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科普知識(探花,探花郎)

字數:6971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緣來是您之千年續夢 !
    探花[tanhua]詞語概念:“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
    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曆久不衰。
    中文名:探花
    外文名:numberthreeinnationalcivilexaminations
    拚音:tanhua
    注音:ㄊㄢˋㄏxㄚ
    釋義: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稱謂
    最早出現時間:唐朝
    確立時間:北宋晚期
    詞語解釋:1.看花。
    唐:皮日休《春雨》詩:“野客正閑移竹遠,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陸遊《初春探花有作》詩:“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猶采花,喻尋求女子的愛情。
    明:陸采《懷香記·掾房訂約》:“前日春英到寓所來說,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會。我想潭府深沉,難展探花之手。”
    3.宋朝以後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
    本於唐朝的探花使。
    宋:吳自牧《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伺候上禦文德殿臨軒唱名,進呈三魁試卷,天顏親覩三魁,排定名姓資次……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曆史:“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隻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
    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
    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
    遍遊名園,沿途采摘鮮花。
    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
    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也記載:“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什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
    由此可見“探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
    最初是指:及第慶典活動中的兩位年輕進士。
    所以說,當時所謂“探花郎”,主要含義並不是專指第三名。
    例如:翁承讚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崔諤榜進士第四人。
    (見孫映奎《唐才子傳校注》及〔宋〕王邁《臒軒集》)仍然被選為“探花使”,沿襲著從進士中挑選年輕貌美的人為沿街探花郎的傳統。
    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詩中寫道:“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
    “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當選探花郎的喜悅。
    這個詞在五代、北宋時期出現極少,因為五代和宋朝時期的都城裏都沒有“杏園”,自然也就沒有探花郎了。
    探花什麽時候被作為進士第三名代稱的,這是個很難確切回答的問題。
    據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專指第三人:“探花”一詞的頻繁出現,為其最終成為科舉(主要是進士科)第三名的代稱奠定了基礎。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進士,並確定名次。
    開寶八年(975年),禮部試和殿試分別放榜,標誌著三級考試製度正式確立。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科舉製度,在宋朝趨於完備。
    宋朝在“探花”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江西豐城黃氏家譜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黃彥正為進士第三人。
    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榮登同榜進士。
    宋徽宗對其家人大加讚賞。
    曾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裏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隻有六年。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詞已開始專指第三人。
    指代普及全國:據宋人王明清撰《揮塵錄》載:“李昌武宗諤之子昭遘,十八歲鎖廳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歲登甲科。凡三世俱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處亦言及探花。
    又見張家駒所撰“王明清《揮塵錄》辨證標題之二,王明清事跡編年考略”載: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王明清)40歲,作《揮塵前錄》成。
    因《揮塵錄》分前錄後錄,本引文出自前錄。
    故可以肯定:最遲在王明清40歲時即乾道二年(1166年),“探花”作為進士第三人的代稱,已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應用。
    此時距黃氏家譜所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已過去45年。
    考慮到當時幅員廣闊、路途遙遠以及信息傳播工具的落後,再考慮到人們的認知差距,“探花”以這樣的速度傳播與普及應該說是很正常的。
    被認可:探花的認知速度如此之快應該得力於上層官員,甚至是皇帝的首肯。
    如果沒有中央集權的帝王的支持,沒有臣子的上行下效。
    “探花”一詞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內得到空前的普及,並迅速傳播開來。
    從這一點說,黃氏家譜的記載有可能是真實的。
    正是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與援引,促進了“探花”一詞的迅速傳播。
    在不長的時間裏得到了文人學士的普遍運用,最後得到社會公認。
    可以說,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應確立於北宋晚期。
    發展: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
    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高官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
    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朝並沒有榜眼,卻有探花郎。
    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
    原意隻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如:北宋前期宰相寇準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
    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
    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
    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三甲若幹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
    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
    殿試後,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
    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舍,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
    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
    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社會影響:“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
    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後,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稱為“三鼎甲”。
    如鼎之三足,撐起了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
    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
    “探花”同樣是天子門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難得的榮譽。
    也是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
    何況“探花”與“狀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隻是因皇帝的好惡而名序有先後。
    不能籠統認為“探花”就比“狀元”、“榜眼”低人二等。
    例如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榜探花孫曰恭,原擬其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發覺“曰恭”二字寫在一起讀“暴”,心中不悅。
    又見一人名為邢寬,便道:“孫暴不如邢寬。”
    遂定邢寬為一甲第一,孫曰恭為一甲第三。
    能說孫曰恭就不如邢寬嗎?
    又如北宋真宗鹹平六年(999年)孫暨榜探花錢易,17歲曾舉進士,三篇文章一揮而就,未過午即交卷,主考官厭惡他年輕氣盛,他因此落選。
    第二年,他又應試,在禮部試名列第二,他感覺應當第一,認為有人故意壓製,便在《馭六馬賦》中含沙射影、意在譏諷。
    宋真宗不喜歡錢易這種苛求於人的狂妄態度,又將他降為第三。
    再如宋代的秦塤,因是秦檜之孫,也被高宗從第一降為第三。
    由此可見,誰為“探花”,是由種種偶然的因素決定的。
    並非都以辭賦、策論分高下。
    時至今日,廢除科舉製度已有100多年,科舉考試早已煙消雲散。
    惟獨作為科舉終端產品的“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卻曆久而不衰。
    近些年來成了頻繁使用的詞匯,在體育、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成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稱。
    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