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催婚
字數:4144 加入書籤
穿成女皇開局綁定抽卡係統!
周雲明離開後,齊芸看向桌上亂七八糟的奏折,隨手一揮,便令它們恢複了整齊的模樣。
自從修煉了從“厲飛雨”那裏搜刮來的控物術,齊芸就愛上了這個低級小技能。
隻要意念一動,就可以控製物體自由活動。
而且,控物術在仙府裏施展,根本不消耗她的精神力。
從前她在仙府裏,也是可以隨意控製物體的,但那僅限於讓物體進行一些簡單的升起落下移動位置等操作。
像寫字,泡茶,繪畫這種極為精細的控物,是做不到的。
一開始她還以為是自己精神力等級太低的緣故,得到控物術之後才明白是因為方法不對。
齊芸再次感慨血賺!
“將這些奏折送去給孔明他們。”
齊芸指著那六遝批閱好了的奏折對王秀說。
“是。”王秀抬手將齊芸奏折全部收進了儲物袋,見桌上還有兩本,以為是齊芸漏批了。
遂問道“陛下,這兩道折子……”
“我要再考慮一下。”
王秀便不再多言,應諾退下了。
王秀一走,齊芸立刻做出一個擺爛的姿勢歪倒在寬大的椅子中,並從空間裏拿出奶茶,水果拚盤,和一個小小的戚風蛋糕開始自己今日份的休閑下午茶。
以控物術控製著茶杯飛到自己嘴邊,齊芸喝了一口。
巴適!
她從前冬天躺床上追劇的時候,每次想喝水都希望自己的手臂能自由伸縮,這樣不出被窩就能端著水杯去客廳接水了。
現在,這個願望居然變相實現了!
這萬惡的古代社會,也不是什麽都爛的嘛!
換了一個舒服的躺姿,齊芸令桌上的一本奏折浮空,飛到自己麵前,自動打開。
這本是孔明今早又給她重新上的一道催她大婚的折子,桌上那本是昨晚的。
內容其實差不多,但第一本是直接說事,第二本勸諫分析的內容居多。
總結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為了遵先帝遺囑。
齊芸也是現在才知道,先帝臨終前,曾經當眾許諾過,誰願意攜詔書找尋公主繼位,誰就是公主未來的夫婿。
古人定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男方自己開口去跟女方談的,所以趙雲當初找到了她後,並沒有和她說這件事。
後來齊飲川主動給他倆訂了婚,齊芸還以為是舅舅自作主張,沒想到還有先帝這一層原因。
此事,當日在場諸公都是見證人,孔明也是從後來歸順的那些官員口中得知了此事。
既是先帝臨終遺言,那便沒什麽好說的了。
孔明就是再挨罵,這婚也得催!
但孔明怕齊芸又生氣,在這條末尾提議她和趙雲可先舉行大婚,等齊芸滿十八歲以後再行敦倫之禮。
嗬,可給他聰明的!
二是為了獎勵忠臣,激勵手下。
瘟疫到來,大禹皇都商京城淪陷之際,趙雲父子護駕有功,趙父為了給先皇斷後戰死,趙雲又為了尋找大禹繼承人,攜帶詔書冒死前往平山村。
這樣的忠義與功勞已不是區區一個上將軍銜和一個基地總督的職務就能打發的了。
必須賜他更高的榮耀。
如果之前爵位製度沒有被廢,孔明一定會勸齊芸給趙雲封王,但現在,沒有王爵可封,為了彰顯殊榮,諸葛也隻能讓齊芸把人收進後宮了。
誠然,趙雲自己是不在乎這些封賞的。
他所求之事,一是光複大禹,二是天下承平。
現在又多了一個——希望齊芸能夠一生平安快樂。
但他不想要沒有用。
這封賞,是封給所有人看的。
如果似趙雲這般父子兩代以死效忠的功績都不足以讓齊芸重賞,那底下人的心該有多涼?
因此,就算他不想要,齊芸也必須得賞,而且還要大賞特賞。
隻有這樣,才會讓手下的武將以趙氏父子為榜樣,爭相效仿。
三是為了籠絡人心。
說到這,又被孔明猜中了一事。
大禹那些現在就願意歸順齊芸的首領,幾乎全是同趙雲一起目睹先帝自焚的臣子。
所以,當趙雲親自前去遊說時,這些人很快就表示願意向齊芸效忠了。
作為後加入的人,他們和周雲明一樣,對齊芸陌生且無所適從。
有和趙雲同為先帝舊臣共患難一場的交情的他們,已自覺形成了尊趙雲為首的鬆散團體。
齊芸和趙雲大婚,能夠很好的安撫這些人新來之人的心。
末尾,孔明還問齊芸能不能接受擴大後宮,如果可以,將一些歸順之人中地位實力比較高的人的兒子納在身邊貼身侍奉,拉攏安撫的效果就更好了。
原本第一版的折子裏,孔明是直接提議齊芸廣納後宮,根本沒有考慮齊芸會拒絕。
畢竟在古人眼裏,齊芸又有美男相伴,又能得勢力歸順,怎麽看都是她占了大便宜。
但昨晚剛吃了一頓罵,孔明隱約摸到了齊芸的三觀構架,所以隻在這條後麵弱弱地提了一筆,並特別強調如果不願意就算了,讓齊芸千萬別生氣。
齊芸哭笑不得。
四是為了以後外交。
當今大陸,隻剩下禹夏周三個國家了。
正所謂唇亡齒寒,一國戰場的勝利是沒有用的,要想永絕後患,必須成立三國聯盟,共同抵禦屍怪。
但既然成立三國聯盟,那就一定會有主次之分。
論綜合國力,大禹其實是三個國家中最弱的一國,全靠一個齊芸撐場子。
就算她個人武力強大,能直接把另外兩國的皇族滅了,強迫兩國臣服,可兩國人口比大禹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以武服人,從來都是下下策。
隻會令兩國的百姓表麵臣服,內心種滿反抗和仇恨的種子。
很多朝代更替的時候,侵略的一方都會因為當地百姓組織起義軍反抗,一怒之下大肆屠殺被侵略一方的百姓。
百姓為什麽要反抗?
因為侵略者本就是以暴力強行使人屈服,又自以為是的認為江山打下來就可以高枕無憂,後續沒有懷柔政策安撫民心,並促進兩國百姓融合。
他們把百姓當牲口看待,但人不是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