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熙寧變法開始

字數:8503   加入書籤

A+A-




    (可以養一章跟明天零點的一起)

    【公元1069年四月,宋神宗設立“製置三司條例司”,即製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

    【以“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

    【同年四月,依據製置三司條例司的建議,派遣八人分赴諸路考察農田水利和賦稅、役法情況,變法活動陸續展開。】

    【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為指導思想。】

    【這次改革是改變祖宗之法,因此被稱為“新法”。史稱“熙寧變法”】

    ……

    大秦

    三不足?說得挺好。

    但這是自致孤立無援。

    至於這條例司的職責……

    不關中書、樞密院,中書外又有一中書?

    權力給的倒是十足。

    “爾等覺得,應該先除弊還是先興利?”

    嬴政問向眼前招來的一眾官員。

    尉繚率先開口道:

    “陛下,縱觀曆史,唯商君變法有成。”

    “而商君則是除弊後,再興利。”

    “實乃弊端不除,利實難興。”

    嬴政不動聲色,又看向其他人。

    馮去疾看了看左右。

    蒙恬裝沉思,蕭何真沉思,劉邦裝沉思。

    行吧……

    “陛下,臣以為國尉所言有些可能偏頗。”

    “商君變法是先興利,然後以利誘之再圖除弊。”

    “無利,除弊難矣。”

    跳過汗都流下來的蒙恬,嬴政又看向蕭何。

    “治栗內史,你如何看。”

    蒙恬鬆口氣,蕭何精神緊繃,劉邦繼續裝沉思。

    “回陛下。”

    蕭何施了一禮,緩緩道:

    “國尉與右相皆有道理,但這道理卻唯獨忘了真正的根基。”

    正視皇帝目光,蕭何一字一句道:

    “那便是秦民。”

    “民想變,其政得以變。民不想,其政變不成。”

    “但民不知變從何來,所以要取信於民,使民得利。”

    “商君得信於百姓,以此為基,以孝公為倚,如此可以興利除弊。”

    一旁的馮去疾與尉繚看著蕭何,陷入沉思。

    蒙恬聽得心中一陣亂跳。

    其餘三人也明白了蕭何話中意思。

    商君的變法的確是取信於民了,也要民得利了。

    但就像放貸一樣,你的利我給你了,但你是不是得還啊!

    這一還,就還成了富國強兵!

    那民呢?在那提供富和強呢……

    蕭何這話裏暗戳戳的一頓民來民去,就差指著皇帝鼻子說。

    ‘你先把百姓安撫明白!讓他們信你真是要為他們好再說吧!"

    ‘還變法,變你個頭!"

    嬴政麵不改色心不跳,看向劉邦。

    “典客……你意如何。”

    劉邦雙袖一震,行了附身大禮。

    “陛下,臣認為,要想達到天下大治,一定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天下大治的局麵才能實現。”

    “若一人所做之事是他從事的根本,那麽他就能認清其中得與失的根源。”

    “與其想什麽除弊與興利的前後之說,不如把權衡天下財富的重任交給這個洞悉根本的部門。”

    “他們熟悉、了解自己的職能,得到的辦法一定是最好的,提出的建議一定是通達的。”

    “把財物聚積起來,以國家來調配,如此,百姓才能富裕起來,國家也能充足。”

    “並且……商君變法是自上而下的。”

    其餘四人暗罵一聲:泥鰍!

    嬴政瞥了一眼劉邦。

    ……

    大宋。

    “好!”

    趙匡胤鼓掌叫好。

    按照分權傳統,王安石如果擔任中書門下的宰相就不能統馭三司的財務。

    可如果讓王安石在三司任職,又不能兼任行政。

    作為變法的主持者,王安石必須得統一事權,兼管行政和財政,而這恰恰是與自己製定宋製相悖的。

    總不能讓王安石既當宰相,又當三司使吧?

    而這小子!

    他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專門為變法而設置一財政機構,讓王安石以副相身份入主條例司。”

    趙匡胤揮舞著拳頭,興奮道

    “這樣就可以做到行政與財政的統一!”

    “可以讓王安石更方便主持變法事宜!”

    “好好好!祖宗不足法!”

    “祖宗不足法!做的對!做得好!”

    “噗!”

    被揮舞的拳頭誤中臉頰,一顆牙自趙匡義嘴裏吐出。

    被打斷興奮情緒的趙匡胤瞥向捂著臉一臉哀怨的趙匡義。

    嫌棄道:

    “上柱子那蹲著去!”

    “再用臉碰我的拳頭,腦袋給伱打……”

    瞄了一眼天上,趙大舒緩了一下語氣。

    “腿給你打折!”

    ……

    【公元1069年七月十七日,王安石即以“製置三司條例司”的名義上奏,同日即“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

    【以薛向為淮南,兩浙,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六路發運使,實行均輸法。】

    【均輸法,簡單來說就是考慮當地每年應當上供的數目、京師每年的用度及庫存物資的多少之間的綜合關係。】

    【朝廷撥出五百萬貫錢和三百萬石米作為發運司周轉經費,發運使根據京師庫藏和各地物資的實際情況,按“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

    【選擇低價購買朝廷所需物資,同時將各地的多餘物資由朝廷運往各地出售,從而節省國家開支,增加朝廷收入,穩定物價,減輕百姓負擔。】

    ……

    大漢·武帝時期

    衛子夫戳了戳背身而對的劉徹屁股。

    “嘖!你幹嘛!”

    劉徹一袖子甩開衛子夫的手,扭頭氣急敗壞的看向她。

    殿裏還有人呢!碰哪呢!

    衛子夫指了指天幕。

    劉徹看了一眼,又扭頭衝牆。

    “桑弘羊比他熟!”

    “西周之時設置泉府之官,掌管貨幣流通和集市貿易,目的就是限製天下之財過度集中。”

    “以泉府調劑貧富,使天下之財得到分配。”

    “這什麽條例司就是幹這個的!”

    ……

    大漢·宣帝時期

    “你這不就是桑弘羊的那套嗎!”

    劉病已有點憋不住了。

    桑弘羊之法的確讓武帝富國強兵了!

    後果呢?代價呢?

    當初這個法的初衷之一,也是把商人把持的輕重斂散之權收歸朝廷,同樣可以減輕百姓負擔。

    但是最後這個東西成了天下國營采購和售賣壟斷之處!

    其弊病更甚於民間商人!

    百姓隻買貴的,不能買對的,且價高質次!

    要是隻有一個均輸法相似也就罷了。

    若真以桑弘羊的那種“術”來變法天下。

    劉病已想到了武帝時的戶數上漲卻人口下降的事情。

    被欺瞞上方還是你最好的道路啊。

    希望你有……

    本一臉不解之意的劉病已看著天幕的後段話,表情慢慢恢複平靜。

    “朕就知道……”

    ……

    【據史書載,均輸法實施的第二月,發運使就把大量米糧運往米貴的地方賺錢,銷售時“比市價增及一倍”,此舉不言而喻,妥妥的增加百姓負擔。】

    【隨後官方的采購價格常常扭曲,不是大大低於市場價格幾近白吃白拿,反正就是大大高於市場價格收受回扣。】

    【在均輸法實施過程中,官員大肆索取回扣,不是貴的不買,不給回扣不買,以至於撥付的周轉經費連本也很難收回。】

    【其間產生無數**行為,總之是嚴重幹擾市場正常運行。】

    【這些弊病,當時的保守派蘇軾等人就已經指出來了。】

    【均輸法實行兩年後,就無聲無息了。】

    ……

    後周·世宗時期

    郭·商人·榮,限時登場!

    “刨除結果不談。”

    “這王安石的措施表明他的確明得理天下之財之根本。”

    摟著一臉慘白的趙匡胤的肩膀。

    郭榮一臉開心的點評著。

    被人篡了皇位氣不氣?

    肯定氣啊!

    但篡位者比你還慘呢?

    那就比較痛快了。

    那篡位者的未來比你還慘,但你還沒被篡位呢?

    郭榮不懂什麽樂子人,但他懂得看樂子!

    “這其實是個好政策,因自唐末五代以來。”

    “各州、府,除了正常田賦外,還有以貢品名義征收的各種物資。”

    “什麽金、銀、綾、羅、綢、絹,直至箭幹、牛皮、紙、筆等。”

    “這些土貢由各民戶分擔。”

    郭榮想起了走南闖北的那些時日,那些時日裏,他看了太多百姓愁苦。

    “但不論當地發生了什麽情況,哪怕是年成豐歉,那些土貢都不能輕易更換或減少,都要按規定運送到京城進貢。”

    “當地年成差時隻得高價購買以上供。”

    “另一方麵,地方官也不問京城的各種物資供需情況,各倉庫的庫存情況。”

    “以致有些多餘物資隻得半價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機囤積居奇,官府和上貢的民戶都深受其害。”

    郭榮想起當年阿父看著那些庫房中堆積成山、腐爛敗壞貢品的歎氣模樣。

    “太祖斷各地上貢,也算是歪打正著的治了本……雖然不可能一直斷下去,但最起碼給出時間調整。”

    拍了拍苦瓜臉趙匡胤的肩膀。

    郭榮起身離開。

    “走你是走不了,放心,朕不殺你,你的妻兒正在來的路上。”

    “你那個二弟朕就幫你解決了。”

    “不用謝。”

    “均輸法……得翻翻書了……”

    “怎麽完善一下米?”

    趙匡胤看著逐漸離去的身影,苦瓜臉慢慢恢複如常。

    平靜的望著天幕。

    ……

    (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