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夜談大勢張邈決
字數:4952 加入書籤
三國興漢!
“山東人雖眾多,但太傅不在,根本無法統一調度。
就算能勉強通和盟誓,也不過是烏合之眾。
隻要陛下令精兵強將固守關卡,自可據山東於關外。
正如陛下所說,山東也不缺不乏忠漢之士。
以臣子對抗君上,終究沒有大義,難以孚眾望。
而袁氏的門生故吏,因為有利可圖才會依附於袁氏,若是無利可圖,自然會起異心。
如此時間一長,山東眾人自然散去。
陛下真正應所考慮的,應是豐饒物資,用以褒獎吏士、安撫百姓。
如此使人們安土樂業,吏士清廉為國。
待山東散去後,再下詔討伐袁氏,到時候遣幾名將軍出兵即可平定天下。”
荀彧一席話,畢嵐聽的連連點頭。
宦官大多沒有族父餘蔭,能做到頂尖中常侍者,極少會有草包。
而畢嵐也是其中佼佼者,他和蔡倫其實有點像,做事能力強,且有發明創造的能力。
荀彧的方略,大致上和劉辯想的相同。
但是,劉辯是帶著後世的上帝視角,而且他隻想著平定白波賊,穩定後方。
其他都是一些大致上的思考,哪裏有荀彧思考的這麽細致。
總結下來,就是安撫西涼,防備山東,震懾益州,關中及雒陽和河內做好屯田,發展內政。
然後坐等山東自亂,再派良將出征。
“荀卿之言,令我撥開雲霧如見晴天。”
劉辯讚歎道,不過作為天子,他自然不會太過露怯。
因為人往往隻會仰慕和推崇強者。
劉辯作為帝王,必須要展示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寬大胸襟。
不然會讓臣下覺得君上愚笨所以可欺,或者是君上太過精明算計而臣下選擇摸魚自保。
“過幾日,使者們或者被囚,或者被殺的消息就會傳來。
到時候盧公定然會請辭。
盧公穩固中樞,進獻國策,乃是國之重臣。
我不會讓他去職司徒,但尚書令一職,確實應該由荀卿來擔任。”
劉辯這番話,看似是對荀彧做出承諾,但問題是事情還沒有發生。
也就是說,他最起碼展現了自己高瞻遠矚的一麵。
當然,還有自信的一麵。
至於盧植,即便犯有如此大的錯誤,劉辯也不打算免掉司徒之位。
從另一方麵說明,劉辯不是薄情的君王。
尚書令,秩千石,雖然品階和雒陽令一樣,但是權柄大小,不可同日而語。
東漢時期,尚書令權力極大。
不僅公卿將吏上書要經過尚書台,可以參知機密,而且也會參與人事任免、官員考核和與四方外交。
尚書令、尚書仆射和六曹尚書也被合稱為八座。
正因如此,東漢權臣想控製朝政的都要在尚書台安插自己人。
尚書台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台,官秩是比較低的。
權臣又有大將軍、太尉、太傅之類的高官職務。
手下心腹也要充任其他要職(河南尹、五營校尉等)不可能去做尚書。
因此在官員任免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頭銜就是“錄尚書事”,尚書經辦的事情也須經過此人。
曆史上,曹操迎獻帝之後,不僅自己要錄尚書事,還要荀彧擔任尚書令,同時加侍中銜,而且一做就是17年。
其目的就是把控朝政,避免反對自己的人秘密搞一些陰謀。
以荀彧為首的潁川派係大股東和大魏創始人曹操,精誠合作,幾近天下無敵。
對於劉辯的話,荀彧稍顯意外,但還是躬身謝道“陛下厚愛,臣必效犬馬之勞。”
劉辯接著問道“既然說到益州安定,當以何人替代太守蘇固?”
荀彧想了想,道“劉焉有非臣之心,必然壓迫蜀人。
以臣之見,當以衛尉趙諱謙為漢中太守,可加將軍銜以統帥兵馬,令其在漢中招募巴郡夷人和賨人。
如此,則劉焉不敢輕舉妄動,反而會忠心治理益州。
令並提拔其弟趙溫為侍中,其子趙藺為侍郎。”
這就是朝廷正常套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家眷兒子,同樣在京中為高官。
一方麵是人質。
另一方麵,在朝中親信,也避免封疆大吏為人中傷。
不過,劉辯眉頭微皺。
畢嵐察言觀色,建議道“貿然在漢中設將軍,其必然引起劉焉警覺,導致其可能因為懼怕而趁機反叛。
當有一個好的借口,方可成行。”
荀彧道“可以平定西涼叛亂的理由,駐兵漢中,揚言從武都郡進軍,以兩路齊發。
趁機正好要求益州牧劉焉調撥糧草、木材和礦產。”
畢嵐接著道“如此,可封趙謙為征西將軍,持節於督漢中,於漢中、巴郡征兵。
明麵上要討伐涼州叛軍,實則屯田練兵,震懾劉焉。”
“畢公之言,實乃老成謀國,在下拜服。”
荀彧拱手行禮,相對來說,他自然也發現一些自身一些考慮不夠周全。
畢嵐在旁補缺,更加合適。
得到荀彧的誇讚,畢嵐有些吃驚,畢竟士人,何曾對他們如此禮重。
心中對荀彧的好感,也就噌噌上升。
“給趙溫一個實職吧。”
劉辯一錘定音,既然要邀買人心,就要拿出好的東西來。
“陛下,天色已經微明”
察覺到窗外的天色,畢嵐忍不住提醒。
劉辯笑道“那正好,召趙謙、趙溫來宮中。”
“袁氏來信?”
張邈聞言,讓人遞過信件。
打開漆封之後,隻看了幾眼,臉上就呈現出鐵青之色。
“袁基也被刺客殺了!
暴君果然是暴君,隻知道一味的殺戮,行此可鄙之事,枉為人君。”
“袁基也被殺了?”
在場眾人紛紛大吃一驚。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暴君如此作為,合該當滅!”
“來人呐,與我殺了朝廷使者吳修祭旗!”
眼見氣氛到了,張邈一拍長案,起身喝道。
“府君,暴君雖暴,但我們行事切不可魯莽。
此事當且暫緩,我們要先看看其他州郡如何行事才對!”
從事邯鄲商急忙起身建議道。
“這,這倒也是,我們且看本初如何行事。”
張邈打了個激靈,瞬間冷靜下來。
董訪建議道“府君,可書信一封予本初,痛斥暴君,緬懷太傅和太仆,以情於袁氏。”
“有道理。”
張邈點點頭。
邯鄲商道“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既然書信一封予本初,那就再書信一封予公路。”
“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