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崇禎帝的疑·袁崇煥的忠

字數:7324   加入書籤

A+A-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眯了眯眼,感歎一聲:
    “這個辦法,或勝或不勝。”
    “如果得勝,皇太極就威望大震,同時給明朝致命一擊。”
    “即使不勝,也可以趁機擄掠財富。”
    小劉據看著天幕,眨了眨眼道:
    “那一旦失利,人家把後路截了,把老家給你抄了,連回都回不去。”
    劉徹笑著摸了摸他的頭。
    “首先,明軍得有那個能力。”
    “其次,他們敢圍魏救趙嗎?”
    “他們不敢,所以他們隻能是跟著人家屁股後麵跑。”
    “主動權在皇太極手裏。”
    劉徹抬頭看著天幕裏的血戰,惆悵歎聲:
    “他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險招不險,就是勝招了。”
    ……
    【十月二十六日,八旗軍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
    【後金軍沒有遇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順利突破長城,於三十日,兵臨遵化城下,距離京師三百裏】
    【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煥從寧遠前往山海關,一麵進行總體部署,一麵阻截後金軍南進。】
    【因為皇太極的軍隊突破了龍井關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東的重鎮,袁崇煥想把後金的軍隊阻截在這裏,他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四千兵馬,馳救遵化。】
    【趙率教曾經任薊鎮總兵,熟悉薊鎮情況。】
    【他率部疾馳三晝夜,行三百五十裏,到達遵化以東的三屯營】
    【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讓入城,趙率教隻好縱馬向西,馳向遵化。】
    【十一月初四日,趙率教率援軍至遵化城外,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等所部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誤入埋伏,中箭墜馬,力戰而亡,全軍覆沒。】
    ……
    大宋·真宗時期
    “人家就等你呢……”
    趙恒真是覺得奇了!
    斥候沒有?地勢還不熟嗎?
    這點人遇上金軍還不夠對麵塞牙縫的呢。
    多明顯的守株待兔啊。
    ……
    大明·永樂時期
    “砰”的一聲!
    茶水從盞中震出,灑落在案桌上。
    “該死的!”
    朱棣臉色漲紅,怒不可遏道:
    “他也配姓朱?!”
    這一幕讓他想到了宋朝那些邊將。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朱高熾歎氣道:
    “趙率教,寧錦之戰時的錦州守將。”
    “皇太極在錦州無功而返,趙率教在遵化折於金軍……”
    “世事無常啊。”
    ……
    【當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先勸降,遭到拒絕。後四麵攻城,明巡撫王元雅憑城固守,頑強抵抗。】
    【第二天,遵化“內應縱火”,遵化城陷落。】
    【巡撫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縊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殺。】
    【接著,後金軍進攻遵化東麵的三屯營,副總兵朱來同等潛逃,總兵朱國彥把逃跑將領的姓名在大街上張榜公布,然後偕妻張氏上吊自盡。】
    【初七日,後金軍破三屯營。明朝喪失了將後金軍堵在遵化的機會。】
    【遵化失陷,馳報明廷,人心動搖,朝野驚恐。時“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誌”】
    ……
    大唐。
    李世民看著兩支軍隊的行軍路線,捋須分析著。
    “背捍神京,麵拒敵眾。”
    “戰略倒是沒問題,但太死板了。”
    李承乾隻能看到袁崇煥的戰略目標是將後金擋在京師以外,並部署軍隊依托城池來防守抵禦。
    “太死板是什麽意思?”
    李世民一邊看著天幕,一邊道:
    “袁崇煥與後金征戰多年,深知後金騎兵野戰的優勢,明軍唯有依城作戰才能取勝。
    “但皇太極又何常不是如此呢?”
    “兩人知己知彼,那勝負手就在出奇上了。”
    “皇太極竟然敢繞道奇襲,那就不會跟他硬碰硬。”
    “袁崇煥此時最好的選擇是進兵
    薊州。”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裏薊州的位置。
    薊州,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
    距離北京東郊通州大約一百四十裏。
    “確實是咽喉之地。”
    李世民搖搖頭道:
    “讓他進兵這裏不是為了打皇太極,而是威懾。”
    李承乾一時腦子沒轉過來。
    李世民指著一邊的順義等地道:
    “皇太極不會在這裏跟他浪費時間,他也沒時間浪費。”
    “所以他會選擇繞過薊州。”
    “而此時袁崇煥就有了兩個選擇。”
    “一,援軍北京。”
    “二,駐守薊州。”
    “袁崇煥若在薊州守著,皇太極突過去也拿不下京師,後路又被斷了進退兩難,那就真的實現了袁圍困的戰略。”
    李承乾大約能猜到袁崇煥的選擇。
    李世民背負雙手,淡淡道:
    “但不管選哪個。”
    “袁崇煥的下場都不會好。”
    “皇太極繞關逼近京師是事實。”
    “若是私下議和一事在捅出來……”
    ……
    【皇太極命留兵八百守遵化,親統後金軍接著南下,向北京進發,逼近薊州。】
    【十一月初五日,袁崇煥親自帶領九千兵馬,督總兵祖大壽、副將何可綱等率領騎兵,親自疾馳入關,保衛北京。】
    【初十日,袁軍馳入薊州。】
    【崇禎帝諭袁崇煥調度各鎮援兵,相機進止。】
    【這時,共有四個鎮的明軍前來勤王。】
    【除袁崇煥駐薊州外,昌平總兵尤世威駐密雲,大同總兵滿桂駐順義,宣府總兵侯世祿駐三河。】
    【袁軍在薊州阻截,崇禎下令“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
    【皇太極率後金騎兵避開袁崇煥所在的薊州,接連攻破三河、香河、順義等地,於十一月十五日抵達北京東郊四十裏的通州。】
    【袁崇煥在緊急率領軍隊往通州進發,力圖把皇太極軍隊攔截在通州。】
    【十一月十七日,皇太極的大軍抵達北京城郊牧馬場。】
    【十一月十九日,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一百二十裏,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北京外城廣渠門外。】
    【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
    ……
    {又開始明朝北京保衛戰了……}
    {袁崇煥還不如不去救崇禎呢。}
    {他忠心嗎……}
    {皇太極抵達通州那天,袁崇煥就在河西務舉行軍事會議,議商進取。}
    {當時副總兵周文鬱就提出,自家鐵騎隻能趨敵,不宜入都。}
    {“敵在通州,我屯張家灣,相距十五裏,就食河西務,敵易則戰,敵堅則乘,此全策也。”}
    {這意思很明白了,未奉明旨,不宜入京!}
    {當時朝廷上下就傳說他有引導後金兵進京之嫌,故崇禎帝下令袁崇煥不得越薊州一步。}
    {而袁崇煥麵對周文鬱的勸進,說:“恐逆奴狡詐異常,又如薊州,顯持陰遁,不與我戰。倘竟逼都城,則從未遇敵之人心,一旦動搖,其關係又不忍言。”}
    {“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
    {從軍事上看,周文鬱的建議並不可取,因為後金軍隊已經到了通州,勤王軍卻在觀望,等待諭旨,無異於縱虎下山。}
    {但從政治上看,周文鬱的建議不無道理。}
    {按照明製,入京勤王必有皇帝諭旨,否則要治重罪。}
    {而這時,袁崇煥並沒有接到進京的諭旨。}
    ……
    大漢。
    劉邦簡略過了一下腦子。
    直接道:
    “這人死定了。”
    “五年平遼,私斬邊將,然後金人入關。”
    “不得越薊州一步,又擅自率部進京。”
    “若是再透露出私下議和一事……”
    劉邦沒在說下去。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放誰心裏不犯嘀咕?
    再大度的皇帝也得給他停止留守。
    而碰到小心眼的皇帝……
    你說巧不巧,明朝皇帝個個小心眼。
    ……
    【十一月二十日,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在德勝門擊退後金軍的進攻。】
    【王承胤部不戰而退,袁崇煥、祖大壽帶領關寧軍稍戰且退。】
    【京營士兵在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三位將軍的率領下正麵迎擊後金軍,一直追擊到運河,殺敵千餘,自己損失數百人。
    至此,京城保衛戰結束。】
    【二十二日,皇太極讓被俘虜的王姓太監送議和書進城給崇禎。】
    【十二月初一,見議和書了無音信,皇太極率大軍在京畿附近劫掠物資】
    【同一日,崇禎在商議軍情時,突然逮捕袁崇煥,命總兵滿桂總理關、寧兵馬,並命總兵祖大壽、黑雲龍會同馬世龍等抗敵立功。】
    【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在場見狀,驚懼不已。兩日後,祖大壽率遼東軍撤退。】
    【皇太極得知明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便親統大軍回師城西南的盧溝橋。十二月十七日發動永定門之戰。】
    【大明四位總兵中,滿桂和孫祖壽戰死,黑雲龍和麻登雲被俘。】
    【崇禎在孫承宗的建議下,讓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進行抵抗。】
    【大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1630)正月。】
    【後金軍隊分兵占領了關內四城,即永平、遵化、灤州、遷安。】
    【皇太極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陽。】
    【五月,孫承宗和祖大壽、馬世龍等,率軍隊收複四城。】
    【皇太極入關攻明京畿之戰,史稱“己巳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