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古秘聞 一

字數:3273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暗星盡頭 !
    <>.ntp*{:-:-;t:;}.ntp;n;}
    前麵四樣東西,王天瞳完全沒弄明白到底是幹什麽用的,不由得感覺有些挫敗。
    他搖搖頭,拿起來最後一樣東西--那個全皮質的本子。
    說它是全皮質的本子,是因為從封麵到內頁再加上封底,完全都是用同樣的材料製成的。這種材料摸起來很柔軟,像是動物的皮,但是具體是什麽動物的皮,王天瞳則是說不出來。
    封麵和封底裏麵應該是包裹了硬一些的材料,讓整個本子看起來不至於軟塌塌的。
    整個本子呈淡棕色,比a4紙略大,不厚,隻有二三十張內頁。內頁很薄,和一張紙的厚度差不多。整個本子用透明的線裝訂而成。
    王天瞳抓著一張內頁稍稍用力扯了扯,感覺非常結實。
    簡單地看了一下,封麵和封底上沒有字跡,內頁上都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寫滿了整整十幾頁,字跡非常工整。其餘的頁麵則都是空白的。
    仔細看來,本子中的字跡顏色並不是黑色,而是墨綠色的,不像是通常用的墨汁。
    內頁上所寫的字都是繁體的,幸虧王天瞳早就看遍了港產片,繁體字對他來說沒什麽難度。
    反正眼下沒什麽事情,王天瞳便躺下仔仔細細的看起這個皮本子上的內容來。
    在筆記中,陳阿婆說了一些她自己及其家族的一些事情,還有就是一些上古年間的一些傳聞。
    陳阿婆之所以托陳標叔把這些東西轉交給王天瞳,是因為她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陳阿婆知道王天瞳有很多疑問:這些東西為什麽會留給他?這些東西是做什麽用的?前些年村子裏發生的那些詭異恐怖的事情是怎麽回事?等等等等……
    陳阿婆雖然沒有在第一頁就解釋明白,但是也告訴王天瞳不要著急,她會從頭到尾、一點點、慢慢的給王天瞳解釋清楚,至少是把她所知道的全都在這個本子裏麵寫清楚。等王天瞳全部看完這冊子裏的文字,應該就會明白一些了。
    陳阿婆本姓姒,名辰,祖籍汶山郡廣柔縣人(就是今天四川汶川北川一帶),為禹王第二百九十九代後人。
    秦朝以前,禹王後人曾經非常興旺,各個支脈曾遍布華夏,甚至到達異域蠻荒,但秦朝以後,流淌著禹王之血的人已經非常稀少,而陳阿婆這一脈,也隻剩下她一個人,阿婆一死,這一脈也就斷絕了。
    而禹王一族的衰敗,與術、與秦王嬴政都有莫大的關係。
    華夏自古就有“六藝”,分別是,禮、樂、射、禦、書、數。最後的一藝為數,本應為學術之“術”,而非數字之“數”。
    術之一道源自《河圖》,相傳禹王治水之時,曾得黃河水神河伯贈與《河圖》,禹王除依靠河圖治理水患,更從中悟出術之一道,並以此來推演未啟之事。
    自此,術始現於天下。
    禹王將術之一道傳授於族人和親隨,而後,伏羲天資聰慧異常,將所學之術中淺顯易懂的部分簡化為太極陰陽與八卦,形成《連山易》之核心,也是易經之根本,可惜連同商代的《歸葬易》淹沒與曆史長河中,目前也僅餘《周易》留存於世。
    術之道,莫測高深,行術之人喚作術士。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術之一道已廣為流傳,而根據各人對禹王所傳理解不同,又分出了若幹術之流派。
    禹王後人,憑借禹王所傳之術,在各國備受王、大夫的禮聘,族群實力也空前強大。
    而禹王一脈因為長期修習術之道,身體上也慢慢發生了某種改變,這種改變使得禹王後人更加貼合於術,研習術的時候也更加事半功倍。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非常受各國的王及學士大夫等看中,並被奉為上賓,甚至國師。故此,術士在華夏各國擁有極高的地位。術之造詣高深者,可測國之興衰、山川之易變。故此,王室對於術士,可謂既敬又懼。
    但禹王後人雖然能測得江山易變,卻沒能測出自家的興衰。
    自秦崛起,統一六國後,因始皇帝懼怕術士之能,下令焚書坑儒,欲殺盡天下術士,斬斷術之流傳。
    而被術之一道各派尊為領袖的禹王一脈,更是始皇帝嬴政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至此,記載了術的竹簡幾乎都被付之一炬,所有曾在前朝為官的術士都被斬殺坑埋。而秦王嬴政並未善罷甘休,依然派兵追殺民間擅術之人,禹王的後人更是被列為追殺的首要目標,其他術士也沒能幸免,禹王一族之人,除了在秦統一之前就早已隱居的幾個分支外,盡數被誅殺。禹王一族就此消失在了華夏的曆史長河中。
    術之一道也從此被曆史的車輪碾壓粉碎。
    經過千百年的隱姓埋名與輾轉流離,又被各代帝王招攬或殺害,現如今,在陳阿婆家族有明確記載的禹王後人如今隻餘四脈。
    其一是四川汶川北川的陳阿婆這一脈,當年“禹”得天子位後,整個家族都隨禹王遷移,唯此一脈故土難離,仍留於故地。秦代時曾改為“歐”姓,解放後又改回了祖姓“姒”,現今就隻餘陳阿婆一個人而已。
    其二為浙江紹興禹陵鄉禹陵村一脈,但經陳阿婆查證,此一脈並非禹王血脈,而是禹王部眾的後人,為守護禹王之陵而駐留於吳越之地。
    其三為東桑村“陳”家一脈。據推測,應為禹王治水之後,即留存於此。秦滅六國後焚書坑儒,此脈改姓為“陳”,代代相傳至今。“陳”家雖人丁興旺,卻並未被禹王授於術之一道,可能這也是此脈能夠繁盛的原因。
    第四脈就是王天瞳王家這一脈。王家這一脈本應為“吳”家,因是禹王之子“啟”與吳姓村女醉酒亂性所生,故隨祖母之姓為“吳”。雖無名無份,為主家所排擠而流落他鄉,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脈也是因此而保全了下來。而當年吳家祖母曾用盡各種方法說服啟傳了部分的術於王家。
    打擊盜版,支持正版,請到逐浪網閱讀最新內容。當前用戶id:,當前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