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公孫瓚

字數:6684   加入書籤

A+A-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後被舉孝廉,任遼東屬國長史。
    在遼西與烏桓、鮮卑人作戰期間,組建“白馬義軍“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也被稱作“白馬長史“。
    初平二年,與袁紹在界橋對戰,因敗退回幽州。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斬殺漢室宗親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占據幽州之地,實力大盛。
    此後,公孫瓚又與袁紹為爭奪北方多次開戰,龍湊之戰後戰略形態轉為保守,士氣不足,漸失部下信任,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設伏,公孫瓚中計大敗,被困城中,引火自焚,死於薊州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的望族子弟,但其生母身份低微,公孫瓚早年隻能在地方郡縣任書佐。
    公孫瓚能力出眾,受到涿郡侯太守提拔,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此後在嶽丈的支持下,公孫瓚得以拜入經學家盧植與名臣劉寬門下繼續學習,並結識劉備、劉德然、傅燮等人。後任上計吏。
    公孫瓚曾在太守劉其下任禦車。在劉其因事獲罪被發配交州日南途中公孫瓚喬裝成士卒沿路護送,途中太守劉其赦還。公孫瓚也因忠君之德被舉孝廉,任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曾率領數十名騎兵前往塞外巡邏,偶遇數百名鮮卑騎兵。
    公孫瓚退至空亭中鼓舞士氣並率先衝殺陣前,斬殺十多名敵人。從此鮮卑人不敢再侵犯邊境,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漢靈帝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任命公孫瓚為都督,率領精銳鐵騎討伐叛賊。
    恰時,烏桓首領丘力居叛亂,與故中山相張純聯進攻攻擊薊中,攻占右北平郡,遼西郡國等地。公孫瓚領兵征討張純有功,升為騎都尉。
    後因屬國烏桓的首領貪至王率軍向公孫瓚投降,公孫瓚又被提拔成為中郎將,加封都亭侯,駐守遼西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公孫瓚常與胡人發生爭戰。
    漢靈帝中平年間(184年—189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人遼東屬國石門交手,張純等大敗,公孫瓚追敵過深,後方無援,在遼西管子城被丘力居包圍。
    曆經二百多天,兵困馬乏,彈盡糧絕,雙方損失慘重。公孫瓚被朝廷任命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兼任屬國長史。
    公孫瓚鎮守邊境,奮勇殺敵,經常鏖戰至深夜。敵寇畏其名聲與英勇,無人再敢侵犯邊境。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徐州的黃巾大舉入侵渤海,約達三十萬人,欲與黑山賊軍會合。
    公孫瓚帶領兩萬的步卒、騎兵,於東光之南大破黃巾,斬首了三萬多人。公孫瓚趁敵人逃渡黃河之際發起進攻,再次擊敗黃巾。
    死者數萬,公孫瓚軍隊生擒敵方七萬餘人,物資數不勝數。從此公孫瓚威名遠揚,正逢董卓率軍到達洛陽,令公孫瓚接任奮武將軍,封薊侯。
    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便放縱自己的部隊,多次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二人政見不一,在對待胡人態度方麵經常產生分歧。
    關東義士聯手征討董卓,董卓脅漢獻帝劉協西走長安。劉協欲東歸洛陽,命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以求劉虞組織軍隊相迎。
    袁術想利用劉和來威脅劉虞,從而協助自己,於是在半路將劉和扣押。公孫瓚知袁術有稱帝野心,所以多次阻止劉虞派兵。
    之後公孫瓚又怕此行得罪袁術,派自己的堂弟公孫越率領大批軍馬向袁術示好。私下裏又讓袁術繼續監禁劉和,企圖兼並劉虞的軍隊。
    因此公孫瓚與劉虞隔閡越來越深。劉虞為緩和關係多次邀請公孫瓚赴宴,但公孫瓚認為劉虞設鴻門宴,於是推脫不去,公孫瓚與劉虞嫌隙越來越深,無法消解。
    孫堅在陽城抵抗董卓的軍隊時,袁術命令公孫瓚堂弟公孫越前去援助孫堅,但公孫越不巧被箭矢射中去世了。
    公孫瓚大怒,認為他堂弟之死是袁紹導致的,親自率軍討伐袁紹,冀州各郡也都紛紛叛離袁紹而轉奔公孫瓚集團。
    袁紹聞訊,急忙派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範前去擔任渤海郡太守,以示友好。
    公孫範赴任後就倒戈向公孫瓚,幫助其占領青州、徐州,使得公孫瓚的軍力日益強盛。公孫瓚與袁紹也因此結怨。
    除公孫瓚外,河北還存有三支強大的軍閥勢力。一是公孫瓚的上級劉虞,一是冀州牧韓馥,另一個則是韓馥手下渤海郡太守袁紹。
    四方勢力並不和諧,時刻準備吞並對方。此時袁紹與袁術反目成仇,袁術與公孫瓚、陶謙結成一派,袁紹與曹操、劉表又形成了另一陣營,河北成為兩大軍事同盟的對峙之地。
    公孫瓚由於有了公孫範的助力,一舉攻破青州、徐州,實力大盛,士氣大漲,向界橋進軍,以圖與袁術包夾袁紹,將其吞並。
    嚴綱任冀州牧,田楷任青州牧,單經任兗州牧向袁紹開戰。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在廣川縣駐紮,公孫瓚與其在界橋附近開戰。
    公孫瓚帶領三萬勇將,麹義帶八百善於作戰的將士和一千弓箭手作先鋒。
    公孫瓚見麹義兵卒不多,輕敵大意,隻是派遣騎兵衝鋒。
    麹義的其他士兵埋伏盾牌下麵,等公孫瓚大軍到前之後同時發動進攻,公孫瓚的軍隊大敗,冀州牧嚴綱被生擒。
    雙方混戰期間,公孫瓚殘餘騎兵攻至並包圍袁紹所在。當時袁紹隻有數十強弩兵,百多持戟步兵。
    由於公孫瓚兵不知袁紹身份,在麹義引兵來救援時立即撤退。此後公孫瓚撤兵回到幽州薊縣,另築城樓防守。
    初平四年(193年)冬天,劉虞欲指揮十萬餘人攻打公孫瓚。部隊中有個叫公孫紀的人,偶然得知劉虞的謀畫,連夜將此事告訴了公孫瓚。
    公孫瓚的部隊此時分散在外,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調動。公孫瓚擔憂自己會被殺,計劃逃跑。
    劉虞仁政愛民,不許士兵侵擾百姓、燒毀房屋,軍隊又不經常打仗,所以久久無法攻占薊縣。
    於是公孫瓚趁機挑選數百名驍勇善戰之人,順著風勢縱火,強攻薊縣。劉虞兵敗,退往居庸縣。
    公孫瓚乘勝追擊占領居庸縣,俘虜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此時董卓被殺,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
    公孫瓚借此機會構陷劉虞曾和袁紹、韓馥密謀,妄圖謀反稱帝,並且強迫段訓殺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劉虞死後,公孫瓚吞並整個幽州,成為了當時北方首屈一指的諸侯。
    公孫瓚界橋之戰潰敗退回至薊縣之後,袁紹派手下將領崔巨業率萬餘將士攻打公孫瓚,久攻不下,於是退兵而歸。
    公孫瓚在其撤退之時指揮三萬精兵一直追擊袁紹一眾於巨馬水,大破袁紹,擊殺袁軍七八千人。
    而後又帶兵南下,占領郡縣,命令青州刺史田揩占領齊國。袁紹聞訊後增援了數萬士兵與田楷大戰兩年之久,接著袁紹又命令其子袁譚接任青州牧一職,
    在此期間,田揩敗於其手,之後由於雙方兵糧耗盡以及在天子派遣“持節撫慰天下”的使節趙岐的勸解下休戰而告終。
    劉虞曾經的部下鮮於輔聽聞劉虞被殺之事後,聯合齊周推舉燕國的閻柔為烏桓司馬,召集鮮卑、烏桓等地兵馬,
    共領幽州大軍,帶領漢、胡萬餘人與公孫瓚的部下鄒丹在潞北交戰,並將其打敗、斬殺。
    烏桓峭王又帶領一萬來人隨鮮於輔一起與劉和軍隊、袁紹軍隊等加在一起共十萬餘人,聯合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部隊被斬兩萬餘人,在鮑丘被擊敗。
    公孫瓚退守易京,在易京修固防禦,兩軍對峙一年有餘,麹義軍隊糧絕之後,眾多士卒退走,公孫瓚趁機擊敗麹義部隊。
    同年旱災蝗災接連而至,百姓民不聊生,但公孫瓚不體恤百姓,結交商販走卒,殘害有聲望的士人,全城百姓怨聲載道。
    再加上劉備與趙雲的出走,公孫瓚終覺形勢不妙。於是在易京加強防守,城牆周圍打造鐵門,屏退身邊左右侍從。
    公孫瓚本人沉迷聲色,不理政務,身邊的親信猛將紛紛離去。但公孫瓚卻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城固糧足,可安享太平。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再次舉兵討伐公孫瓚。在戰場上,公孫瓚手下一將領被敵軍包圍,但公孫瓚不願相救,於是眾將領或跑或降。
    袁紹攻至易京城門時,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請求援助,自己則準備帶領精兵出逃。
    在長史關靖勸解下公孫瓚才放棄逃跑。但袁紹步步緊逼,公孫瓚隻能且戰且退,等待公孫續搬來救兵。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續與黑山賊寇首領張燕率兵十萬餘人,兵分三路前來支援公孫瓚。
    公孫瓚派遣秘使給兒子公孫續帶信,闡明時局和利害,並與其約定在北邊濕地以點火為號,自己會從城內殺出,與袁紹決一死戰。
    但在公孫續與張燕收信之前,袁紹就已經截獲了這封密信並在城外設下埋伏,公孫瓚與其交戰,不敵。公孫瓚大敗,退守城中。
    公孫瓚戰敗之後,回城內堅守。袁紹毀壞公孫瓚的望敵樓,帶兵挖出戰渠緊逼至易京城下。
    公孫瓚自認為難逃一死,於是把他的妻子兒女、兄弟姐妹全部勒死,之後點火自焚,死於薊州城中。
    袁紹部下將公孫瓚斬首,並將首級送至曹操所在的許都。
    公孫瓚是遼西令之人,家中世代為官,但身為庶出的官二代公孫瓚並未從家族獲得多少好處,隻能在郡中擔任一個編外小吏。
    不過,公孫瓚不僅顏值出眾,還聰慧過人,遇事穩妥,因此獲得了郡守的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了他。
    公孫瓚不僅抱得美人歸,社會地位也得以提升,從編外人員搖身一變成了軍中正式官員,還在嶽父的介紹下,在名臣盧植門下學習,履曆越發豐富。
    憑借自身的才幹與超高的武功,公孫瓚很快得以升職,成為遼東屬國的長史。遼東地處東漢邊境,經常要與少數民族交戰。
    有一次,公孫瓚帶領十幾個騎兵出塞巡視,遭遇數百鮮卑騎兵,麵對人數劣勢,絲毫不懼,
    他手持兩頭尖矛衝向鮮卑軍,殺傷鮮卑族數十人,最終得以脫身。經此一戰,鮮卑族再也不敢企圖入塞挑釁。
    公元185年,涼州叛亂,朝廷命令公孫瓚率領3000烏桓兵前去支援,半路上因糧草不足,烏桓人情緒逐漸變得不滿。
    這時,前任中山太守張純和泰山太守張舉,認為東漢氣數將盡,於是策反烏桓人一起造反,意圖攻打公孫瓚。
    消息傳至漢靈帝,漢靈帝委任漢室宗親劉虞接手幽州,劉虞就成了公孫瓚的上司。
    劉虞上任後,宣稱對參與鬧事的烏桓族既往不咎,並對張純、張舉等匪首予以懸賞通緝,兵不血刃地化解了危機。
    而此時的公孫瓚因追擊烏桓,被圍在遼西的管子城,堅持了兩百多天。
    軍糧耗盡後便以戰馬為食,戰馬吃完了,眼看難以支撐,才與部下訣別,分散突圍。
    公孫瓚回國後,才發現張純等人已被伏誅,自身的作為徒勞無功。
    劉虞主張對烏桓人施行懷柔政策,但公孫瓚每次碰到烏桓人時都怒氣衝天,讓烏桓人甚是恐懼。
    因其常騎白馬,故被稱為白馬將軍,他的精銳部隊被稱為白馬義從,烏桓人之間都奔走相告,
    遇到白馬將軍就趕緊撤離,保命要緊。這種理念上的不同,也使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
    此時,袁紹為奪冀州,讓公孫瓚幫忙攻打冀州牧韓馥,成功轉移了他的注意力。
    就在公孫瓚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前方卻傳來消息,韓馥居然讓位給了袁紹。
    這下公孫瓚的心態崩了,明明說好合夥攻打冀州,結果袁紹竟然吃了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