,肝腦塗地以平定袁賊,掃除邊患,安定天下!”
“天下之事,在我,也在諸位忠臣,願我等君臣同心!”
劉辯心潮澎湃。
收攏臣子,作為皇帝的優勢太大了。
別人還要絞盡腦汁的立牌坊,怎麽立,立什麽名頭。
但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牌坊就看掌舵者怎麽用了。
收攏了劉備,劉辯自然也不會忘了牽招,他鄭重的說道“子經今日所言,朕心甚慰。
我有一句話要送給子經,也送給諸位,還望諸位與我一起共勉。”
這話一說,眾人紛紛洗耳恭聽。
尤其蔡邕,更是卷起袖子,準備下筆。
劉辯擲地有聲“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眾人口中喃喃,隻覺醍醐灌頂,天子說的太有道理了。
尤其關羽,他文化程度目前不是很高,暗道“大丈夫,要言出必行,說話算話,做了錯事就要承擔!”
於是主動道“罪人曾殺豪族仆從,願從法!”
眾人一時愕然,大家都在想著怎麽報效國家呢,你怎麽又回到原點了。
劉備心中一陣無語,但還是站了出來,道“陛下,我私放家臣我等須守法,所謂法之必行。”
他沒敢說合徒眾,那個太狠,有叛逆的嫌疑,可能會被族誅。
牽招“”
眾人“”
劉辯“”
是不是應該等劉備走了,再勉勵牽招呢?
他心中一動,當即厲聲喝道“玄德,你和雲長是有罪。”
但隨即似是剛想起來一般“但,前幾日,我不是大赦天下了麽?”
說著還疑惑的環顧左右。
趙淳急忙應聲“是的,聖上,光熹元年八月辛未日改元昭寧,大赦天下!”
是這樣的麽?
劉備大喜,再次拜謝天子。
最高興的還是蔡邕,他正在下筆如神,心中暗道“劉備義圓陰瑜荀采、義釋家臣關羽;關羽為主,義而返回;
張飛?義也一樣牽招公私分明、心懷邊疆;
天子心念黎庶,名言‘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勉勵牽招與眾
今日之事,出了好多典故和名言警世,作為記錄者,老夫我也要名垂青史啦!”
事情安頓好,眾人便也退去了。
隻留下潘隱、孫嵩和劉備。
接著,潘隱先把禦史暗台,詳細描述了一遍。
也就是說,建立一個遍布大漢每個角落的情報網,其中又分文武兩條線。
文線暫時由孫嵩負責,武線則是由孫嵩推薦劉備。
所謂禦史中郎,掌管一州之地的武裝特工。
而且劉備是第一個禦史中郎,還要負責相關方麵的人才招募和構建,行使的實際上是禦史中郎將的權力。
也就是說,掌管整個大漢的武裝特工。
想想,豈不是比隻能掌管司隸一州之地的牽招,還要厲害的多,劉備的心頭愈發火熱起來。
不能比以前的小弟混的差啊!
“此職亦是酷職,還望玄德勉力!”
劉辯勸慰道,“我已令人安車去接令堂等入雒。”
“臣拜謝聖上。”
劉備自然表現的感激涕零。
潘隱道“關羽、張飛,乃雄壯義士也,且喜怒形於色,恐不適於此行。
臣議,不若薦入虎賁羽林,也好為國家效力。”
“若能得天子青睞,臣代兩位弟弟拜謝聖上。”
劉備並沒有過多思慮,而是直接答應。
以兩人的身份,能拜為郎中,那是十八輩子的高香
如董卓,本身良家子,父親是縣尉,還要在邊疆數番搏命苦戰,才能以一千石的司馬,最終拜入中樞為三百石的羽林郎中。
這層金隻要鍍的好,自身又有能力,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對於關羽和張飛的能力,劉備是相當認可的。
劉辯想了想後,道“既然如此,那就拜關羽為虎賁郎中,張飛為羽林郎中吧!”
忽而想起虎賁中郎將是張遼,不由得笑了起來。
在曆史上,關羽投降曹操之後,便在張遼麾下。
現在,又跑到了張遼麾下。
曆史有的時候真的吊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