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房建成
字數:3117 加入書籤
魂穿七九發家致富!
終於趕在三月底前,兩所新院子都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通風散味了,入夏前肯定能搬家。院子封頂的時候,宋家又安排了一頓豐盛的午飯,算是賺足了麵子。
至於老大老二他們搬走後,老宅騰出來的東屋和西屋,宋飛早就想好了用途,最近他一有空就研究蘑菇的栽培技術。
特別是雙孢菇和平菇,雙孢菇價格好,平菇產量高。原料也都是現成的,玉米芯子打碎,加上點打碎的花生殼,就是很好的菌絲載體。
已經提前和劉慧的老公劉傑說好了,他會幫著淘換一些雙孢菇和平菇的菌種,到時候直接去他那裏買就行。
兩座院子收拾好,正好不耽誤收麥子。五月份小麥已經變得金燦燦一片,這年月可沒有收割機,都是用鐮刀一把一把的收割。
每到收麥子的時候,長褲長袖加草帽,都是全副武裝。宋飛隨著年歲的增長,也免不了被宋大剛塞了一把鐮刀在手裏。
宋飛提著鐮刀,和宋援朝站在一起,抬頭看看天上的大太陽,低頭看看一壟一壟已經變得金黃的小麥,在一陣微風下微微起伏搖擺,就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
宋大剛高喊一聲“開鐮啦”,幾人頓時一字排開,彎下腰右手提著鐮刀輕輕一勾,左手撐開往前一迎,一大把麥稈就被抓在了手裏。然後鐮刀盡量貼地,往後用力一拉,一大把小麥就被連著麥稈一起給割了下來。
別看宋大剛和楊秀芹年紀最大,但是割麥子的速度卻是最快,宋飛和宋援朝每隔一會兒還直起腰活動一下,宋大剛他倆卻是幾乎不起身,不一會兒就把幾兄弟給拋在了後邊,隊形被分成了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當然是宋大剛兩口子,然後就是宋建軍和宋建磊兩人,第三梯隊就是宋援朝和宋飛,掉在最後的是宋慧敏和宋慧雲兩人。
但是看著宋慧敏那行雲流水一般的動作,宋飛怎麽看都覺得這大姐是在故意等宋慧雲。不然超過他那是妥妥的。
割一個來回以後,眾人都會坐在地頭稍微喘口氣,這時如果遠處傳來一聲“賣冰糕啦”的聲音。
那大多數跟著“實習”割麥子的半大孩子們,就會纏著父母給買一支,炎熱的太陽下,一支冰冰涼涼的“冰糕”入口,那就是無上美味。
這裏的“冰糕”其實算不上“雪糕”,隻是用水加了一些糖或者糖精凍成的。這個樣的一支五分錢,還有是裏麵加了綠豆的,一支要一毛錢。
賣“冰糕”的小販,在自行車後座上綁著一個白色的木箱,裏邊裹一層小被子保溫,小被子裏便再加一層塑料布防潮。
每當收麥子的時候,這些馱著“冰糕箱子”的小販都會在地裏轉悠著兜售“冰糕”,算是給炎熱忙碌的麥收季節添了一道特殊的風景。
收麥子最怕遇到下雨,在沒有聯合收割機的年代,麥子被割下來以後,還要一捆一捆的捆起來,這樣才方便用板車運輸。
板車被裝的高高的,用兩道繩子前後固定好,運到“場”裏。“場”就是用石滾壓平的一塊空地。
趁天色沒黑的時候,把一捆捆的小麥給“垛起來”,有經驗的人會站在麥垛子的中間,接住下邊扔上來一捆捆麥子,一個個擺好。
最後慢慢往上收攏,形成一個蘑菇樣的麥垛,這樣即使下雨也不怕,最多就淋濕外麵的一層。
等天晴以後再拉開曬一下就好,割麥子,捆麥子,垛麥子,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流程。
接下來就是“打場”了,把曬幹的連著麥秸的麥子均勻的鋪在場裏,把一個石滾用架子綁好,牽來一頭牛拉著,一圈一圈的在場裏轉圈。
厚厚一層的麥秸就被壓的平實了,然後再在石滾後麵再掛上一個上麵被鑿出花紋的半圓形的“烙石”,這樣就能加快脫粒的時間。
把麥粒脫下來以後,用竹耙子把麥秸摟開,剩下的就是小麥啦,不過此時的小麥還是和小麥殼混合在一起的。
要用木鍬揚起,利用風力把麥殼吹走,這個過程稱之為“揚場”,也是個看天的活,如果沒有風,就無法把麥殼揚走。
“揚場”一般選在傍晚,一是天氣沒有白天熱,二也是傍晚容易吹小風。經常可以看到坐在場旁邊“等風”來的老農。
一邊和身邊的人聊天,一邊期待著風的到來,這時候哪怕是煙癮再大的人,也不敢抽煙,因為旁邊還堆著幹燥的麥秸呢!一不小心就能引起大火,這種事也不是沒發生過。
小麥打出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交公糧”,根據家裏被分到地的人口多少,用板車拉到糧所去。
這“公糧”就算是租種國家土地的“租金”了,那些城裏人吃的糧食,大多都是從“公糧”中來的。
那年月“交公糧”的熱情是現在人所想象不到的,一是要急著完成任務,二是去的晚了,糧堆就會很高。
現場收“公糧”的工作人員在驗完小麥成色和含水量後,會讓人把糧食往最上麵倒,沒有傳送帶的情況下,隻好人力往上扛。
腳下踩著鬆散的麥堆,肩上扛著百十斤重的口袋,想想都不是一個輕鬆活兒。所以在麥子曬的差不多的時候,能盡快把公糧交了,一般都不會拖延。
交完公糧後剩下的小麥,才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有些不會侍弄田地的人家,交完公糧後麥子就所剩無幾了。
剩下的小麥怎麽都不夠一家人一年的嚼裹,那就隻能添上一些高粱麵或者玉米麵,這就是傳說中的“雜麵饃饃”了。
那年月沒有磨細麵的機器,“雜麵”摻的多了,一口咬上去就是一嘴的渣子。宋飛剛剛來到這個年代的時候,家裏就是吃的這種“雜麵饃饃”。
要不然當初宋飛也不會想辦法上山摘金銀花改善生活,麥子收回家,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這才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