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粟 2

字數:3464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
    同樣的命運似乎很可能降臨在拉希達身上。她雙腳畸形,出生在尼日爾西部邊境靠近布基納法索的偏遠農村托羅迪。托羅迪是個由茅草屋、幾口井、一個泥造清真寺,以及一片片穀子地組成的小村落。沒幾個農民識字,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很多年來,托羅迪的內翻足孩子,沒有一個接受過醫療救助。在這個重男輕女現象尤為嚴重的國家,拉希達似乎注定隻能成為又一個不能行走、不能工作、不能上學的人。
    “我以為女兒再也不能痊愈了。”拉希達的父親亞也·阿馬對我們說。他是個農民,也賣茶葉。一開始,他接受了現實,將拉希達的情況當成命運的安排。但是,亞也隻有三個孩子,比村裏其他人的子女少得多,而活潑熱情的拉希達也越來越討人喜愛。一想到女兒可能被人嘲笑,或被迫淪為乞丐,他的心都碎了。他帶著女兒去找當地的醫生。醫生束手無策,但他告訴亞也,聽說尼亞美新開了一家外資醫院,能治內翻足。希望渺茫,但亞也決心找到這家醫院,請求他們幫助兩歲的拉希達。他向朋友們借路費,卻遭到嘲笑。
    “大夥兒對我說,這是白費錢,”亞也說,“沒人幫忙。”但是他太愛這個女兒,不能放棄。於是,他把其他兩個孩子留在村裏,由妻子照顧,自己帶著拉希達登上了開往尼亞美的巴士。亞也進了城,走了好幾裏地,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cure醫院。他走進去,一眼就看到幾十個和拉希達一樣的孩子,有些孩子基本上已經治愈了。亞也有了擁抱希望的勇氣。
    對這個家庭來說,治療所需的250美元是個難以承受的天文數字,但是肖珊娜·克萊恩的捐款負擔了全部費用。醫生把拉希達的腳裹上石膏繃帶,稍稍夾緊。隨後七周內,醫生連續使用六副石膏繃帶,然後,拉希達接受了一個簡單的肌腱切開術:局部麻醉,在跟腱上開一個口子,以便雙足進一步打開。克裏斯·卡特醫生完成了手術的主要環節,他的妻子、外科護士丹妮爾在一旁握著拉希達的手安撫她。克裏斯是來自加拿大的骨科醫師,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非洲做傳教醫生。20分鍾後,拉希達雙腳套上了最後一副石膏繃帶,幾天後就可以取下來,那時她的治療便告結束。很快,她被抱到醫院的院子裏,坐在爸爸的腿上,沐浴在落日的餘暉裏。亞也和女兒看上去都心滿意足。
    “我相信她會完全康複的,”亞也說,“我太愛這個女兒了,所以我來了。”
    這就是一位加州婦女通過250美元改變世界另一端生命的故事。回到托羅迪,拉希達很快就能正常地行走、跑步、去上學,成為當地第一個被治愈內翻足的孩子。她是一個探路者,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將跟隨她的腳步。之前注定成為乞丐的村裏人以後也能當老師,做護士,甚至成為村裏的領袖。克萊恩的捐款將在這裏激起漣漪。對我們來說,看到250美元就能實現這樣的改變令人鼓舞。這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個機會。
    並不是每筆善款都產生和肖珊娜·克萊恩的捐贈一樣的影響,我們也並不想掩蓋有效利用善款的困難。在人道主義援助領域,很多事情都出了錯。懷疑論者,比如傑出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n)和紐約大學的威廉·伊斯特利(rly)就擔心,在創造可自我持續的經濟增長方麵,援助是否有效。這種擔心是合理的。慈善“產業”有諸多缺陷,其中一點是,最慷慨的捐獻並不以最需要的人為目標。慈善捐款最大的接受者是教會,然後是大學和教育機構。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看到,印第安納大學慈善研究中心在探索宗教捐款有多少份額投入針對窮人的援助,捐給大學的獎學金有多少撥給貧困學生,卻發現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的善款還不足總捐助額的三分之一時[3],難免感到困惑不安。
    整個美國的慈善機構雇用了1300萬員工,每年收入1.5萬億美元,其中不隻有捐款,也有針對無家可歸者或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政府計劃撥款。這意味著,慈善產業占到總體經濟的10%,是國防的兩倍。規模如此龐大的產業卻缺少監督和審計,在包括教會在內的1400萬個美國慈善組織中,有些機構除了讓創立者大發橫財外,一事無成。
    我們的教訓是,簽支票的時候要小心,為慈善機構捐款,要像花大價錢買東西時一樣謹慎。假如你打算買一台大屏幕電視,大概會事前做一番研究,確保物有所值。捐款時也該這麽做。提防那些名字和著名非營利組織雷同的機構,也要留心對背景和善款用途的含糊其詞。你還可以到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網站(/)上查詢,以防遇到詐捐。後麵的章節中,我們會列出一些有關慈善捐款的具體辦法。不過,也一定要記住,雖然有詐騙風險,但是把錢捐給對的地方,就有可能創造巨大的影響。
    寫支票並不是唯一的救助方法。獻血,或花一分鍾注冊成為器官捐獻者,也是回報社會的方式。做誌願者也是重要的途徑,這尤其令人感到滿足,因為你能親眼見到因你的努力而獲益的人們。年輕人往往是因為憤世嫉俗或出於功利的動機才開始做誌願者的,比如有些高中生認為,如果他們展示出服務的熱情,進入理想大學的機會就大一些。但是,當這些來自富裕地區的孩子真的接觸到比他們不幸的人,並努力去幫助後者時,他們有時會發現,做誌願者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帶來了深深的滿足感。在美國,誌願服務一直是消除貧困和不平等的方式。在和兩個網站上,可以查詢到美國和世界各地精彩的誌願活動。
    很多誌願者每周都花幾個小時參加一個名為“公民學校”(ls)的課外活動項目,輔導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引導他們走上通往大學或職業生涯之路。年紀大的人在“經驗服務隊”尋找誌願活動的機會,年輕人則從慈善組織“做點事情”()那裏得到不少啟發。還有人去監獄教藝術,或者通過“伸出手,一起讀”報名,在候診室裏給處境危險的孩子讀書。來自低收入社區的問題孩子,身邊沒有足夠多的行為榜樣,也沒有成年人的支持,亟需管理。“大哥哥大姐姐”(er  )項目就是發揮影響的一個渠道,這種影響是金錢買不到的。有一種全新的計劃讓誌願行動更加簡便易行,這就是“在線導師”()。“在線導師”將大學畢業生和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結成輔導夥伴,使雙方的交往得以持續多年。輔導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網上交流,也可以線下見麵,或通過電子郵件通信。這個計劃的初衷是幫助高中生了解大學,熟悉申請流程。1999年以來,“在線導師”已經為超過11000名學生配備了輔導老師,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和鼓勵,這種支持和鼓勵在中產階級家庭中是隨處可見的。
    除了捐款和誌願服務,創造改變的第三種主要途徑是倡議,它和前兩種方式一樣重要。我們有無數的機會通過倡議表達對他人的支持。我們需要以大規模實證為基礎的創新項目——不論由政府還是其他組織執行——也需要用更高明的遊說來實現它們。像one這樣的倡導組織就能為你提供巧妙的指導,幫助你聯係到想找的議員,然後采取行動,創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
    我們曾問過一位全球衛生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如果他有一個基金會,會把100萬美元用在什麽地方?是促進兒童營養的微量元素補劑、疫苗,還是蚊帳?“我會用這筆錢搞一場大型公益廣告活動和一場遊說活動,籌集更多的資金,”他說,“人們不了解這些緊迫的需求,我敢肯定,我可以用100萬美元,為這個目標籌集到1億美元。”這麽說不無道理。為什麽美國每年在農業計劃上花費超過200億美元,而在教育,特別是對兩歲以內兒童至關重要的早教上,花費還不足40億美元?對美國的未來而言,玉米和大豆真的比我們的孩子還重要嗎?當然,有一種解釋是,因為農商企業的遊說來勢洶洶,為脆弱的孩子們進行的遊說望塵莫及。因此,美國不僅需要為無家可歸者遞上熱湯的誌願者,更需要通過one這樣的組織要求總統、國會議員、內閣成員、州長、立法委員和市長給予孩子更多重視的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