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備的成就
字數:8699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這個屋裏 !
劉備得知龐統的事情乃是他故作低調,諸葛亮講明了之後,隨後和龐統整頓軍馬準備入川。
入川的局勢已經明朗,打算投奔曹操的張鬆受辱,轉而劉備極盡周到的提供關懷和服務,隨即《西蜀地形圖》落入劉備的手中。
川中劉璋受張魯的欺負,有人建議讓劉備來抵禦張魯,進而討伐張魯。劉璋一聽果然是好主意,於是就主動請劉備來川中,屯兵葭萌關,抵禦張魯。劉璋的判斷不亞於引狼入室,劉備最喜歡和單純的人來往。
時間緊迫,孫權隨時會催討荊州,北方的曹操正在收拾關中,豈容得劉備磨磨蹭蹭慢慢來?劉備和劉璋在一塊喝酒,好不親熱。龐統等人就等著舉杯把盞之間給做了劉璋!可劉璋的部下看出了名堂,也來舞劍助興。
劉備瞧著勢頭不對,他的仁義之風又發揮了作用,朝自己的部下喝道:“退下!我和劉季玉乃是同室宗親,非鴻門宴,舞劍做什麽?”眾人隻好退下。
站在劉備的角度而言,他是要川中的,但是又希望以一種光明正大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長遠利益。這似乎矛盾?這裏麵有一個玄奧的問題,就是古代帝國製度是為帝王個人利益服務的機構,這種帝國製度又與當時國家的統一捆綁在了一起;所以個人利益的進退如果處在割據一方的勢力或者像劉備這樣承載興複漢室的人身上,則容易把個人行為道德與國家的統一或者其他崇高的目標發生激烈的道德衝突。
劉備能夠富有親和力,富含魅力,正是源自於他的道德涵養和品格魅力,他不得不糾結。要得到川中,興複漢室,諸劉裏麵非他莫屬,這是大方向;可是要得到地盤就需要精準打擊,他要打擊的是阻礙統一的絆腳石,而不是劉季玉。可是說過,個人的利益已經與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綁定在了一起,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要與劉季玉和忠於劉季玉的一幫人展開衝突和較量。
一個人有野心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是否符合一般人的道德標準?劉備太難了!
一個荊州問題,結果沒有奪取荊州,就演變成了借荊州;現在又是劉季玉宗親,要得到益州,又不想傷害他,該怎麽辦?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殺伐決斷,可以用“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殘酷殺戮來解決矛盾的問題。他需要完成使命,又顧忌著婦人之仁,為保一個劉璋,鬧的日後兩家還是兵戎相見,又有多少人命殺傷呢?
劉備啊劉備,怎麽可以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而施之以刀斧呢?可不對付劉季玉,又怎麽能得到益州沃野之地呢?
龐統為劉備呈現出三策:上策是誘使劉璋出營,一刀把他殺了,川中無主,自然是你劉備的了;中策是張鬆法正等人裏應外合,奪關殺將,進逼成都,逼迫劉璋負荊投降;下策就是退回荊州,再有機會慢慢來。
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了!下策太慢了,唯有中策,希望劉璋能知天命,俯首請降,我也贏得光明正大些,沒有暗算那麽齷齪。
在龐統的心裏,上策是最好的,當斷則斷,時間不等人,還在這裏磨磨蹭蹭!沒辦法,劉備采納了中策,龐統在營中散步,皓月當空,他卻無心賞月,歎道:“天與不取,人複何為?”
劉璋不是一個平民的劉璋,而是一個掌握著資源卻又不能發揮統一中國積極作用的人,因此他很可愛,但也由此可惡。劉備不願違背道義殺害劉璋,試圖用較為道德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對“義”的闡述,是希望天下的統一能在道德的準則下去完成和維持。劉備的人生理念超越了時代的局限。
試問,劉備肯放棄帝製麽?萬惡的帝製何曾對老百姓仁義過!
劉備這樣的人我相信在曆史中是存在的。他當時的苦惱,不僅僅是羅貫中,也是曆史進程中廣大平民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是“道德的貫徹與事業發展的目標存在交錯”。筆者寫到此處,也是用心琢磨,用現代革命理論來解釋才能解釋的通。(非此不可)劉備軍團缺乏一個義正言辭的革命綱領。他的支持者即便是包括老百姓,在政治認知上,何嚐不是帝王將相們的事業上的老路。
劉璋是一個分裂分子,而劉備也不過是一個獲得國家統一果實之後繼續“家天下”的一介帝王而已!他如同把美麗的道德觀修建在封建專製的沙堆上,試圖讓他不倒,誠為難矣。就像劉備這樣完成天下統一還要姓劉的目的,他必須是一個社會化的梟雄,而不再是平民道德的劉備了。
劉璋發現了張鬆是個內奸,殺了他全家,懦弱的劉璋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夠凶殘!
劉備沒辦法,徹底和劉璋翻臉,決定趁蜀中過節偷襲劉璋。結果天不佑自己,把個龐統和不計其數的將士給坑死了。看看吧,柔弱的劉璋殺起人來比董卓差嗎?這是因為劉璋的社會身份也是一介軍閥。再看看吧,趁別人過節搞偷襲,仁慈的劉備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造成的死傷,比曹操宛城之敗差嗎?這是因為劉備的社會身份也是一個野心家,一個地地道道的征服者,他勝利的花朵需要用別人的血來澆灌。
落鳳坡鳳雛隕落,荊州臥龍諸葛亮整頓人馬,兵分兩路,殺奔西川。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殺了忠於劉璋的張任,但是大部分蜀中豪傑都歸了劉備。
西蜀謀士眾多,名不虛傳。可惜劉璋這樣的人不能知人善任,所以一直龜縮在巴蜀,無有進取,坐等他人來收割,也是大勢所趨。當他看見成都城下馬超的兵馬,他的心就徹底涼了。
“為我一人,怎可忍心讓城中百姓受苦!”劉璋下令打開城門,迎接劉備。
劉備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之名,也為了讓城中的將士很放心,很有禮節的對待劉璋,劉備富有歉疚的說道:“你我皆為漢室宗親,我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啊!”
這讓我想起曹操接受張繡獻城,驕傲自滿。淩侮張繡之後最後慘遭張繡報複。劉備這回接受成都納降就要明智的多。劉備安頓劉璋去了桂陽,劉璋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劉備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吸收了原益州的人才,如法正、李恢、嚴顏、李嚴等,鞏固益州根據地,日後有所遠圖。
不久,曹操吞並了漢中。有人建議曹操討伐劉備,所謂“關張勇而為將;諸葛法正謀而為相”,待立足鞏固,急難圖也。但是曹操沒有討伐劉備,而是一句“既得隴複望蜀”輕描淡寫過去了,隨後曹操與孫權爆發合肥之戰。
鞏固益州根據地,劉備集團果然與劉璋不同,將士奮命,攻打漢中。這是劉備和曹操二人之間一次麵對麵的軍事對決,目標就是漢中地盤。
定軍山,黃忠斬了夏侯淵。曹操親自引兵前來,也沒沾到便宜,於是雙方決定麵對麵的決機於兩陣之間。
劉備和曹操之間並無切齒的個人恩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影響到日後劉備的重大決定。
劉備跟曹操之間是政治上的根本對立。劉備心中也清楚,曹操在某種程度上是成全了自己,但是自己的使命使個人的感受不能替代政治雙方的根本對立。
曹操罵道:“劉備織席販履之徒,常使假子拒敵,若我黃須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
劉備沒有答他的話。劉封大怒,出馬對陣徐晃。雙方陣前看似普通,其實分寸把握的很好。《三國演義》書本和電視劇《三國演義》都很注重劉備的風度。
新版《三國》感覺不可思議!隻見那劉備搖頭晃腦,半睜著眼睛來到曹操麵前,看似得意,其實風度盡失。
但凡是三國類的影視作品,要記住,曹操劉備二人皆為英雄,孫權也為雄主,彼此各具特色。三國之所以是三國,這是高手之間的對弈,所以精彩!厚此薄彼都是膚淺的見識。命運乖離,讓三個雄才大略的老板同處一個時代,短短幾十年間,人才輩出。
曹操在合肥之戰和漢中之戰都見識了孫劉兩家的實力,真是地利人和不易圖也。當初曹操逐鹿中原,官渡之戰,驚險無比,卻能贏得勝利。現如今曹操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反而找不到半點便宜。這是因為,雙方都很優秀啊!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五虎大將,以諸葛亮為軍師,確立了眾多文臣武將的內部管理秩序。劉備可謂誌得意滿,就等著天下有變,北伐中原了。
天下倒是沒變,荊州先變了。
劉備得到了漢中,借來的荊州又被孫權催討。劉備根本不願意把荊州還給孫權。曾經的低調變成了高傲,孫劉兩家的矛盾漸漸桌麵化了。
我們先要重視荊州這塊地盤的戰略意義。荊州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處在長江上遊邊上,而且周圍平原富饒。往下可以順流而下直逼秣陵和長江中下遊各郡;往上可以進逼宛洛,在日後的統一戰爭中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對於孫權而言如坐針墊。對曹操而言,劉備勢力的壯大,對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經是威脅滿滿,不得不重視了。因此,荊州這塊地方隻要不失,對劉備的事業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甚!怎麽能主動挑起戰事?
劉備充分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安排了義弟關羽鎮守荊州。鎮守即可,可關羽缺乏戰略通盤考慮。他居然主動發起了對曹操的軍事進攻,這正中了曹操戰略上削弱劉備的意圖。曹孫兩家竟眉來眼去,聯合到了一起。
不聯吳抗曹,反而激化了孫劉兩家的矛盾。曹操和孫權反而聯合到了一起,關羽如何抵敵?救援又不便,最終,關羽殞命!關羽被孫權所殺。
劉備怒火中燒,對東吳孫權恨之入骨。孫劉兩家由此反目成仇、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在殺關羽的問題上,我覺得孫權欠缺考慮。在古代軍事上,往往喜歡對俘虜一殺了之,甚至妻兒老小也不放過,這是很殘暴的,也是不明智的。試想,我不殺關羽,關著他,由此獲得和劉備談判的籌碼,不是更棒的選擇嗎?結果關羽一死,劉備發瘋似的要打孫權,先平了東吳,再伐曹魏。
曹操的死是不是關羽進逼導致的,起碼不是直接誘因,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再也等不及了,逼迫漢獻帝“禪讓”。他做了父親沒有做成的偉業!
曹丕篡漢,這讓劉備麾下的人才們大怒,這是公然蔑視漢室正統。因此,人才們急於需要劉備“正位續大統”,來滿足自己對漢室江山的忠貞不二。
這裏產生了一個矛盾,就是劉備的個人意誌與漢室複興事業的偏差。本來,個人的行為意誌要與大環境的發展方向吻合,才能為個人的前途發展減少阻力和實現人生價值理念。一向以肩負漢室振興為人生目標的劉備,卻在關羽問題上走上了平民化充滿哥們兒意氣的平民風格。他不理性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先踏平東吳,為關羽報仇,再滅曹操。諸葛亮、鄧芝、趙雲,紛紛苦諫,怎奈劉備不聽從,張飛又來火上加油,遂導致剛稱帝的劉備起傾國之兵來東伐孫權。
有一種觀點認為劉備伐吳就是軍閥之間地盤的爭奪,所謂為關羽報仇,不過是口號說詞。筆者不這麽看,劉備是一個有戰略考慮的人,曾言:“備隻恨沒有根基,若有根基,天下碌碌之輩,不足道也!”所以劉備也不完全就是個沒有軍事戰略的草根,劉備思維上繼承了漢高祖能聽意見的優良品格。換言之,即便是劉備忽略了,諸葛亮等人也不可能忽略。要奪地盤,曹丕篡漢,我不如索性結好東吳,使東吳接著攻打南郡,我理直氣壯的兵出秦川,收拾隴西和長安,叩門函穀,以臨中原。霸業可成,還怕孫權?但是劉備沒有貫徹漢室重振的大方向,而是非常情緒化的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
劉備攻打東吳,發動一場大戰,他的底氣來自於益州多年的休養生息。劉備入川,總的來講,雙方損傷都不大,沒有給地方的經濟傷筋動骨。相比較於中原地區,沒有出現“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也沒有赤壁之戰這樣太大的傷亡。
《三國演義》書中是起傾國之兵七十萬,東伐東吳,曆史上應該不可能有這個數字供他使用。不過也有一二十萬兵力,是有的。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必能阻陛下東行。”這個問題自讀《三國演義》,乃至後來閱讀《三國誌》裏麵也有這句話,可是直到現在,我都沒想清楚,法正憑什麽能阻止劉備東行伐吳?你諸葛亮的話他都置若罔聞了啊!
張飛還沒開拔,就被普通士卒給殺了,人頭當做貢品獻給了東吳。
劉備已經是紅了眼的犀牛,要把狠勁兒進行到底了。起初,兵容甚盛,打了幾把勝仗,《三國演義》描繪的快意恩仇!
孫權有些扛不住了,戰略上采取守勢。於猇亭雙方僵持下來,比拚內力,比糧草,比運輸,比士氣的消耗。與此同時,北方的曹丕作壁上觀,準備收漁翁之利。孫權打不贏,求和,但派去的談判人員被劉備噴了一臉。又再打,輸了兩把,孫桓被圍。
孫權沒辦法,人往往在情急之下做出突破常理的選擇。他派了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後來的結果也證明孫權的用人不愧為守成之主。這人名叫陸遜,在整個謀奪荊州的事務上,此人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這次對付劉備,陸遜采取了守勢和拖垮劉備大軍的策略。劉備誘他出戰,可陸遜根本不吃那一套。到了夏季,劉備的幾十萬大軍酷暑難耐,劉備吩咐大家挨山傍水,這樣方便些,並且連營七十裏,看上去更加人多勢眾。
瞧見沒,劉備這哪裏像個軍事家在指揮打仗?這簡直就是一個農夫在指揮這麽多人邊打仗、邊過日子呢!這樣的局勢,這樣的行軍陣營,曹丕笑道:“老賊快死了,哪有連營七十裏防禦敵人的呢?”
劉備的軍事部署,繪成圖紙,送給成都諸葛亮閱覽。諸葛亮一看這部署,大驚!罵道:“誰給陛下出這樣的騷主意?此人可斬之,漢室氣數盡矣!”
諸葛亮深知戰爭殘酷,此戰若輸,蜀漢國力大減,興複漢室,將遙遙無期!
回顧下,從劉備的決策來看,就是錯誤的。違背大方向,抒發個人意氣,不顧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執意妄為,是要遭受失敗的苦果的。決定東征,目標太脫離現實,孫權豈是泛泛之輩,赤壁一役,善於用兵的曹操就栽在他的手裏,怎可輕敵?軍事行動需要一個符合雙方力量對比的結果,而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該贏得勝利,所以軍事作戰的目標要量力而為。劉備一開始打了幾場勝仗,孫權心驚膽落,被迫求和,願意歸還荊州,並送還孫尚香。劉備就該冷靜下來,見好就收。想必身邊也沒個能讓劉備信任並聽勸的人(或許這個人本可以由法正來擔任的),整場戰役都是劉備親自在指揮,這個小商販出身的草根皇帝忽略了“眾軍久留於堅城之下”的危險,又在安營紮寨的戰術上犯了致命錯誤!
安營紮寨,這種事情你讓專業的將領去做就好了,幹嘛非要親自安排?真是什麽都會的領導最能幹事。
武將殺人,文官放火。你看看中國曆史上的放火專家,最先理論闡述的是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裏麵有一則專門的“火攻篇”。就三國時期,放火專家有董卓,曹操,周瑜,陸遜,還有諸葛亮,都是一把火。這次對於劉備的陣營布局,又正值暑天,軍困馬乏,放火的好機會!
劉備一心要廝殺,陸遜待機而動。一方在用蠻力,一方在用巧勁。到了夜間,陸遜吩咐軍士準備好引火之物,準備火攻。
兩湖地方盛有茅草,這種茅草加上枯葉十分易燃。依山傍水的劉備軍營可想而知,幾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劉備一路退走,退到馬鞍山,又退往白帝城。漢水北岸駐紮有黃權的三萬蜀軍,落得進退不得,隻好降了曹丕。
吳蜀猇亭之戰,以吳國的勝利結束。蜀國國力大減,對蜀漢影響深遠。基本上蜀漢無力北伐了,中原曹魏在生產力恢複之後幾乎無可撼動。吳國鞏固了荊州地方,並向南拓展到交趾,達到了劃江而治,盡收長江之利的戰略意圖。
劉備抑鬱不能自已,無法釋懷軍事上的落敗。加上年紀大了,回眸昨日,結義的兩兄弟已逝,無顏再回成都麵對兩川將士。七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多少川中父老望東而哭啊!
劉備的仁義,果如是乎?
劉備臨終托孤,告訴諸葛亮:“阿鬥能輔則輔,不能輔,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惶恐不已,聲淚俱下的說道:“亮敢不盡心,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筆者認為雙方都是真心話,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不是要坐上權力的寶座,他是要贏得曆史的尊敬。劉備的事業最終沒能趕上漢高光武,枉費了多少仁人誌士對他的期盼,對漢室複興大業的期盼!劉備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的才能跟不上事業的需要,他一生修為的品德仁義之名都隨著猇亭火光而化作泡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是劉備死前在病榻上對兒子劉禪的最後叮囑,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繼承大業,並以德行為基礎,才能凝聚人心。
他最後的言語仿佛使他咽不下這口氣,可麵臨的失敗,又使他無顏再回川中。死是一種解脫,是一個故事的結局,應了那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至今傳為美談。但是劉關張的故事,沒有落得一個好的結局,甚至悲催。可恰是如此,這就是一則美談!
劉關張非常平民化,所以老百姓才更喜歡他們啊!
總的來講,劉備的才能無論如何都不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劉備能與曹操相抗衡,並被曹操評論為“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原因是劉備有德行操守,而且姓劉,素懷大誌。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一個能庇護他們的好官。而劉備是一個好官,劉備的言行舉止符合民眾對道德標準的正麵評價。
筆者沒有判斷錯,後世的人們是願意看到劉關張最後的結局的。因為成功之後,他們的子孫是否還能延續桃園結義的精神內涵?所以用英雄的悲劇演義平民化的義,恰是成就了《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