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標登基幸
字數:5827 加入書籤
我的科技與狠活被朱元璋曝光了!
何深目光幽幽地站在門後。
“王爺慢走。”
與何深相反,燕王的心情甚至愉悅。
“何大人不必相送了。”
看著燕王眼角眉梢都帶著喜意。
何深等人走了之後,大門一關,眼中的高興就溢了出來。
“楚肖,你去辦件事。”
何深將楚肖召過來,在他耳邊交代。
兩日後,軍工廠接了燕王的單子,但是生產部出了些問題,急需何深回去處理。
何深當日就向朱元章請辭。
朱元章居高臨下地盯著何深。
半響,他才冷聲道“準了。”
得了朱元章的同意,何深連夜就離開了京都!
馬車內。
何深靠著車壁,狠狠地鬆了口氣。
“總算是離開京都了,朱標沒登基前,老子打死都不要回去。”
現在的朱元章太過危險,還是有多遠離多遠。
再次回到濟南府的何深。
之後以軍工廠為借口,一直輾轉在濟南府與和州城之間。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
“大人!大事不好了!”
胡萬扶著腰間的胯刀,大步跑了進來,衣袍淩亂,神情嚴肅。
何深還是第一回看到胡萬這般著急忙慌的狼狽模樣。
“大人,皇上,駕崩了!”
“彭!”
何深手裏的茶杯直接摔在了地上。
“消息傳開了嗎?”
“已經傳開了,京都敲了喪鍾。”
“立刻備馬!即刻回京!”
何深披了件外套,連夜趕回京都。
他隻帶了楚肖和幾個屬下一同回京都。
其餘人全部留在了和州城。
說時候,何深現在心裏沒有底。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不怕朱標會如何,唯獨怕朱元章死之前,會不會交代了朱標什麽。
何深趕了一日一夜的路。
終於在第三天的淩晨,回到了京都。
沒有半分的耽擱,何深直接遞了折子,請求入宮。
這份折子,是朱標批的。
當何深再次看到朱標時。
這個和善的大明太子,已經是形容憔悴,形銷骨立。
何深一肚子的話,都被朱標這副模樣給噎在了喉嚨。
“殿下,節哀。”
朱標用力閉了閉眼,他的眼睛裏全是血絲。
自從朱元章駕崩後,朱標再也沒有休息過。
他身邊的人已經著急壞了。
“何大人,你說怎麽這麽突然呢?”
朱標早就知道,終有一日,父皇會在他前麵離開。
他以為,在看到父皇身體每日況下時,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時,他還是覺得,太突然了。
以往做的心理準備,全部轟然倒塌!
何深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麽為好。
朱標與朱元章父子情深。
在原來的曆史上,朱標的離世,對朱元章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現在,朱標沒有早逝,先走一步的是朱元章。
這對朱標的打擊,是一樣的。
“何大人,你勸勸殿下吧,殿下已經很久沒有合過眼了。”
朱標深吸一口氣,啞聲道“孤不困。”
“殿下,休息一下吧。”何深走近兩步,微微歎息。
“皇上不願意看到你現在這副模樣的。”
“現在,整個大明,還要靠殿下撐著,皇上打下來的江山,還需要殿下守著。”
“殿下,讓皇上在天上,看到大明繁榮昌盛,殿下平安喜樂。”
“想來,這就是皇上最後的心願了。”
何深沒有再看朱標,而是看向靈柩。
“如果殿下垮了,皇上怕是,走都走得不安心。”
何深這句話,頗為大逆不道了。
然而,朱標的身體,本就不是多好。
如果因此垮了身體,恐怕這皇位,用不了多久,就又會空懸。
如今燕王朱棣的安安分分,是因為朱標。
一旦朱標倒下,換了其餘人坐上這個皇位。
朱棣絕對不會信服。
到時候,靖難之役掀起,再坐上這個皇位的人,就會變成燕王朱棣。
比起與朱棣共事,何深還是更樂意,自己的頂頭老板是朱標。
朱標沒有生氣,而是沉默了半響,妥協道“好。”
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還是何大人有辦法。
…………
因為朱元章的駕崩。
京都一片沉寂。
隻是,平靜的海麵下,其中的波濤洶湧,隻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得知。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元章的喪事舉辦完後,意味著儲君朱標的登基。
也意味著,這朝堂,將會大換血。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
朱標登基。
何深身穿朝服,站在下方,仰頭看著朱標。
穿上龍袍後的朱標,比以往多了幾分威嚴。
隻是眼中的悲慟,依舊清晰可見。
“……封何深為戶部尚書,兼任工部尚書……”
在朱元章離世前,還對朝堂大動刀子。
他還沒有來得及將朱標的人,推上戶部與工部的位置。
誰曾想,朱標竟然把這兩個位置都給了何深。
何深也是微微愣了一下。
參加登基大典前,朱標讓人送來了戶部尚書的朝服。
他以為,朱標隻是冊封他為戶部尚書。
沒想到,還兼任工部尚書。
何深很快就回過神來,上前接旨。
“微臣,謝主隆恩!”
下方的朝臣,聽到這道旨意時,臉色各異。
有的人隻是神情大變。
但是沒有人出聲反對。
笑話!
現在可是新皇的登基大典!
而且已經擬為聖旨。
這時候跳出來阻止,這是生怕新皇記不住你?
於是,何深兩部尚書的位置,就敲定了下來。
數日後。
“何尚書。”朱標將何深招過來。
“你過來看看。”
放在朱標麵前的,是一副地圖。
是目前大明能夠擁有的,最詳細的世界地圖。
當然,範圍隻局限在大明,與大明四周的國家。
“朕打算派人出海,與海外諸國建立聯係。”
何深一挑眉,他原本想著找個時間,與朱標提提這件事。
沒想到,最先提起的,竟然是朱標。
“大善。”
“如此,這件事就交給何大人負責了。”
第二年,大明第一批朝廷的船隊出海。
此後,每兩年,就會有一次大型船隊出海。
而朱標,更是勵精圖治。
大明日益繁盛,那盛況,甚至遠遠超過了唐朝時,萬國來朝的盛況。
何深依舊穩穩地坐在兩部尚書的位置上。
期間無數人企圖將何深拉下來,卻都沒有成功。
巍巍大明,成萬世基業,引來者追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響徹雲霄,回憶著過去,更砥礪著行者,縱悵惘間人寰皆散,爾風骨氣節卻終永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