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張紘

字數:6913   加入書籤

A+A-


    張紘字子綱,廣陵郡(今江蘇揚州)人,東漢末年孫吳大臣,孫策的謀士。
    張紘早年遊學京城,後來避亂江東。孫策創業江東之時,張紘以正議校尉的職位充當孫策謀士,
    隨征四方,協助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張紘被孫策派往許昌,向天子進貢,
    被朝廷留任為侍禦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死後,孫權繼位,統領江東;當時曹操打算南征江東,
    被張紘勸阻;曹操聽從,又任命張紘會稽郡東部都尉,派他前往江東說服孫權歸附朝廷。
    張紘得以離開京城返回江東,得到孫權的重用,擔任長史,與張昭一起處理政事。張紘曾向孫權提出定都秣陵(今江蘇南京),孫權聽從,並修築石頭城。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九月,孫權遷都秣陵,改秣[mò]陵為建業;
    又特許張紘前往吳縣迎接其家眷,張紘在途中生病去世,終年六十歲。
    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張紘的文章既有條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間的優秀人材。孫策給他僅次於張昭的禮遇,
    確實在情理之中;晚唐詩人孫元晏曾有詩《吳·張紘》讚美張紘興盛東吳的方略及其過人的文學才華,
    其詩曰“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讚全吳。陳琳漫自稱雄佰,神氣應須怯大巫。”
    張紘是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年少時曾赴京城遊學,跟博士韓宗學習《易經》《尚書》,
    又到外黃跟濮[pú]陽闓[kǎi]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回到本郡後,張紘被推薦為茂才,
    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也征辟他為掾屬,但是因為當時社會動亂,張紘都沒有接受,而是選擇南下江東避禍。
    當時孫策初到江東,時逢張紘母親去世,在家居喪。孫策多次前往拜訪張紘,向他谘詢時事,
    孫策認為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各自擁兵自重;自己有意繼承父親孫堅的遺誌,幹一番大事。
    孫策打算投靠袁術,請求統率父親孫堅當年的舊部,然後招募士兵,進攻吳郡(今江蘇吳縣)、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張紘見他言辭慷慨,神色豪壯,被孫策的誌向所打動,於是為他出謀劃策。張紘認同孫策的分析,
    並進一步建議他占據吳郡、會稽之後,再率兵統一荊州、揚州,憑借長江天險,割據一方。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準備前往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拜見揚州牧袁術,請求借兵為父親孫堅報仇,
    臨走前將母親和弟弟托付給張紘。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孫策被袁術舉薦為殄寇將軍。
    之後孫策又上表朝廷,委任張紘為正議校尉。張紘追隨孫策前往攻打丹楊郡。孫策想要親赴前線作戰,
    張紘勸阻,表示主將是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之人,也是三軍的命脈所在,不當輕易出動在戰場之上與敵人拚殺。
    張紘規勸孫策應當保重自己的身體,以大局為重,這樣官員百姓們才會感到安心,免於憂懼。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讓張紘前往許都,向漢獻帝進貢。曹操想要安撫籠絡孫策,
    就上表漢獻帝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並委任張紘為侍禦史。期間,少府卿孔融等都待張紘十分親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在出獵途中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位,統領江東。
    曹操聽說之後就想借機出兵,攻打江東。張紘進諫勸阻,表示在別人辦理喪事的時候出兵,
    不合符古代的道義;並且倘若不能成功,就是多了一個敵人;不如趁機厚待孫權。曹操聽從了張紘的建議,
    隨即上表朝廷,任命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郡太守。曹操想要借助張紘勸降孫權,讓他歸附朝廷,於是就委任張紘為會稽郡東部都尉。
    當時曹操擔任司空,想要籠絡張紘,不僅對他讚許有加,還給他改號加封,禮聘為幕僚,
    後來還任命張紘為九江郡太守。但是張紘懷念舊主孫策的恩德,不願背叛,不久就稱病辭官。
    張紘從京城回到吳郡,吳太夫人認為孫權還太過年輕,就委托張紘與張昭共同去輔佐他。
    張紘思慮深刻,發現有缺漏就立即補救,凡是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認真處理。孫權後來又派張紘去揚武都尉董襲的部下就職,
    有人認為張紘本來受到曹操的委任,擔心他另有意圖,孫權卻並不在意。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孫權領兵包圍合肥。張紘被任命為將軍府長史,隨軍征戰。合肥久攻不下,
    孫權想要親自率軍破敵。張紘進言表示,兵器乃是凶器。戰爭本是危險之事,現在孫權仗著強盛的勇氣,
    輕視強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為他擔心。孫權親自衝鋒陷陣,固然能斬殺敵軍大將,
    拔下他們的軍旗,威震疆場,但這是偏將的指責所在,而不是一個主將該做的事。張紘希望孫權能壓抑住孟賁、
    夏育一般的勇氣,而致力於皇圖霸業的建立,爭奪天下。孫權聽了,這才決定撤兵,不再執意領兵作戰。
    到了第二年,孫權又要出兵。張紘勸阻他,自古以來秉承天命為帝王的君主,雖有神明庇佑,
    得以傳播民政德澤,但是也要借助軍事成就樹立威望。隻不過必須看準時機而後動,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樹立威風。如今孫權碰上四百年一次的天下厄運,已經建立起了扶助漢朝社稷於危亡的功績。
    倘若能暫且關心軍隊,讓將士們休養生息,開拓荒地,加強農業生產,並舉用賢才,推行寬和優惠的政策。
    順從天意,在適當的時候再站出來討伐奸凶,這樣就能不使軍隊疲於奔命而把天下平定。孫權再次聽從了張紘的勸告,停止出兵。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孫權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
    初,張紘認為秣陵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山川雄偉,地理位置優越險要,提議孫權作為治所;
    等到劉備向東經過秣陵的時候,他也勸孫權據有這塊地方,孫權於是建造石頭城。同年九月,孫權在張紘建議下遷都秣陵,並改秣陵為建業。
    孫權讓張紘回到吳縣迎接家屬,張紘在半路上就因病去世,終年六十歲。張紘在病危之時,
    曾給兒子張靖留下一封寫給孫權的書信。張紘在信中勸諫孫權應該接納賢臣的建議,善待敢於直言的忠臣,
    遠離小人,執政不能有所偏廢,處理事情應該三思而行。孫權看了張紘的這封信,忍不住落下淚來。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張紘的文章既有條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間的優秀人才。孫策給他僅次於張昭的待遇,確實在情理之中。
    晚唐詩人孫元晏有詩《吳·張紘》曰“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讚全吳。陳琳漫自稱雄佰,神氣應須怯大巫。”
    高度讚揚了張紘治國安邦、興盛東吳的方略以及蓋過陳琳的文學才華。
    南宋史家蕭常評價:張紘與張昭被稱為“二張”,張紘個性寬柔嚴整,張昭個性剛強純正。
    張紘首先去世,他的品德依然留存;張昭後來去世,對他的讚譽也更多。
    宋末元初史家郝經評價:當初孫策孤身前去拜見張紘,張紘就投入麾下為他出謀劃策,可比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義。
    張昭輔佐孫氏兩朝,向孫權舉薦中原地區的人才,僅次於張昭。他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今江蘇南京市),有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婁敬一般的見識。
    張紘與張昭同為參謀時,孫策常讓兩人一人居守,一人隨軍征討。呂布偷襲取得徐州之後,自任徐州牧。
    他不想讓作為徐州人的張紘繼續跟著孫策做事,便追舉他為茂才,還特意派人送出文書征召張紘。
    而張紘本人厭惡呂布,認為擔任其下屬是屈辱之事。孫策也愛惜張紘的才華,希望他留在身邊輔佐自己,
    便回書拒絕派遣,並對呂布稱,海裏所產的珍珠,在哪裏都是寶貝。楚國的人才,在晉國也能得到重用。
    英武偉岸的君子,每個見到他的人都會喜愛,何必要求他一定在本州做事。
    張紘被委任為侍禦史,在漢室為官時期,少府卿孔融等人與他非常親善。張紘愛好文學,擅長楷書篆書。
    他曾給孔融寫信,信裏特意寫了很多篆書。孔融見了回信稱,有勞你寫了那麽多的篆書,
    每次看到這些字,我都會一個人暗自發笑,仿佛見到了你本人一樣。
    張紘見到一隻做工精細的楠木枕頭,十分喜歡它的花紋,曾專門為其作賦一首。遠在北方的陳琳見到後,
    十分欣賞,到處傳閱給人,並介紹稱,這是自己的同鄉張紘的作品。後來陳琳所寫下的《武庫賦》和《應機論》傳到東吳,
    張紘看了也覺得此文文采飛揚,專門寫信稱讚。陳琳回複說,隻是因為自己身在河北,與天下名士隔絕,
    這裏善寫文章之人又少,自己猜能嶄露頭角。這麽高的評價對於自己來說,言過其實了。
    如今王朗就在這裏,張紘與張昭又在東吳,自己跟他們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到了大巫,什麽法術都不靈了。
    對漢末三國曆史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東吳有兩位名臣並稱“二張”:一是彭城人張昭;另一是廣陵人張紘。
    不過與“江東微末之士”張昭相比,並稱“二張”的東吳重臣張紘在史書中的存在感就比較弱了,
    很多吳粉都會忽視他。那張紘在史書中的存在感為什麽不強呢?
    第一,由於孫策、孫權兄弟與江東文士(主要是江東本土士族和部分南遷士族)的關係比較微妙。
    除了極少數人外,東吳文臣一般都是在孫權獲封吳王的黃初二年(221年)前後才逐漸有存在感的,
    比如顧雍、步騭等等。根據史書記載,張紘去世於建安十七年(212年),沒趕上好時候。
    第二,根據裴鬆之的注記載,“二張(張昭、張紘)”在追隨孫策後的分工為“常令一人居守,一人從征討”,
    而“從征討”的是張紘。因此張紘的很多早年事跡大概率都被算到了孫策的頭上,曹魏的荀攸也是類似情況。
    孫權繼位後,出任會稽東部都尉的張紘又長時間駐守較為穩定的長江下遊。
    第三,根據史書記載,張紘在孫策遇刺身亡之前被派到了許昌為曹操控製的東漢朝廷效力(建安四年,策遣紘奉章至許宮,留為侍禦史)。
    直到孫權繼位後,被曹操任命為會稽東部都尉的張紘才重返江東。
    也就是說,此時的張紘不僅錯過了孫氏兄弟交接,身上還有“曹操任命”的敏感官職。
    正因如此,重返江東的張紘在孫權集團內部的地位是有些尷尬的。雖然孫權表麵上很尊重張紘,
    但對張紘是有所防範的。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前後,張紘才算重新獲得了孫權的真正信任。
    然而張紘此時的壽命已經剩下不到四年了,他在史書中的存在感自然不強。
    張紘為了避難,才去了東吳。東漢末年,黃河流域戰亂,所以張紘就去了局勢相對安穩的東吳。
    可是大家會說赤壁之戰東吳和曹魏交戰了,張紘還是沒有避難成功呀。我們知道赤壁之戰是在湖北發生的,離東吳的大本營還是很遠的,張紘作為文官,不會去上戰場。
    這倒不是因為張紘怕戰爭,而是不願意參與戰爭,且影響到他的家族。何進等人邀請張紘,那麽就有可能張紘要直接參與到戰爭中。
    且何進當時也屬於一個軍閥,其他的軍閥也要與他爭鬥。何進是外戚,很多人都不支持他,所以張紘跟隨何進,對張紘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張紘最後選擇投奔東吳,主要還是孫氏家族對他的重用。
    張紘在東吳避難時,投靠了孫策,此時東吳剛剛建立,孫策就把張紘帶在了身邊,
    且張紘對孫策提出的建議,孫策都接受采納了,這就顯示出了孫策對張紘的重視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