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請歸

字數:3467   加入書籤

A+A-


    河北無數地界都是火起,一批又一批的人馬都翻滾而動,俱舉著‘複燕’的旗號,強者有甲兵上千,再裹挾數千的青壯,拉著數萬眾的求活流民,就是一支足以自稱大軍的兵馬了。

    這些天,外界急報紛飛,多是州鎮淪陷的消息傳來,言燕軍旗下兵馬甚多,數支自號‘元帥’的兵馬四處叩擊州縣、塢堡,動輒就是兩三萬的規模,最少也是裹挾了近萬流民的隊伍。

    粗略統計下,這聲勢浩大的燕軍,起碼也有上二十萬的規模了,雖說其中不知多少是連兵刃都沒有的流民,但仍然是足夠讓人色變。本就是冬日,普通民戶家都沒有什麽存糧,打了一年的爛仗更是攪得無數人連口糧都沒有,聽聞那位在幽州的梁人主政官李振,因為梁朝國庫不充裕,打算開春就要征稅,聽著就讓人害怕。

    故在這種饑寒交迫的困境下,是個人都免不了加入燕軍作亂,起碼能夠在這個冬天活下去。

    至於今後?誰他娘的管那麽多!

    亂軍四起,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幽州城裏作威作福的汴梁禁軍,這會也終於從懶散的狀態下緊張起來,披甲執銳,日夜登上城頭值守。

    因為他們不止要防備還不知在何處的燕軍,亦要小心提防傍著城池的定霸都、義昌軍兩個大營。

    今年冬日來的格外早,中原調派來的輜重、財貨,都因路程遙遠,又因大雪封路,一直未曾抵達過來,那會使節團抵達幽州,隻攜帶了很少一部分,主要用於賞賜些許將領、官員。

    當時按照朝廷的計劃,犒賞諸軍的財貨也將幽州府庫算進去了的,但等到李振到了之後才發現,幽州府庫已被蕭硯擅自私發了,差點沒把他氣個半死,故才會發牢騷說不再向諸軍發賞。

    但這個年代,不向這幫武夫發賞是大忌,李振並不會蠢到這個程度,在徹底整軍之前,自然要穩住河北這批降兵。雖說蕭硯已發過一次,但他也一直向定霸都等降軍允諾後麵會補發,總之就是向後推,先欠著。

    不過李振也不知怎麽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諸軍已領過蕭帥的錢,朝廷不打算再發賞了’。他固然惱怒,但也隻能不斷遣人入營安撫,便是部分燕地豪族、官員進獻給他的財物,都拉去軍營裏一並發了,沒奈何,帶來的錢財早已發放給王彥章等諸將,大頭甚而還是蕭硯那幾大箱金銀,雖說是杯水車薪,但總能澆滅一點降軍的火氣。

    不怪李振如此謹慎,實在是幽州的降軍,保留下來建製太完備了,幾番大戰下來,竟然還留存有相當實力,僅憑從汴梁來的兩三千禁軍壓根對他們不能形成威脅,更別提壓住他們。這也是李振,或者說是朱溫急著整編、打散河北降軍的原因。

    所以他才會急著趕走蕭硯,再急著讓康懷英出兵平亂,為的就是不讓蕭硯有養寇自重的時間與機會。

    相反,李振極為聰明與穩當,他反而認為這一批自檀州生起的亂軍正是一個好機會,他隻要趕走蕭硯,再讓康懷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亂軍,就能夠趁勢整編定霸都、義昌軍等降軍,還能大漲自己的聲威,以方便他治理河北。

    屆時,平亂、整軍、政績,三樁大功穩穩落在他的頭上,李振毫不懷疑,自己在朱溫那裏的地位完全能直逼敬翔。更別提在冥帝那裏了,他甚而能夠倒反天罡,讓冥帝反過來依附他,彼時朱溫百年過去,他李振未必就不能是一代權臣。

    李振的盤算可以算得上是百年之計,他的目光一向很長遠,不管是得罪蕭硯,再用平亂這一大功拉攏康懷英,都不過隻是他的計劃而已。

    更別提他已完全敢擔保,一年前的洛陽動亂就是蕭硯挑起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老天都打算讓他李振平步青雲!

    但很快,現實就狠狠給了他一記耳光。

    先是燕軍聲勢大起,直接從起初的兩三萬軍馬暴漲到近十萬,但李振彼時隻認為亂軍人數越多,功勞也是越高,隻是急著催促康懷英出兵。

    不出意料,康懷英果然大勝,奪回了檀州境內的橫山城。不過燕軍很快就卷土重來,將橫山城三麵合圍,城內輜重不多,康懷英秉持穩重打法,留禁軍駐守橫山城,率領盧龍軍出城野戰,三戰三捷,喜得李振看著捷報連連叫好。

    不過馬上,運勢就開始轉變。

    盧龍軍陣前反水,康懷英單騎走免,逃回橫山城中。李振固然失措,但秉持著幽州城內尚有定霸都、義昌軍兩部,接應康懷英不是難事,尚還不慌,仍然固定自若。

    但厄運再次傳來,有信使從南麵而來,稱有漠北軍突襲糧道,劫走了中原運來的輜重、用於犒賞的財貨……

    這下子,甫一聽得消息的定霸都與義昌軍瞬間嘩然,險些發生兵變,驚得李振不得不親自入營勸解諸將,又不要錢的允諾了一番,才勉強安撫住了這兩軍。

    再然後,就是燕地北麵數個州鎮皆被納於大燕旗下,然後就是成了幽州再也收不到北麵的片縷消息,便是發往南麵的信使,也要避著那一支神出鬼沒的漠北軍。

    幽州成了半個孤城,李振卻毫無辦法,他除了能倚仗從汴梁帶來的禁軍,就別無他法。從汴梁帶來的人馬有近三千,康懷英帶走了一半,剩下的全交給了朱漢賓調遣。

    至於定霸都兩軍,雖說那個名叫‘餘仲’的定霸都步軍都校看起來甚為正派,是個可堪一用的人才,但李振仍然不敢輕動這兩部降軍,唯恐落了盧龍軍反水的後塵,便是這個時節,他都不敢放兩部降軍入城。

    實在是兵變帶來的後遺症太讓他恐懼了,不得不防……

    ……

    節度使府,朱漢賓被緊急召來,卻是同樣被‘燕軍前哨已抵近城下’的消息驚的目瞪口呆。

    說實在話,他固然知曉蕭硯的本事,但也與李振想的一樣,這所謂的‘燕軍’不過隻是蕭硯自導自演兼貪功的把戲,根本不可能強到哪裏去。可這亂事就偏偏超乎所有人的預料,如平地驚雷一般爆了起來,還如潰堤之水一樣勢頭極猛,驚的人好似氣都喘不過來。

    “朱軍使……”

    李振好似在短短幾天裏蒼老了許多,四旬的年紀,但兩鬢已是白發斑點,臉上的皺紋也一夜生了出來。他無力的鬆開橫山城的求援信,捏著鼻梁緩緩坐在大案後,頗有一副頭疼難耐的樣子。

    “李公切要保重身體。”朱漢賓上前不痛不癢的關心了一句。

    “大難關頭,老夫也隻能依仗朱軍使了。”李振苦笑了一下,睜開了滿是血絲的雙眼。(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