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第284章 父子同赴黃泉
字數:6730 加入書籤
第284章父子同赴黃泉
大唐。
貞觀眾臣看了一眼還在當木偶的皇帝,開始與皇後、太子自主討論起來。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武將權力兵權導致皇帝不放心。”
“皇帝不放心武將,朝臣就會獻策解除武將的權力。”
“到了這裏,就有了兩條路。”
房玄齡看了一眼殿內的武將。
除了混世魔王不在,就連原本纏綿病榻的秦瓊也白著一張臉來參加朝議。
看著眾武將毫無異色的表情,房玄齡繼續道:
“武將放棄兵權,皇帝依然擔心他的黨羽,武將被追究掌權時的責任,被皇帝殺死。”
“二是武將不敢放棄兵權,隨後與朝廷對抗,被剿滅。”
房玄齡舉著笏板衝上首躬身一禮。
“皇後殿下、太子殿下,到了此處事情很明了了。”
“史思明的複叛並非主臣有誤,而是武將問題已經成了死結,遲早會爆發。”
“不是以對大唐有利的方式,就是以大唐更加被動的方式。”
“肅宗與那位李光弼的做法雖然看上去卑鄙,卻是爭取上風的做法。”
“至於是否成功,則帶著很強的偶然性。”
“說到底,一是自府兵製崩壞,而玄宗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於是邊兵重、內地虛,遂成尾大不掉之勢。”
“二,則是大唐缺了一套可以使武將安心放權也不會被追責的製度。”
“而這個製度,隻有陛下可以確立。”
“以陛下天威,定萬世基調!”
大唐玄宗時期
“啪!”
李亨一個猛勁撲倒在地!
李世民收回憤怒的熊掌,叉腰怒喝道:
“你就非得這麽急!”
“人家帶著十三萬人投降,才讓你有機會結束戰爭!”
“你不想著徹底平複戰爭,反而開始謀算著殺他?”
“伱就不能等天下安定再徐徐圖之嗎!”
隨後一指旁邊幸災樂禍的李隆基怒聲道:
“你比他還要蠢!”
李隆基一懵,關我何事啊?
麵朝黃土的李亨委屈啊!
不說自己是替別人替自己替未來的自己受過。
這問題的本質也不出在我身上啊!
還不是因為
“你還笑!”
一聲怒喝!
李隆基與李亨一個姿勢趴在地上。
李二鳳雙手叉腰看著死皮賴臉趴在地上的兩人氣不打一處來!
“朕威名一世!”
“怎麽有你們這麽蠢的後代!”
“腦子!動動腦子!你們沒長腦子嗎!”
“給他許一個地盤!讓他安穩富裕的度過餘生有那麽難嗎!”
李隆基和李亨淚流滿麵。
太宗皇帝!您說的好輕鬆啊!
但朕我不是您啊!
大唐肅宗時期
李亨苦笑著。
一邊怕,一邊用。
你們當朕想這樣嗎?
太宗、高宗之時,所有的士兵都是由皇帝派遣的直轄官員指揮。
到了我老子那,北方邊境的節度使獲取了軍事指揮權、征兵權、任免權、財政權。
他們指揮的士兵誰認識皇帝是誰啊?
兜兜轉轉的,又回到兩漢那種你是我的臣子,你的臣子卻不是我的臣子的怪狀裏了!
你們讓朕怎麽辦?!
大宋。
終於看到宋,還看到解決兵權。
兄弟二人也都明白了。
趙匡胤壓抑著翹起的嘴角,雙手扶膝從台階上慢慢站起。
低頭拍了拍浮塵,強裝淡然道:
“也就是借鑒了一下前朝出現的問題。”
“算不得什麽”
一旁趙匡義目光斜挑,幽幽道:
“兄長,這裏又沒外人,想笑你就”
“哈哈哈哈哈!”
大宋真宗時期
趙恒執著玉壺看著天幕,嘴裏連連稱讚著
“自古以來,幾乎沒有一個開國皇帝不殺功臣的!”
“平穩收回軍權的,隻有我大宋太祖一人!”
大宋神宗時期
王安石看著天幕,一臉追憶之色。
“在五代十國那混亂的兩百多年中。”
“無數陰謀、背叛、殺戮和戰爭在這片土地上上演。”
“人性之惡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敢憧憬明天。”
趙頊背負雙手靜靜聽著。
“但同樣是在如此險惡的時代,太宗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
“沒有使用陰謀、沒有舉起屠刀。”
“而是開誠布公的談判,和曾經的兄弟推心置腹,達成相互諒解。”
“這是獨屬於太祖皇帝的魅力!”
“太祖皇帝給大宋留下一抹光輝,大宋的風度也由此而來!”
“但是”
王安石再次看向背對著他的皇帝。
“陛下,這股遺韻到如今已經成了大宋的跗骨之蛆!”
“不得不治了!”
趙頊麵色不動,眼神掙紮。
“王卿,一切等天幕講完,再下決議吧。”
三月,郭子儀等九節度使戰敗,以朔方軍切斷河陽橋,以保東京洛陽。
史思明兵至鄴城,殺安慶緒,留子史朝義在鄴城,自己則返回範陽。
四月,九節度使潰敗,監軍宦官魚朝恩將罪責推給郭子儀。
唐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以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
同時重賞朔方節度副使仆固懷恩,為抑退李光弼做準備。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支著腿倚著憑幾,見狀無奈道:
“這皇帝實在是反複無常!”
“疑則不用,用則不疑!”
“用人之術無外乎這八字。”
“這人沒腦子!”
一旁的衛子夫則語氣柔柔道:
“皇帝不信武將反信宦官,怕是要重返後漢覆轍啊。”
劉徹聞言煩悶的撓撓頭!
豪強!大臣!武將!宦官!
怎麽這曆朝曆代都在一個圈子裏打轉呢?!
這原因出在哪裏?
九月,史思明率大軍南下,渡河,攻取汴州。
李光弼隻好放棄洛陽,遷出洛陽百姓退守河陽。
史思明在河陽大敗於李光弼,逃回東京。
公元761年,魚朝恩、仆固懷恩慫恿唐肅宗命李光弼出兵攻打洛陽,李光弼被迫出戰,在邙山大敗,因此失去兵權。
三月,史思明乘勝進攻長安,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死。
隨即史朝義洛陽稱帝後,叛軍分裂,從此沒有力量再向唐朝發動進攻。
天幕上。
垂垂老矣的李隆基坐在龍座上,仔細觀摩著手上的香囊。
看著殿內的角角落落,過往的回憶屢屢浮現眼前。
“人間最苦傷別離,更那堪,玉魄永湮滅。”
“今宵魂在何處,冷雨裏,碎鈴聲咽。”
“點點滴滴,心似寒泉落飛雪。”
“便縱有萬裏江山,愧對荒瑩月。”
餘暉從殿外映進,照的滿殿通紅。
老者頭顱垂下,香囊自手中滑落。
公元762年四月初五,李隆基辟穀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七十八歲。
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葬於泰陵。
四月十八日,李亨“聞上皇登邏,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病重,崩逝於東內大明宮長生殿,享年五十二歲
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大臣們感念李亨在兩京淪陷之際力挽狂瀾,維持了大唐的社稷,追諡廟號為肅宗。
李亨最終沒能在自己手上完成平定叛亂的大業。
被軟禁還能熬死自己兒子,李隆基真是完美避開李家短壽基因,得到武則天的長壽基因。
真奇妙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