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字數:9198   加入書籤

A+A-




    第317章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天幕上。

    莫高窟。

    巨大而華麗的洞窟中,牆麵上畫著團花與千佛。

    高大的拱券下,左右兩壁設有佛壇。

    上麵供奉著七尊巨大的禪定佛像。

    佛像下,一名老僧結跏趺坐。

    公元843年,唐武宗會昌三年,吐蕃讚普朗達瑪後人貶稱,有極大侮辱性支持本土宗教後來稱為苯教,采取殘酷滅佛手段。

    這激起了吐蕃佛教勢力的不滿,朗達瑪被政敵暗殺,吐蕃陷入宗教戰爭。

    張義潮知曉吐蕃內亂,立刻準備起兵。

    當時吐蕃信佛,在全國各地設立釋門都教授。

    而在沙洲的都教授則是吳洪辯。

    他是沙州最有聲望的僧人,多年來佛海泛舟,潛心修煉,晨鍾暮鼓。

    三學並進,五乘俱曉,八藏貫通,為一代名僧。

    在幾乎全民信佛的沙州敦煌,吳洪辯是真正的一方法主。

    張義潮想要起兵繞不開此人。

    而張義潮之所以來找他,也是因為此人還有另一層身份。

    他是大唐上柱國吳緒芝的後人。

    天幕上。

    一位與老僧長相有幾分相似的老將軍扶刀而立。

    斑駁的盔甲上滿身白痕。

    而最顯眼的,則是在腰間懸掛的紫金魚袋。

    吳緒芝在唐朝先後任唐王府司馬、千夫長、建康軍使並授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其長期領兵戍守西陲邊土,精忠報國,戰功顯赫。

    “安史之亂”,由於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軍勤王,致使河西勢力空虛。

    吐蕃趁機劍指河西,一路勢如破竹。

    吳緒芝率部殊死抵抗,終不敵蕃兵,隻得隨主帥退守沙洲敦煌堅守孤城二十年。

    唐德宗貞元年間,河西、隴右盡數被吐蕃攻陷,困守沙州的唐軍被迫投降。

    吐蕃占領敦煌後,吳緒芝仍然一心向唐,無意仕宦,遂退隱敦煌鄉間。

    吳洪辯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同樣心向大唐,因此在暗中積蓄著力量,依靠他管理的僧團組織,建立起了足可以撼動沙州城的力量。

    這老和尚才牛逼呢,當時沙洲總人口隻有十幾萬,僧人卻有數千名。做為都教授,這些僧人和僧兵都聽他的。

    最關鍵的是,這和尚藏了一堆兵刃盔甲!

    大唐高祖時期

    從被窩裏露著一隻眼睛的李淵盯著天幕。

    一陣沉悶的聲音從其中傳出。

    “西北有孤忠”

    “李隆基這小子是真該死啊!”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席地而坐,看著天幕裏不停出現的安史之亂唉聲歎氣。

    “朕的錯。”

    “朕有罪。”

    “這些忠臣良將都是在給朕收拾爛攤子”

    “唉”

    環抱膝蓋,李隆基突然對自己的破壞力有了明確的實感。

    一場安史之亂竟禍延了近百年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天幕上。

    張義潮借著燈火擦拭著長刀。

    一遍又一遍。

    刀刃映著燭火,閃過一絲赤芒。

    兩人雖然有共同的誌向,但沙洲淪落六十多年,新一代的河西百姓已經開始逐步接受了吐蕃的文化、吐蕃的習俗,對大唐已經沒有當年那樣的眷戀之情了。

    他們需要等待時機。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開始了收複河湟的計劃,派遣劉蒙為巡邊使,在唐蕃邊境訓練士卒,修整軍械,儲備糧草錢帛,籌備收複之事。

    同時,派人潛入吐蕃後方,向河湟地區的漢人勢力尋求聯係。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十二月,尚婢婢在河西之地各地發出檄文,號召這一地區的落蕃唐人後裔揭竿而起。

    此時河西吐蕃不再是鐵板一塊,外有尚婢婢與論恐熱在吐蕃內戰。

    內有張議潮和兄弟們四處聯絡,結納漢人與回鶻部落。

    同時有吳洪辯統領沙州乃至整個河西的僧團,起義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隻待大唐天子一聲令下,王師西征收複河湟,沙州等地便可以群起響應,趕走吐蕃,迎接王師的到來。

    可是這東風一等,就等了三年。

    大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看著天幕,心中千思百轉。

    那是怎樣的一群人?

    憑著一腔熱血與一股信念,不求苟安,唯念家國。

    “大唐的天命還沒有終結。”

    大隋。

    楊堅抱著小世民,心中堅定了信念。

    這些忠臣義士以後就和你唐朝沒關係了。

    以後,他們都是我大隋的忠臣良將!

    大明永樂時期

    “西北張氏曆史悠久,源自漢代。”

    朱棣合攏雙手躺在搖椅上,幽幽道:

    “五胡亂華時期為天子代守涼州,不受胡化。”

    “即便前涼被符堅滅了,張氏依舊心向東晉。”

    “唐末又有張議潮的歸義軍收複河西舊地。”

    “隻可惜安史之亂後,沒了中原王朝的支持與影響,西北漢人作為地方上的少數人口注定被人口占多數的胡人同化。”

    麵帶惋惜之色,朱棣感慨著世事變遷。

    “歸義軍最終被回紇同化,被西夏融合。”

    “一心歸漢的祖先,無奈胡化的後人。”

    “世事無常啊。”

    沙州與大唐道路不通,隻有穿越吐蕃駐守的防區繞到河套、朔方一帶,才能與大唐取得聯係。

    張議潮接連派出使者,卻始終石沉大海。

    後來張議潮才知道,原本雄心勃勃計劃著收複河湟的唐武宗已經駕崩了。

    新即位的天子是武宗皇帝的叔叔光王,改元大中,今年不是會昌八年,而是大中二年。

    而新任天子並沒有收複河湟的意思,連武宗皇帝為籌備出征軍資而特別設立的“備邊庫”都取消了,指日可待的西征成了遙遙無期。

    這宣宗太拉了!你內政那些跟武宗對著幹也就算了!怎麽對外收複失地你也跟著對著幹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嗎。

    NND!早就想說了!這宣宗的小太宗名號啷個傳出滴?

    司馬光:嗨嗨嗨!正式在下!

    宣總這個小太宗就是吹出來的,他的施政方針就是凡是武總搞的我通通反著來,典型為了反對而反對。

    武宗滅佛,他重新耗費大量財富崇佛,武宗打擊藩鎮他重新和藩鎮妥協苟且,典型的政變上台,得國不正所以對前任各種親算,不顧國勢安危。

    他死那一年浙東起義,唐朝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唐朝實際在他手上就已經走向亡國之路了!

    這話有點偏頗了,曆史上有哪位皇帝在這種內有宦官專權,外有地方割據,邊境大患地情況下做到真真正正地力挽狂瀾了呢?

    伱有沒有想過如果他不是全麵反武宗,宦官集團為什麽要扶持他呢,他如果不是這麽做,皇帝位子坐的穩嗎?

    他已經做出了當時宦官能力大到足以立皇帝時的最佳選擇了。

    隻是簡單認為他在反武宗就把他想的太簡單了,武宗一朝打擊了宦官勢力所以武宗就吃丹藥死了,如果宣宗也打擊你覺得他能活到中風嗎?

    講道理,他那純粹自己作的,還有你們跑題了吧!

    大唐宣宗時期

    李忱雙眼微眯。

    中風?

    什麽意思?

    不管什麽意思這都不是什麽好意思。

    是不是那幫家奴下的暗手?

    爆發大規模起義?

    這又是因何?

    大宋。

    趙匡胤嗤笑一聲。

    “唐宣宗看似是在學習唐太宗,實際上徒有其表,精髓根本就沒有學到。”

    “無論能力還是氣度,亦或者是忍耐,沒一個能夠比得上唐太宗的。”

    “唐太宗在用人上可以摒棄個人喜好,這點唐宣宗就遠遠不如。”

    趙匡義看著有點化身李吹的兄長略有幾分不適。

    “法無偏頗,誌尚勤儉。惜賞慎官,好賢納諫。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啊。”

    趙匡胤看了一眼他,撇了撇嘴道:

    “不跟你拽文!”

    “繼續看天幕!”

    “這張義潮我還真不了解。”

    “希望後世大宋也能有這等忠臣吧。”

    雖然新天子對於河湟之地不在乎,但舉義之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張義潮望著東方下了決心。

    既然大唐王師不出,那他們便自己幹!

    天幕上。

    畫麵又回到最開始的沙洲城。

    繡著日月星辰的紅色旗幟迎風獵獵。

    時隔六十年,大唐的日月旗終於重新在河西上空飄揚。

    公元848年,張義潮與吳洪辯發動起義,沙洲城內的漢人紛紛響應,吐蕃守將棄城而逃,沙州就此光複。

    為了讓唐廷知曉沙州的消息,同時向唐廷爭取更多的支持,一個僧俗部眾組成的代表團在攻占沙州不久後成立了。

    由吳洪辯的弟子悟真、張議潮的心腹武將高進達等人組成聯合使團,前往大唐的國都長安投誠。

    這趟從沙州到長安的旅程,一走就走了三年。

    公元851年正月,悟真和尚終於抵達長安城。出發時他們有十隊人馬,抵達時隻剩下了七人。

    唐宣宗敕授悟真和尚在京城臨壇大德,賜下紫色僧衣。

    同時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鎮守瓜沙二州。

    天幕上。

    從玉門關到青海湖,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州盡數被張議潮收入囊中。

    除了涼州、渭州外。

    沙州通往長安的路已經被打通。

    畫麵一轉。

    麟德殿。

    李忱誌得意滿的看著眼前跪地獻圖的老人,朗聲道:

    “憲宗常有收複河、湟的心誌,隻因中原用兵,結果心願未成而崩殂。”

    “如今朕完成先人的誌願,將替順宗、憲宗二廟加諡號,以永昭豐功偉業。”

    公元851年十月,張義潮平定十州,徹底打通沙洲與大唐的聯係。

    其兄張議潭帶隊,向唐宣宗敬獻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圖籍,並代表張議潮將河西十一州歸入大唐版圖。

    天幕上。

    沙洲。

    戴著黑襆頭著圓領紅袍的張義潮神情嚴肅的雙膝跪地。

    其身前,同身穿紅色大袍的朝廷使者正在宣讀詔書。

    而無數的百姓僧侶,也同樣跟張義潮在毬場跪聽天使宣讀詔令。

    “於沙州置歸義軍。”

    “命沙洲防禦使張議潮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充歸義節度。”

    “並沙、瓜、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管內觀察使,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許於京中置邸舍”

    詔書宣讀完畢,無數人緊緊盯著那交接儀式。

    天使取開套在旌節外的袋囊,寰場鴉雀無聲。

    當看到天使親手將旌節交到張義潮手中後,隨即歡聲雷動!

    百姓們瘋了似的跳著蹦著、喊著叫著。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人打著口哨、有人相擁而泣、有人合十祈禱

    公元851年十一月,唐宣宗下令,將歸順的河西十一州設置一個新的節鎮,取名為“歸義軍”。

    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攝十一州軍政。

    封吳洪辯為河西都僧統,攝沙州法律僧政三學教主。

    時隔近百年,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再度歸入大唐。

    歸義軍的史料不多,所以沒把所有重點都放張義潮身上。

    畢竟西北有孤忠說得也不隻是張義潮一人。

    還有那些想念大唐的先輩。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