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遇見』婺源徒步小記

字數:3486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敬月光 !
    記錄這次旅程,我想先從三個坑的淺聊開始。
    在婺源,有三個音近的坑,分別是“李坑”、“裏坑”和“理坑”。
    李坑,建築風格獨特的古村落,環抱在青山之間,黛瓦粉牆沿溪而建,因聚居李姓而得名。小橋流水處有院牆人家,處處可見安靜、祥和,是婺源最美村落之一。
    裏坑,靠近放牛山,想必也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一開始,隻知裏坑不知還有理坑,到了理坑才知道還有一個裏坑。裏坑不是理坑。
    單從字麵與路麵來解讀,從裏麵的坑到理解的坑,是一段崎嶇蜿蜒的山路,不近,不太好走。大膽的猜它一猜,猜它是先人留下的智慧。
    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讚為‘理學淵源’”。
    周六進村時,天色將晚,背著行李包,跟隨隊伍,腳步匆忙,沒有來得及細細欣賞。周日清晨醒來,一片薄薄的輕霧,將視線裏的一切,半遮半掩著,如出塵世之外。
    遠處朦朦朧朧,近處可見黛黑的瓦、粉白的牆,院落屋角探出幾根桃枝上悄然綻放幾抹紅粉,牆腳邊的菜園子裏,熱鬧鬧的開出爛漫黃色菜花,朝陽從茫茫白霧裏斜射進幾縷暖色的光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驚喜不已。
    抓起手機,用鏡頭一一掃過,重新認識這裏:婺源,“霧”源,在青山碧水之間的一方寧靜空間。
    來徒步之前,曾以文字小述心中的期盼。走過山山水水,隻為相逢一些能觸動內心的東西。
    此地,此刻,我想,應該是遇見了。
    這次來婺源,行程裏沒有計劃篁嶺看梯田油菜,許是因為不要紮堆在花海人群當中,又或許這次行程更重要的一部分,是為了“遇見”徽州文化。
    那麽,理坑,這個偏僻處,當地人仍以耕種為生,淳樸、熱情好客,古建築保存完好,商業氛圍不濃,想來應最為合適。
    借問屋主大姐,附近可有古建可以參觀。大姐非常自豪的手臂隨意一揮,你從這條巷子往裏走,全是古建築,隨便看。
    背畫架來寫生的人,隨處可見。
    我羨慕他們,尋一隅靜坐,選好角度,觀察許久,然後才落筆,用線條勾勒眼裏的世界和風景。我在旁邊安靜的看著他們,用鏡頭記下他們認真的樣子。
    世界那麽鬧忙,每個人都行色匆匆,茫然於得失之間。須得有這樣一處天地,有這樣一份心境,來沉澱自己,來感受內心深處的平靜與喜悅。
    徒步徽饒古道之行,其實,在認識那三個坑之前,是先從另一個坑開始的——官坑。
    從官坑,沿山路徒步到嶺腳村,領隊說全程大約9公裏,需要近3個小時。
    為了大家下午順利通過,有足夠的體力,範會長中午自掏腰包請全隊60多人吃了一頓豐盛的農家菜。飯飽,茶畢,一行人出村,浩浩蕩蕩,朝著山的方向行進。
    一開始,走在田園之間,綠野春色無邊,油菜花香撲鼻,鳥啼聲脆,溪水謔謔,同伴相互說笑,不覺得吃力。待到領略峻林秀麗的美,已是不知不覺間沿著青石板路麵行至山林。
    往上的路,不好走,非常耗體力。對於長期趴在電腦前工作且缺乏鍛煉的人來說,是極具挑戰的。
    因為體力和行速不同,大隊伍慢慢的自動調整,分解成了許多個小隊伍。我和娟娟、麗麗、佳奇,漸漸就落在了後麵,走在那位2歲半小寶寶家庭的前麵一點。
    徽饒古道,始建於唐代。
    山路蜿蜒,約4尺寬的青石板鋪就一條小道,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是長江以北通往徽州、饒州等地的客商必經之道,故被稱“古徽道”。
    山上樹木茂盛,草色青鬱,小花自然芬芳於其間。那些開在山野裏的花兒,較之後來移栽到城裏的花,顏色要更加豔麗、飽滿。那是一種沒被設限的生命張力,是在城市的有序與局促裏所不曾見到的。
    前行山林幽幽,落下的鬆針隨意的散鋪在青草上。青石板路麵幹淨,想是常有行人來走。也想,千年前的先人,為了生計,背負了什麽,攀越這條崎嶇小道,去往山的那一邊。
    回顧身後,俯眺剛剛走過的那一段菜花地,被一片綠色圍在當中,映襯著稍遠處的村落人家。那些無數次往返這條古道的先人,從這裏望向家園,此地此刻,心裏應是怎樣的感慨。
    所謂古徽州的美,在這入畫般的風景裏,也隻略讀一二。行進的是路,走過的才是百味人生。
    因為身體微恙,背包全程是在娟娟的肩上,要也不給的那種。
    我們走走停停,一花一木,入眼皆是風景,忽然覺得輕鬆有趣。麗麗說,我就這樣站著不動,感覺風從我身上穿過,好舒服,好遐意。我們幾個就停下不動,等風來,一起感受。爬到高處,朝著來的方向,一起大喊,那一刻的歡愉,無法用言語描述。如果一定要說,想來也隻能是五個字:久違的感動。
    有時,我們也會停下,聽聽後麵寶寶他們的聲音。
    有一次,在山路轉彎處,回頭看到了他們,我們相互笑著致意。我大聲喊:看到前麵還有人的感覺是不是很好呀。
    山風呼嘯,林木呼應,也不知道他們聽到沒有。
    娟娟說,好羨慕那個小妹妹,不想走了就有人抱著背著哄著。我們笑她,人家可是帶了爸爸來旅行的。是啊,許多年以前,我們也是帶了爸爸出門的,累了困了,被爸爸扛在肩上、抱在懷裏的;多少年之後,我們都習慣了自己出門,把爸爸忘在家裏。
    下山的路,忽然變得陡峭。佳奇恐高,上山一路攀爬時並不覺得,下山的路,外側忽然隻餘叢生雜草,懸空好似斷崖。佳奇沒好意思說,自己咬緊牙,一步一步的在慢慢挪。我們也是大意,一路嘻嘻哈哈,後來才發覺她的狀態不對。
    小夥伴們還是夠義氣的,說歸說,笑歸笑,還是或牽或攙扶著一起走。並就上山容易下山難,認真討論許久,最後結論一致如下:其一,上山靠體力,下山靠眼力和心力;其二,上山一步一階梯,下山如果不小心就是一骨碌。
    在嬉笑中走完全程,已近傍晚。小夥伴說,像是走完了2萬5千裏長征,感覺今天一天把2019的步子都走完了。
    登上大巴,去理坑。
    疲憊是最好的催眠方法。帽子搭在臉上,似乎連想一下的過程都沒有,就直接進入夢鄉。醒來時,到達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