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落後就要挨打

字數:10878   加入書籤

A+A-


    天幕居高臨下俯視虎門之地。
    外瀕伶仃洋,內聯獅子洋。
    長約十六公裏的一段珠江江麵以及附近兩岸的地區。
    此時英軍海軍則分為兩支分隊。
    右分隊負責攻打沙角炮台。
    左分隊負責攻打大角炮台。
    “轟隆隆!”
    而此時,在英艦火力掩護下。
    英武裝輪船拖帶小船,運送地麵部隊,分別繞到沙角、大角二山之後,配合海軍同時發動進攻。
    ……
    【虎門是廣州的門戶。若要抗拒浮海而來的侵略者,其戰略地位是不言而喻。】
    【道光十四年(1834)律勞卑來華,命英艦兩艘闖過虎門要塞,一直進抵黃埔,威逼廣州。】
    【虎門清軍曾竭盡全力對之開火,但僅斃英方兩人,傷七人,英艦也僅受到一些輕傷,但己方的損失卻相當慘重。】
    【道光聞訊大怒,罷免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調蘇淞鎮總兵關天培繼任之,命其一洗舊習。】
    ……
    天幕上的戰火逐漸淡化消失,虎門地勢圖變得清晰可見。
    位於伶仃洋的『沙角』『大角』隔洋相對。
    ……
    【關天培詳細考察虎門的地理形勢,提出了三重門戶的防禦設想。】
    【第一,沙角、大角兩炮台相距太遠,難以形成交叉火力,故改為信炮台。】
    【一旦有敵艦內駛,兩處即發信炮,通知上遊各炮台守軍準備迎敵。此即第一重門戶。】
    ……
    越過『沙角』『大角』
    是兩片橫島與兩條水道。
    ……
    【第二,上橫檔島一線地理形勢占利,為重點防禦區域。在東水道,改武山西側的南山炮台,更名為威遠炮台,安炮四十位。】
    【加固威遠炮台以北安炮四十位的鎮遠炮台,加固上橫檔島東側安炮四十位的橫檔炮台。】
    【以威遠、鎮遠、橫檔三炮台共一百二十位火炮,控禦橫檔東水道。】
    【在西水道,他新建上橫檔島西側的永安炮台,安炮四十位,新建蘆灣東側的鞏固炮台,安炮二十位。】
    【以永安、鞏固兩炮台共六十位火炮控禦橫檔西水道。此即第二重門戶。】
    ……
    越過兩片橫島與水道,入目的是一座孤島。
    ……
    【第三,加固大虎山島東南側的安炮三十二位的大虎炮台。此即第三重門戶。】
    【隨後,關天培又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的支持下,在鎮遠炮台和威遠炮台之間,新建靖遠炮台,安炮六十位。】
    【這是當時清朝疆域內構築最堅固、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在飯籮排和上橫檔島的西側,架起兩道至武山的排鏈,以遲滯敵艦的內駛速度。】
    ……
    大明·隆慶時期
    “問題很大。”
    朱載坖與張居正看向戚繼光。
    戚繼光指著鋪在三人案上的虎門地勢圖,沉聲道:
    “根據關天培的章程,敵艦闖入虎門口端時,沙角、大角守軍發現後施放信炮,通知後路。”
    他手指順著兩角的內線滑動,點著兩座橫島。
    “當敵艦駛入橫檔東水道時,以威遠、靖遠、鎮遠、橫檔四炮台轟擊之,敵艦因排鏈阻擋,必不能驀然闖過,勢得停留多時。”
    “此時正利於清軍火炮連番轟擊。”
    “這時,部署橫檔後路的清軍師船和水中作戰兵丁,亦前來配合炮台作戰。”
    “若敵艦駛入橫檔西水道,以永安、鞏固兩炮台轟擊之,而清軍師船及水中作戰兵丁亦前來配合對敵。”
    “若敵艦闖過橫檔一線防禦,繼續深入,以師船和大虎炮台拒之。”
    “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作戰方案。”
    “其實質就是層層堵截,防止敵艦闖過虎門,直逼廣州。”
    朱載坖與張居正連連點頭。
    然後皇帝問出疑惑。
    “不對啊……元敬,按你所言,這不是很好嗎?怎麽說問題很大?”
    戚繼光看著兩位很有求知欲的大佬,無奈道:
    “關天培的設想確實很好的。”
    “可是……”
    “敵艦若不是急著闖過虎門,而是直接進攻炮台,那麽三重門戶就成了三重互不相連孤立無援的據點。”
    “大包圍殲滅小包圍。”
    “這跟戚家軍的作戰理念是相同的……並且……”
    戚繼光看向天幕裏英國人的行動,歎氣道:
    “他們也是這麽做的……”
    ……
    天幕上的畫麵再次來到戰火之中。
    在轟隆作響的炮火聲中。
    英軍陸戰隊分為兩隊。
    一支從枝捺灣登岸,繞到沙角山後,架起竹梯,攀上形勢險要的沙角山頂。
    另一支從穿鼻灣登陸,這支部隊帶著推輪野戰炮,把野戰炮推到炮台東北側的山頂上。
    ……
    【關天培的三重門戶並沒有起到他所設想的作用。】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41年1月7日)上午八時。】
    【英軍集中陸軍、水兵、炮兵部隊總共一千四百多人,組成登陸隊,由陸軍少校伯拉特指揮,乘坐小船登陸進攻。】
    【英艦則分左右兩路。】
    【右路由『加略普』『海阿新』『拉恩』三艘軍艦與『皇後』『進取』『馬達加斯加』『複仇神』四艘武裝汽船組成。】
    【由荷伯特船長指揮,向沙角炮台進攻】
    【左路由『薩馬蘭』、『都魯壹』『摩底士底』三艘軍艦和『哥倫拜恩』武裝汽船組成。】
    【在斯哥德船長的指揮下,進攻大角炮台。】
    【英軍陸戰隊登岸後,繞到沙角山後,兩個小時後攀上沙角山頂,占領製高點,架起野戰炮,居高臨下,向沙角炮台發動攻擊。】
    【也許清軍認為英軍膝蓋不打彎,不會登陸。】
    【也許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炮台後路的重要性,總之,在英軍抄炮台後路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打擾。】
    【當發現英軍出現在後路山頂時,清軍這才驚慌地搖動旗幟,大聲叫喊著。但他們大部分朝向海麵的大炮並不能左右轉動。】
    【當時駐守沙角炮台的清軍僅有六百名,清軍守將陳連升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擊退英軍多次進攻。】
    【但終因武器低劣,敵眾我寡,陳連升胸部中彈,壯烈殉國。陳連升之子陳舉鵬見炮台失守,父親捐軀,率士卒奮起反擊,殺敵多人,最終也力戰犧牲。】
    ……
    大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皺著眉頭沉思道:
    “奇怪,這下橫檔島位於上橫檔島之南,從戰術原則來看,它是攻擊上橫檔島的一把鑰匙。”
    “為什麽上麵沒有炮台?”
    劉徹飲了口壓下心中邪火,沉聲道:
    “從地理形勢來看,它不如上橫檔島,可以和武山、蘆灣更緊密地聯成一氣。”
    “防守與否並不重要。”
    霍去病搖了搖頭,坦然道:
    “不對,看這些夷人的戰術是先奪製高點,形居高臨下之勢,如此火炮之威才能發揮到極致。”
    “下橫檔島很關鍵。”
    ……
    【攻打大角炮台的四艘英艦一起向大角炮台開炮,擊中炮台內火藥庫,防禦工事被摧毀。】
    【數百名英軍登岸後,從大角山的後山向前山進攻,與英艦前後夾擊炮台。】
    【守台千總黎誌安在拒敵中受傷,眼見英軍來勢凶猛,乃令將大炮推入水中,棄台突圍,大角炮台落入敵手。】
    【與此同時,英軍又派輪船『複仇神』號帶領小船數隻,襲擊了沙角與虎門之間的三門口,擊毀清軍水師戰船數隻,擄去拖船兩隻。】
    【沙角、大角一戰,兩炮台於半日之內相率失陷,清軍將士陣亡兩百九十一人,負傷四百五十六人,十人下落不明。】
    【十二月十六日(1月8日)英軍攻陷沙角、大角後的第二天,義律再次向琦善提出了占據沙角、開放口岸、不許對英軍作備戰行動的要求,否則將“打平炮台”,赴省與琦善麵商。】
    【琦善懾於英軍武力,即於十九日(11日)複照義律,表示將代為向朝廷奏懇“予給口外外洋寄居一所”,但不能給予沙角。】
    【接著,他即於二十一日(13日)上奏道光,匯報沙角、大角之戰情形,請求道光帝允準“給地寄寓”。】
    【同日,又照會義律,表示願代為向朝廷籲懇,同時要求英軍歸還定海。】
    【二十二日(14日)義律複致琦善照會,要求所給寄寓之所“讓給英國主治”,意在永久割占中國領土。】
    【同時又向琦善表示,即將定海歸還。】
    【琦善見義律同意從定海撤軍,即向義律表示,英方可在尖沙嘴和香港之間擇一處“寄寓泊船”,並應允從道光二十一年開始恢複中英貿易。】
    ……
    大清·乾隆時期
    “放肆!”
    乾隆拍案大喝一聲。
    太和殿內,群臣驚悚跪倒一片。
    是啊是啊,太放肆了!
    這琦善好大的膽子!
    竟不顧自己的身份和權限,擅自作主,照會義律,作出重大讓步。
    又是代為懇奏予外洋寄居一所,又是代奏懇恩開港恢複貿易,條件是英軍歸還舟山。
    雖然用虎門口外的不毛之地換取舟山,外加英軍從沙角、大角兩處撤退,算是有利的生意。
    但琦善的膽量還真是夠大的!
    此時,和珅氣憤道:
    “這琦善真是天下第一蠢材!”
    “如此豈不是落人口實?”
    “這些蠻夷仗著堅船利炮胡作非為,根本藐視我大清!”
    “怎會錯過這種巧取豪奪的機會!”
    “這琦善是割地求和,效宋帝之事啊。”
    群臣心裏又是一驚。
    怎麽和珅會這麽說?難道……
    他們再次偷摸看了一眼皇帝。
    自己又猜錯了?
    ……
    【然而,義律不待琦善“代為奏懇”,即於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月20日)單方麵宣布《穿鼻草約》成立。】
    【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恢複廣州貿易,英軍退出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四(1841年1月26日),英軍即強行占領香港,作為繼續侵華的重要基地。】
    ……
    {關於“割讓”香港一事,琦善一直存有誤解,而這種誤解又似肇因於義律。}
    {1840年12月29日,義律在照會中寫道:“惟有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豎旗自治,如西洋人在澳門豎旗自治無異。”}
    {“予給”一詞作何解,姑且不論,“如西洋人在澳門”一語,就不能不使琦善發生誤會。}
    {澳門是葡萄牙人向中國租借的居留地,不是葡萄牙的領土,清政府亦在此保留了許多權力。}
    {而琦善1841年1月11日複照義律時,稱:“給予口外外洋寄居一所。”}
    {“寄居”一詞的含義應當是清楚的。}
    {琦善在其奏折中,一直以澳門為例來說明香港的地位問題。}
    {因為義律就是打算生米做成熟飯。}
    {義律這種偷偷摸摸的勾當,連巴麥尊都極度不滿,並從根本上懷疑這種協定的存在。}
    {義律的想法應該是未來成為英國在中國的全權代理人,類似印度總督之類。}
    ……
    大唐。
    李世民撚著胡須不說話。
    殿內大臣也默默不語。
    此時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從亂世走到這一步的眾人哪裏還不明白,此時你怎麽想的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不管是武器還是戰術意識。
    隻從虎門一戰就能看出,完全是被碾壓。
    ……
    【正月初五(1月28日)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致函清軍將領,聲稱有“文據在案”,要求撤退香港島上清軍。】
    【雙方進行了有關條約的談判,爭執的要點是香港問題。】
    【談判陷於僵局,琦善見勢不妙,便以身體不適為由,要求會議延期舉行。】
    【正月初十(1月31日)琦善擬定了中英條約的修正案,即《酌擬章程底稿》,派人送給義律。但義律拒絕此案,堅持己見,並以戰爭相威脅。】
    【雙方照會頻頻,後根據琦善的提議,雙方定於正月二十一(2月11日)再次會談。】
    【而與廣東的情勢正好相反,正月初四(1月27日)正當琦善和義律會談於虎門蓮花山之際,北京的道光收到沙角、大角戰敗的奏報(1月8日發),即由內閣明發上諭宣布英逆罪狀,決心全力攻剿,並由軍機字寄上諭給琦善,下了一道死命令:
    現在逆形顯著,惟有痛加剿洗,以示國威,尚有何情理可喻?……著即督率將弁,奮力剿除,以圖補救。】
    【授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讚大臣,並從各地調集大軍前往廣東“剿夷”。】
    ……
    天幕上。
    鵝毛大雪席卷京城。
    銅爐內的青煙嫋嫋。
    乾清宮內跪倒一片太監宮女。
    皇帝的怒喝響徹宮殿。
    “朕君臨天下!”
    “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
    “琦善豈敢擅予香港!”
    “擬旨!將琦善革職查辦!押送京師!”
    ……
    【諭旨於正月十九(2月9日)到達廣州。】
    【但琦善依然決定和談。】
    【正月二十(2月10日)他依然按計劃離開廣州。次日與義律在虎門蛇頭灣舉行第二次會談】
    【關於此次會談,義律的報告稱,“兩人長達12小時的討論的結果,成功地擬成了全部條文”。】
    【但琦善沒有簽署這個條約,要求展期十天。】
    【而琦善對這次會談也有報告,但已經全是謊言了。】
    【他奏稱前往虎門是為了查勘該處的防務,適遇義律求見,為“緩兵之計”而與之會談。】
    【還奏稱,會談完全圍繞香港問題,批責了英方強占香港的行徑,再次聲明,隻是“寄寓一所,並非全島”。】
    【此後,琦善全靠謊言來維持日子。】
    【正月二十三(2月13日)琦善從虎門回到廣州,收到了兩份重要的文件:一是道光帝於1月30日的諭旨與奕山等人的任命。】
    【二是義律根據蛇頭灣會談擬就的條約草案《善定事宜》,並在照會中要求早日會晤,共同簽署。】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1841年2月16日)義律照會琦善,稱英軍已撤離舟山,要求於2月20日前在他的《善定事宜》上簽字,否則“仍複相戰”。】
    【琦善經受不住此等恫嚇,立即忘記了自己的保證。】
    【正月二十九(2月19日),琦善再次做出讓步,從原先的“隻許香港一隅”,擴大為“許他全島”】
    【二月六日(2月26日),廣東巡撫怡良揭發琦善私訂《穿鼻草約》,擅割香港的賣國罪行。】
    【奏報到京,道光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二月二十一(3月13日),琦善戴著鐐銬離開了廣州。】
    ……
    鴉片戰爭應該是最後一個要詳寫的大事件了。
    因為自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切問題就是那六個字。
    “落後就要挨打”
    一切的軍事戰爭與製度改革都是圍繞這六個字。
    並且也沒什麽可說的了。
    就像虎門之戰一樣。
    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什麽精神什麽義理什麽道德都是沒有必要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