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遠東名校

字數:5290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狼行民國 !
    張乃燕(1894—195字君謀,號芸庵,吳興南潯人。
    他初進正蒙學社及潯溪公學讀書,與朱家驊、葉楚滄等有同窗之誼。後入杭州府中學堂,畢業後進蘇州東吳大學攻讀化學。
    民國元年(1912)參加中國國民黨,民國二年,出國去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倫敦皇家理工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專攻化學。民國8年(1919)獲日內瓦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民國9年受聘北京大學任化學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
    北伐勝利,國府建都南京後,張乃燕於民國16年(1927)4月,任js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是年秋,南京東南大學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任命張乃燕為首任校長。
    三十四歲就擔任大學校長兼任省教育廳廳長,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28年1月4日,星期三,農曆臘月十二。
    這位年輕有為的大學校長,在南大會客廳迎來了提前預約好的客人,匯文中學校長顧楷文和他的得意弟子甘光複同學。
    “顧老大駕光臨,陋室蓬蓽生輝,您老快請坐。”
    “君謀言笑了,老頭子那裏擔當得起‘大駕’二字,今年秋闈高抬貴手多收幾個匯文中學學子,那才是對老夫最大的抬愛。”
    “顧校長把匯文中學打理的井井有條那是學界有目共睹的事情,貴中學教學有方師生努力,在剛剛結束的試點聯考中獨占鼇頭,令不才羨慕和敬仰,您老不要敝帚自珍多向學生傳經授寶才是,那裏還用得著學生開後門,真要那樣還不自討苦吃,哈哈!老校長,這位學子您老不給我介紹一下?”
    “反正老夫不管,錄取人數達不到老夫心中的期望,我們兩個校長肯定會好好談談,到時候別怪老夫翻臉無情,哈哈。君謀,這是劣徒甘光複,高一年級學生,他有道考題把老夫難住了,特來向求援,你可不能推托。”
    “顧老,這小子是不是八年級跳級的哪位,聽說後來與教育長鬥法,流傳出了‘少小離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還有‘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紅酥手,黃藤酒,兩隻黃鸝鳴翠柳’的文壇佳話,大夥都埋怨您老辣手無情,摧殘了後文,不免令人惋惜啊!”
    “張校長好!是學生頑劣不懂事,讓您見笑了。”
    “好小子,你的那篇跳級短文我看了,不錯,有一股子‘舍我其誰’的傲骨豪氣。說吧又出什麽幺蛾子難為老校長,是不是欠收拾啦!”
    “張校長,學生給您送錢來了,讓南大多購買幾件教學儀器而已,你可不能把學生拒之門外。”
    (習慣上,大家任然把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稱為‘南大’。)
    “奧,難道說這世上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拿來我看看,能有匯文中學粉筆廠的收益,到時候我做主破格錄取你小子。”
    看來這個教育廳長也是位實幹家,對於匯文中學發生的事情門清。
    “我要自己考進來,否則我寧可不上貴校。”
    甘光複同學梗著脖子就像一頭倔驢。
    “哈哈哈哈!”
    老校長笑得爽朗大氣,腰板挺直如同一顆欺霜傲雪的老鬆。
    張乃燕校長苦笑道:“就當我沒說!”
    “張校長,這是在顧校長,王永成老師和我父親的指導下,學生做的策劃案,肯定有許多疏漏之處,請南大的教授多多指導。”
    “顧老,您請喝茶,學生看看這道考題有多難。”
    張校長坐到辦公桌後麵,靜心看起了甘光複同學遞給他的一大摞資料。
    “《紡織設備技改升級策劃案》,這可是個大課題。
    校企合作……,實用技術轉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大學生實習基地……。”
    張乃燕校長漸漸地眼中流露出一抹亮光,他對一旁伺候的校辦主任說道:“馬上通知工學院周院長、理學院顧院長、商學院胡院長到小會議室開會。”
    於是乎,甘光複同學在會議室見到了這些民國時期響當當的牛人,周仁、顧毓琇、胡雪峰……
    《紡織設備技改升級策劃案》的求教座談也變了味道,開成了一場畢業論文答辯會,導師們各個言辭犀利,抓住每一個細節的小小疏漏,窮追猛打絕不放過;甘光複同學不卑不亢沉著應對,每一個技術資料的出處都標識的一清二楚,每一個設計原理、數據推導,都會在會議室臨時搬來的黑板上驗算的有理有據……
    論文答辯會的參與人數不斷擴大,數學係、物理係、機械係、電機係、工商管理係、國際貿易係、會計係、外語係、法律係……,逐漸會議室成為了牛圈,甘光複同學成了牧童。
    不過這個牧童有些可憐兮兮,如同混進牛群裏的小老鼠,不一會,問題就找出了一大堆,小九哥眼看就要哭了,淚珠在眼眶裏打圈。
    最後,顧楷文校長實在看不下去了,拍案而起:“見識了,這就是堂堂南大,一幫大教授,對一個一年級的高中生群起而攻之,傳出去也不怕讓人笑話。”
    “咳!咳!顧老,你不說我都忘了這小家夥才高中一年級。您看已經中午就餐時間了,副校長長陪您老和高徒隨便在學校餐廳湊合點。我看問題也找的差不多了,我和教授們總結一下,拿出個修改方案,保您老滿意咋樣?”
    “這還像個樣子嘛!”
    顧楷文校長老懷大慰,在一片跌碎眼球的‘劈啪’聲中,帶著甘光複同學昂首離去。
    “君謀,那個小家夥真的是高中生?”
    “不會吧,肯定搞錯了。”
    ……
    “諸位,小家夥就是如假包換的高中生,不過這家夥有些妖孽,前段時間流傳的‘紅酥手,黃藤酒’就是這小子鬧出的動靜,你們說,我們做的是不是有些過頭了?”
    “校長,你說這小子在高中瞎混什麽,趕緊弄過來才是正理,到時候交給我帶著,免得走了歪路。”
    周院長打著如意算盤。
    胡雪峰院長笑道:“老周,你還不知道吧,現在風靡南京城的小魚兒彈弓、匯文中學粉筆廠、即將上市的國產文具盒都是這家夥一手搞的,天生就是個商業奇才。你看桌上的技改方案,簡直就是驚天之作,稍加完善,就可以作為經典案例來操作。”
    …………
    “諸位稍安勿躁,沒看見老家夥護犢子的樣子嗎,純粹找不自在!這件事情不急,慢慢來,先搞掂小家夥再說嘛!”
    “此話有理!”
    “那就先按院係分幾塊,把技改方案做漂亮,其中可是油水不少,先把好處拿到手,其它再說不遲。”
    “哈哈哈哈!”
    …………
    雖然已經放寒假,但南大的大部分教授都在南京城居住,所以【紡織設備技改升級策劃案】的後續完善工作進展很快,這幾天甘光複同學被抓差,出沒在南大校園的各個院係。
    雖然時局不穩有些數據無法統計,但南大商學院預估,僅在‘上青天’三地就有紡織企業五千多家,織機五萬多台,從業人員近五十萬人,年產值占工業收入的半壁江山
    民國紡織業和麵粉加工業的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支柱產業。
    “上青天”是特指中國三大紡織工業基地。這三座城市是清末民初最早出現紡織工業的城市,是中國紡織行業的領頭羊。
    先說上海,這裏有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上海機器織布局,建成於1889年。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開埠,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包括鴉片在內的大量西方商品湧入中國,其中洋布一係列,每年售銀三千多萬兩。所以在1876年,李鴻章決定進口紡織機器,開辦紡織廠,“期漸收回利源”。
    從清末到民國,上海出現許多名噪一時的紡織大王,包括劉國鈞、榮宗敬、吳昆生、穆藕初、郭隸活等等。榮宗敬是榮毅仁的伯父,他在上海創辦了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到40年代末,上海紡織工業共有企業4552家,作為紡織工業主體的棉紡錠達243.54萬枚。
    再說青島。紡織業在青島被稱為母親工業,民國時期紡織業總用工人數就達近十萬人,幾乎每個青島人都能從他們的祖輩或父輩中,找到紡織人的身影。
    萬餘人,棉紡錠56.84萬枚,織機9286台,建立了紡紗、印染、機械製造等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的體係,規模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到20年代末,天津紡織廠家數達1407家,總資本額為2687.05萬元,占當時天津民族工業資本額的30%。天津的紡織廠多臨海河、北運河、新開河、金鍾河而建,棉紡廠廠內有碼頭,河北、河南兩省的棉花經運河運進天津,那時候上海到天津的輪船還能通航。
    紡織業包括棉紡織業、地毯工業、織布工業、針織工業四大分類,之所以引起南大的高度重視是因為這次技改升級具有提升行業產能的整體效應,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甘光複同學的技改針對的是棉紡織設備,要推廣到整個行業還需要做很大的改進,而目前廠家的設備主要來自於rb和歐洲,型號各異千差萬別,要做出麵廣量大的市場調研普查才能對症下藥,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手。
    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這是任何改革中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眼看小年臨近,但南大教授們效率極高,熱情似火,一支由工學院周仁院長率隊的工作組趕到了上海,中國紡織業的技改序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