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審配
字數:6417 加入書籤
審配字正南,魏郡陰安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
審配早年曾在魏郡擔任郡吏,因不得誌轉投靠冀州牧韓馥,沒有得到重用。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渤海太守袁紹逼迫韓馥讓出冀州,自領冀州牧,任命審配擔任治中別駕,將其視為心腹。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消滅割據北方的公孫瓚之後,勢力大增,於是便委任審配與逢紀統率軍事,打算進攻曹操占據的許昌。
審配認為袁紹軍隊強盛,極力主張與曹操展開決戰,這一建議得到袁紹認同,袁紹於是讓審配留守鄴城,自己親率大軍攻打曹操。
次年,袁紹與曹操兩軍相持與官渡;期間由於謀士許攸家人犯法,審配將其拘捕,許攸憤而叛投曹操,並獻計襲取了袁軍存放糧草的烏巢,導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審配的兩個兒子也被曹操活捉。
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審配和逢紀私改遺命,擁立袁紹幼子袁尚繼位,致其與袁紹長子袁譚兄弟相爭,相互攻殺,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大軍攻破鄴城,審配被活捉,拒不投降,被曹操所殺。
魏文帝曹丕將審配定性為是擾亂國政的奸佞小人,一手促成了袁紹的覆滅。
同時代的曹魏謀臣荀彧則認為,審配專橫霸道,沒有什麽過人的謀略。
東晉史學家裴鬆之認為,審配甘願為袁氏而死之舉,堪當忠烈之臣。
元初史學家郝經認為審配的慷慨赴死,是其君子節氣表現。
審配早年曾在魏郡擔任郡吏,因為不得誌轉而投靠冀州牧韓馥。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時任渤海太守的袁紹逼迫韓馥讓出冀州,自領冀州牧。
此前審配在韓馥的帳下,由於為人正直而一直未得重用。袁紹上任之後,任命審配擔任治中,對他很是信任。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天,袁紹在消滅北方割據軍閥公孫瓚後,已經坐擁青州、冀州、幽州、並州四州地盤以及十萬軍隊,想要進攻許都,消滅曹操。
審配認為彼時袁紹勢力正盛,正是伐曹的最佳時機,力主袁紹與曹操展開決戰。
這一建議也到了袁紹的認可。於是,袁紹便任命審配與逢紀總領軍事,準備率軍攻打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留下審配留守鄴城,自己則親率大軍討伐曹操。
袁紹與曹操兩軍交戰於官渡(今河南中牟縣),相持百餘日。謀士許攸進言,要袁紹趁著曹操防禦空虛,夜襲許都,但是袁紹沒有聽從。
恰逢當時許攸的家人犯法,審配將其收捕拘禁。許攸一怒之下轉而投了曹操,並獻計曹操,建議曹操輕兵襲取袁紹存放糧草的烏巢大營。
曹操聽從許攸之計,襲擊烏巢,燒毀袁軍糧草輜重;袁紹軍心大亂,曹操乘勝追擊,大敗袁軍。
在官渡之敗中,審配的兩個兒子都被曹操抓獲。袁紹部將孟岱與審配素有嫌隙,便通過蔣奇向袁紹進言,審配在位專權,宗族盛大,手下又兵力強盛,而且兩個兒子現在還在曹操的手中,必定懷有反叛之心。
袁紹便以孟岱為監軍,代替審配鎮守鄴城。護軍逢紀與審配私下不大和睦。
袁紹曾拿審配的事情去問答,逢紀卻拋棄個人嫌隙,回答說審配為人剛烈正直,一言一行都有節義操守,絕對不對因為兩個兒子在曹操之手而做出不義之事。
袁紹因此決定不再罷免審配的職位,而審配與逢紀二人也從此盡釋前嫌。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袁紹病逝,死前還沒有確定繼承人。袁紹生前寵愛幼子袁尚,有將他立為繼承人的意圖,但是一直沒有對外公布。
當時審配與逢紀因為作風驕奢,被袁紹長子袁譚所厭惡,故而審配與逢紀便支持擁立袁尚;而當時與他們爭權的辛評、郭圖則支持袁譚。
其他人也認為袁譚年長,都準備立他為主。審配等人擔心袁譚繼位後,辛評等人會陷害自己,於是便假稱袁紹曾留下遺囑,擁立幼子袁尚為繼承人。
袁譚從青州趕回大本營鄴城後,未能成為繼承人,便自稱車騎將軍,兄弟二人從此產生隔閡。
曹操出兵北上,進攻袁氏兄弟。袁譚駐紮在黎陽,阻擊曹軍,但是袁尚卻不肯給他兵馬;還派遣自己的親信隨同監視他。
袁譚請求增兵,遭到審配等人的拒絕。袁譚一怒之下殺了逢紀。同年九月,曹操渡過黃河攻打袁譚。
袁譚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留下審配鎮守鄴城,自己親率兵馬與袁譚共拒曹操。
袁譚、袁尚屢戰屢敗,被迫退兵堅守鄴城。曹操想要趁勢繼續攻打鄴城,謀士郭嘉諫言,不如暫時退兵,等到袁氏兄弟放鬆戒備,又開始兩相爭鬥,再出兵平定。曹操聽從。
袁譚認為自己不敵曹操,是因為鎧甲和兵器不夠精良,兵力太少。曹操退兵後,袁譚便向袁尚討要鎧甲武器與士兵,打算追擊退兵的曹操。
袁尚卻懷疑袁譚的用心,既不給他鎧甲武器,也不增加他的兵力,袁譚大怒。郭圖與辛評便趁機進言,稱袁尚之所以能夠繼位,都是審配的計謀。
袁譚在兩人的挑撥之下,又率領軍隊攻打袁尚,別袁尚擊敗,退回南皮駐紮。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三月,袁尚前往平原郡攻打袁譚,令審配鎮守鄴城。
期間,審配曾給袁譚寫信,希望他能以社稷為重,顧念兄弟之間的手足情誼,不要再和袁尚相互攻殺,但是袁譚並不聽從他的勸阻。曹操因此趁機進兵,攻打鄴城。
審配的部將馮禮做了曹操的內應,打開突門接納曹軍三百餘人入內。審配發現後,從城樓上以大石擊門,將入城的曹軍統統殺死。
同年五月,曹操又毀壞土山、地道,並在鄴城四周挖掘了長達四十裏的深溝。起初曹操隻是命令淺挖,讓袁軍看起來可以越過。
審配看了,付之一笑,也不出城與曹操作戰。結果曹操經過一夜的加緊挖掘,就挖掘出了深達二丈的深溝,並引來漳水灌城。審配據城堅守數月,城中餓死的百姓超過一半。
袁尚聽說鄴城危急,於同年七月領兵一萬餘人回來救城,並事先派遣主簿李孚入城,欲與審配裏應外合,但是計策卻被曹操識破。
當時袁尚的兵馬在距離鄴城十七裏,麵臨滏水的地方駐紮。夜裏,袁尚與鄴城守軍舉火為號,約定行動。
審配出兵到城北,打算與袁尚內外配合,衝破敵軍的包圍,卻很快被曹操打敗。審配隻能退回鄴城。
袁尚逃到曲漳一帶安營,曹操又來合圍追擊。袁尚心下畏懼,派遣陰夔、陳琳去向曹操請降,曹操不許,反而圍攻得更加迫切。
當時袁尚手下的馬延等人全部臨陣投降,歸附了曹操,袁軍潰散,袁尚隻能逃到中山。
曹操沿路收繳了袁尚的全部輜重,包括他的印綬、旄節、斧鉞以及衣服,並把這些東西拿給守城的將士們看。
一時間,城內軍心大亂。審配為了鼓舞將士,稱曹軍現下疲憊,幽州刺史的軍隊也已經在路上,要手下務必堅守陣地,拚死作戰。
守城期間,審配還親自設下弓箭埋伏,差點射中出營巡視的曹操。
同年八月,擔任東門校尉的審配侄兒審榮叛降曹操,在夜裏打開城門讓曹軍入城。審配奮力抵抗,最終被曹軍活捉。
當初,辛評的家人被審配逮捕下獄,鄴城被攻破時,辛評之弟辛毗打算前去解救,卻發現他們都被審配殺死。
後來辛毗投降了曹操,看到審配被捆著送到曹操的軍帳裏,辛毗迎上去就用馬鞭去打審配的頭。
審配痛斥正是辛毗這樣的敗類,導致冀州為曹操所破。後來曹操見到審配,想讓他投降,為己所用;
但審配卻言辭貞烈,始終不願求饒,曹操因此下令將他斬殺。因為袁紹葬在北方,行刑前,審配還喝令劊子手讓自己麵向北方而死。
可以說,許攸的臨陣反水,幾個兒子禍起蕭牆,直接導致了袁氏的基業毀於一旦,特別是掌握袁軍絕頂情報和機密的許攸的臨陣反水,可以說簡直是如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不難發現,這兩件事,竟然都與袁紹麾下第一謀士—審配,有著莫大的關係,若非這位袁氏最大忠臣的兩番騷操作,袁氏基業何至於如此一敗塗地?
有人則會問,袁紹家大業大,麾下謀士眾多,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辛毗等人,憑什麽就說審配是第一謀士,有憑什麽說他坑袁氏一族最深,難道不是在官渡前線上竄下跳的小人郭圖和逢紀這兩二貨?
一個在曹操劫烏巢大營時,不但成功地誤導了袁紹,拒絕了猛將張郃的提議,後來還索性一個神助攻,逼反了張郃與高覽兩位大將。
另一個則屢進讒言,活生生坑死了一代奇人田豐。這兩個二貨雖然坑,但卻不是最坑。
張郃與高覽是遭郭圖陷害,不得已才臨陣反水的,那麽決定了官渡之戰勝負關鍵的許攸,又是被遭誰套路,不得決定投降,幫曹操幹了一票大的呢?
許攸好歹也是大將軍袁紹身邊的大紅人,誰這麽大的膽子,他的家人說收就收?這個人是審配。
從諸多曆史典籍的記載中,審配跟隨袁紹去前線作戰,而是充當後方大留守。
誰是劉備第一謀士?法正嗎?肯定不是,誰都知道,絕對是諸葛亮,因為他留守後方。
南朝宋時期,劉裕北伐,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戰果,原本可以再一鼓作氣,取得更大戰果,可放著大好的形式,他卻突然退兵了,為什麽呢?
幫他留守大後方的劉穆之病重要走了。漢高祖劉邦在評定功臣,就以留守後方的蕭何為功勞第一。
因為前線謀士,可以有很多,而後方留守,卻隻能一個,後方的事情,全權負責。
袁紹選的是審配,足以說明,至少說明他對審配是信任的。
可官渡鏖戰正急,許攸還是隨軍主要謀士之一,審配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將他和他的家人下獄,這玩的是哪一出?
要知道,許攸是很作,蛇鼠生一窩。他的侄輩也確實是喜歡顯擺,可這大家都知道啊,就連花花太歲袁術都知道,“許子遠凶淫之人,性行不純。”
可為什麽不早不晚,非要在官渡之戰這個節骨眼上,接到相關舉報,處理得如此迅速,還生怕前線的許攸不知道?
趕緊將消息送到前線,還到處宣揚?就沒有稍微顧及一下許攸的顏麵嗎?或者這事沒有更好更有智慧的處理方式嗎?
可以說,這與審配的個性有關,“審配少忠烈慷慨,為人正直,有不可犯之節。”這注定了,他眼裏揉不得沙子。
可也正是如此,他是無法立足於大局,去思考和處理眾人控告許攸“子侄貪縱”這個問題的。
同樣的事情,其實也曾在諸葛亮也曾麵對過,可他卻處理和應對的非常之好。
劉備得法正之助,好不容易才拿下了益州,興複漢室終於看到了一絲曙光。
於是,他任命足智多謀的法正為蜀郡太守。可這個法正,於郭嘉等奇謀之士一樣,負天下之大才,可也常負世俗之譏,沒成功成名前,遭受了太多白眼,於是,一朝掌握了權力,他和他子侄兒輩,也狠狠地報複了一些當初冒犯過他的人。
於是,在法正又隨軍做謀士,幫劉備征伐天下的時候,各種告狀信,附各種詳盡的證據資料,雪花一般飛到了諸葛亮哪裏,都是控告法正和他的家人的,希望諸葛亮處理一下,諸葛亮卻對眾人開誠布公地講了這麽一番話:
其實,諸葛亮沒有說的是,如果他真的就在後方,抓捕和處理了法正的家人,那將會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