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第二次鴉片戰爭

字數:12604   加入書籤

A+A-


    【僅僅是一個太平天國,就使得鹹豐心力衰竭,麵對如此眾多的反叛又該施以何策?】
    【而從鹹豐的眾多諭旨中,卻發現他心中有一條警戒線,那就是黃河。】
    【他最害怕黃河以北的動蕩,那將危及京城。至於黃河以南的造反,他又根據地理遠近分別處理。】
    【比如,撚軍就在黃河邊上,他先後命將調兵予以壓製。】
    【東南沿海的天地會,亦嚴旨各督撫全力平之。】
    【至於雲貴川地區,因為“天高皇帝遠”,鹹豐無心顧之,除在諭旨中說一些嚴厲的話外,並無實際的對策。】
    【盡管上麵提到的“造反”,每一股在平常的朝代都已是大患,朝廷都應作出極大的反應。】
    【但到了此時,鹹豐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也不想管了。】
    【隻要不打到黃河以北,他似乎已經不太在乎了。】
    【因為,大的來了!】
    ……
    大清·康熙時期
    “混賬!”
    康熙將手邊的茶盞摔在地上。
    殿內眾隨侍熟練的跪倒一片。
    “他是想偏安一隅!學南宋嗎!”
    “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
    康熙這回是真的要氣瘋了。
    鹹豐這麽一放手,責任便落在各省地方官身上。
    兵要自己調,勇要自己募,餉要自己籌,朝廷是一點兒也靠不著。
    但權利和義務從來就是對等的!
    既然皇帝不盡其義務,權利也同樣受到侵蝕。
    “皇上諭旨會被地方官擱置一旁,隨意應付!”
    康熙滿腹怒氣的來回踱步,從過往的曆史經驗中推導著必將出現的未來。
    “他們會看到皇帝是如此無能無力!”
    “他們在奏章上依舊歌頌英明,但在心底裏會對這種英明開始懷疑!”
    “他們隻是從儒家的教義出發,忠君效能,而一旦起了懷疑,心中的神壇便會開始崩塌!”
    皇帝憤怒的聲音回響在大殿內!
    “天子本應是神!”
    太監宮女們瑟瑟發抖不止。
    有些話能聽,有些話不能聽。
    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
    而不能說的話講給了不能聽的人……
    康熙似乎已經看到了後麵的場景。
    各省官員不再求助於朝廷,而是求助於鄰省。
    各地私軍四處開入,成為當地清軍的頭號主力。
    一些跨省的官僚集團會逐漸開始形成。
    最後的結果,就是群雄割據!
    胤禛輕聲念叨著:
    “他也不過二十多歲。”
    康熙頭也不回,冷聲道:
    “但他是皇帝。”
    ……
    【正當鹹豐在內戰的泥潭中苦苦掙紮、擺脫無計時,外患又來了。】
    【英法兩國發起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不得不麵臨內憂外患的局麵。】
    【戰爭發生源於英美等國對清朝的修約要求。】
    【早在鹹豐三年(1853),英國就利用最惠國待遇和中美《望廈條約》第34款有關12年後貿易及海麵各款稍可變動的規定向中方提出修約要求。】
    【同年5月,英國政府訓令駐華公使文翰提出修訂《南京條約》問題,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國應毫無保留地給英國人開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國人走遍全中國不受任何限製。】
    【文翰接到訓令時,太平軍北伐部隊已攻進天津附近,文翰感到太平軍與清朝之間誰勝誰負難料,就把訓令擱置起來。】
    【7月,美國向清朝提出幫助鎮壓太平軍,以此作為誘餌,以修約擴大在華權益。】
    【清政府懷疑美國的動機,沒有接受。】
    ……
    {這直覺還挺靈敏。}
    {英國要求修訂《南京條約》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因為《南京條約》是一項政治條約,不是商約,沒有修訂的規定,而修約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國待遇之內。}
    {英國純粹就是利用清朝當局不了解國際關係知識,加以蒙哄和欺詐,清朝隻有被牽著鼻子走了。}
    ……
    大明。
    馬皇後意有所指道:
    “還是得開眼看世界啊。”
    “還是得跟外麵多交流溝通啊。”
    “不然讓人賣了還給人數錢呢。”
    朱元璋兩眼一翻,沒好氣道:
    “咱知道了,這不是正一步步推進呢嗎!”
    “治國如烹小鮮!步子邁大了,哢!容易扯著蛋!”
    馬皇後才不慣著他,撇了撇嘴道:
    “你玩大逃殺的時候可沒見你步子邁小點。”
    朱元璋和朱標一開始愣了一下。
    隨即反應過來。
    朱標偏過頭,肩膀鬆動著。
    朱元璋直接漲紅了臉。
    “咱……咱那是為了大明!”
    馬皇後看著他那磕磕絆絆的模樣,笑著道:
    “那你可要好好重塑一下大明製度了。”
    “不然,大明還得亡。”
    ……
    【鹹豐五年(1855),美國任命傳教士伯駕為駐華公使,給伯駕的任務是要他從清朝取得公使駐京、無限製擴大貿易以及取消對個人自由的任何限製三項主要權利。】
    【伯駕知道,《望廈條約》隻規定了十二年後作細小的修改,但他認為:“為了達到各國政府的最大利益,不僅細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變更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必須采取強硬手段”。】
    【他在來華前,遍訪了倫敦和巴黎外交部,取得一致意見。】
    【鹹豐五年(1855年8月)伯駕希望北上渤海灣,逼迫清廷舉行修約談判。英國駐華公使包令說:“用孤單的行動而不伴以強大的軍事壓力,就沒有希望從中國取得任何重要的讓步。”】
    【而因為各國軍艦尚未調到遠東來,沒有軍力支持,這次北上行動未能成行。】
    【鹹豐六年(1856),中美《望廈條約》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英、法也乘機提出同樣的要求,再次遭到清政府拒絕。】
    【這樣,發動一場新的對華戰爭便提上日程。】
    ……
    大唐。
    李世民微微坐直身體,臉色凝重。
    “朕不明白。”
    關中口音帶著厚重的不解之意。
    “這麽明顯的,打算用戰爭手段達到逼迫清朝同意修約的目的。”
    “滿朝上下沒一個人看得出來嗎?”
    “戰爭已經逼近中國頭上了,清朝還渾然不覺?!”
    房玄齡等人對視一眼。
    身處迷霧之中,的確很難看出來。
    畢竟不是哪個皇帝都像您那麽能打的。
    “這地方上下就算是有明眼人,恐怕也……”
    杜如晦的未盡之意眾人聽得明白。
    就看清朝這官場上下完全是隻顧得今日歡,哪管他明日死的風格。
    再加有天朝上國的自傲……
    “這一戰若不贏……”
    就廢了。
    而清朝能贏嗎?
    眾人回憶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一係列舉動,心下有數了。
    包輸的。
    ……
    【鹹豐六年(1856年3月),克裏米亞戰爭結束,俄國戰敗。】
    【這時候,英、法、俄等國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各國軍艦都可以移師中國了。】
    【在克裏米亞戰場上廝殺的對手,在中國成為合作的夥伴。】
    【利用戰爭手段已經決定,侵略者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正在這時候,馬神甫事件發生了。盡管這是一個突發的個別事件,對於法國來說就是一個好借口,但是對於英國來說,這個借口還不太有力。不久,“亞羅”號事件也發生了。】
    【鹹豐七年(1857年2月),英國首相巴麥尊極力主張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上院一議員提出議案,譴責英國在華官員的擅用武力,結果以110∶146票被否決。】
    【而此時,下院一議員又提出了類似的議案,以263∶247票獲得通過。】
    【巴麥尊立即解散下院,重新大選,結果巴麥尊一派在大選中獲勝。】
    【鹹豐七年二月二十五(1857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派額爾金伯爵為高級專使,準備對華正式用兵。並與法國、美國頻頻聯絡,籌劃聯合行動。】
    ……
    {你牛,一刀切,解決有問題的人,問題便不複存在。現在有多少還是這麽辦事。}
    {英國下議院,當時還是有有識之士的,不過下議院通過對首相的不信任案卻反被首相解散,可見民主在資本利益麵前不堪一擊,西式民主的虛偽和荒唐早已有之。}
    {此外,所謂下院代表庶民,原為誤解,而現今不列顛議院之中真正代表庶民利益且有良知的議員恐怕更是難尋。}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發生,就是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滿足。}
    {《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雖然從中國取得許多特權,但還想要獲取更多的特權。}
    {英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是要強迫清政府把鴉片貿易合法化,以保障當時英國在華最大的經濟利益——鴉片貿易。}
    {謀求在華的全麵經濟與政治利益,這是它們的根本利益所在。}
    {所以說,這個根本利益拿不到手,新的一場侵略戰爭遲早是要爆發的。}
    ……
    大清·雍正時期
    “這關是不能鎖了。”
    雍正抿了口茶,看著對麵趴在榻上的弘曆,輕聲道:
    “這完全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弘曆則有些臉色發暗,低聲道:
    “但漢人實多……”
    茶盞與木桌磕碰出當啷一聲。
    雍正看著他,怒聲道:
    “朕不知嗎?!”
    “那然後呢?!學六國事秦嗎!”
    “你信不信!”
    雍正指著天幕,語氣中既忿恨又悲戚。
    “船艦一至!什麽條件鹹豐都俱會同意的!”
    “為什麽?”
    “因為打不過!”
    “這就是事實!”
    雍正紅著眼睛,咬牙道:
    “滿人就算回了山海關,那也隻是技不如人!”
    “但祖宗基業賣到外夷手裏你我有何臉麵去見列祖列宗!”
    弘曆低下頭,輕聲道:
    “阿瑪想如何做?”
    雍正慢慢平複著怒氣,冷聲道:
    “知己知彼。”
    “趁著天朝威嚴未失,先騙他們一波。”
    “那些什麽工業什麽的,能騙多少騙多少。”
    “搜尋前明工匠後代,讓他們參詳複刻。”
    “我大清,人多。”
    ……
    【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俄國公使普提雅廷分別趕到香港。】
    【英法聯軍也大體齊結:英軍有戰艦四十三艘、海陸軍兵力約一萬人,法軍亦有軍艦十艘,他們在珠江口集結。】
    【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12月12日)】
    【英、法向葉名琛投遞照會,要求一、準許進入廣州城,二、賠償“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一切損失,三、清朝派“平儀大臣”與英、法進行修約談判。】
    【該照會限葉名琛十天內允諾前兩項,否則將進攻廣州。】
    【葉名琛不予理睬,但又不作戰守準備。】
    ……
    {他要幹啥?他想幹什麽嗎?}
    {從史料記載來看,他在香港等處派有大量探子,收集情報。}
    {情報數量非常之多,可是他不會用國際戰略的眼光去分析,仍用陳腐的觀念去判斷。}
    {他最信的情報有四:一是英國女王的“國書”已經送到香港,令“中國事宜務使好釋前嫌”,“毋得任仗威力,恃強行事”。}
    {二是英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被打得大敗,賠俄國軍費七千八百餘萬兩,因而要求入城,每日在城內、城外各收地租一萬兩,另每日收貨稅一萬兩,合計每月收銀九十萬兩。}
    {英國又因鎮壓印度土著士兵起義,財用耗盡,軍餉都發不出來了。}
    {三是額爾金在鎮壓士兵起義之中被打得大敗,陸路奔逃,被士兵追擊到海邊,適遇法國軍艦經過,連開數炮,嚇退追兵,額爾金幸免於難。}
    {四、法國國王在葛羅臨行時指示,中英交戰,法國“隻在守約通和,不準助勢附敵”。}
    {所有這些,都是子虛烏有之事。}
    {憑借著這些情報,葉名琛氣壯如牛,認為額爾金的最後通牒是英方尋求改約不成後的“求和”行動!其目的是想訛一些銀子。}
    {真不知葉名琛是從哪裏弄來這些情報的,或許他的探子都是送假情報的雙重間諜?}
    {以及推人,站在大清角度:強藩和前朝皇帝聯手作亂,就好比那南明朝廷聯合三藩,這可比長毛厲害多啦。他英夷不得脫好幾層皮。}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覺得大清上下全是“人才”
    “諸卿,誰能予朕解惑?”
    “對方不遠千裏,行軍艦與港口。”
    “他是怎麽認為對方隻是過來要錢的?”
    眾人也麵麵相覷。
    “可能……是把西夷當成匈奴處了吧?”
    眾人細想一下……
    還真莫名符合幾分情理啊!
    劉宏不理解,但大受震撼!
    “都打成那副鳥樣了?”
    “犢褲都輸沒了?”
    “還對標匈奴呢?”
    “朕想著他們也沒長城浮於海上啊?”
    眾人也不知怎麽接這話。
    大清……挺神奇的不是嗎。
    ……
    【十天的期限過去了,英、法並未進攻。】
    【十一月初九(12月24日),中方收到英、法的照會,聲稱已將事務移交給軍方。】
    【同日,英法海陸軍總司令亦發出照會,限兩天內廣州清軍退出九十裏之外,葉名琛仍複照拒絕。】
    【兩天的期限又過去了,英、法仍未攻城。】
    【葉名深以為英、法不過是虛辭恫嚇而已,更兼他好扶乩,這兩天的讖語無不大吉大利。】
    【天意實況都在告訴他,最難過的一段日子就要過去了。】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現在恨得咬牙切齒。
    胤禛默默低下頭。
    “以後誰在敢言讖緯之事,朕砍了他腦袋!”
    ……
    大清·雍正時期
    弘曆偷偷用餘光瞟著。
    雍正臉色發黑。
    “確實誤人……”
    ……
    【鹹豐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857年12月27日)在收到額爾金最後通牒的第十五天,葉名琛興致勃勃地給鹹豐上了一道長達七千餘字的奏折,聲稱“英夷現已求和,計日準可通商”】
    【表示要“乘此罪惡盈貫之際,適遇計窮力竭之餘”,將英方的曆次要求“一律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舉”】
    【這一份奏折整整在路上走了二十一天。】
    【鹹豐七年十二月初三(1858年1月17日)鹹豐收到此折,心中懸慮甚久的中英爭端,竟能得到如此圓滿的結局,心中大喜。】
    【當日發出的諭旨道:
    “葉名琛既窺破底蘊,該夷伎倆已窮,俟續有照會,大局即可粗定。務將進城、賠貨及更換條約各節,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舉。”】
    ……
    大宋·真宗時期
    “欺上瞞下不奇怪。”
    趙恒奇異的看著天幕。
    “但集權如此還被騙的這麽慘……真是匪夷所思。”
    劉娥一手托著腮,一手手指劃著酒杯杯口,慵懶道:
    “局勢那麽壞,若不行欺瞞延宕之術,哪一位官員都不可能混下去。”
    “越是集權的厲害,越要騙的厲害。”
    “反正隻要結果是好的不就行了?”
    “可惜啊,一顆活心用錯了地方。”
    ……
    【鹹豐七年十一月十三(1857年12月28日)即葉名琛上奏英方技窮的第二天,英法聯軍以戰艦二十艘、地麵部隊五千七百餘人進攻廣州。】
    【葉名琛依舊鎮靜地在署內尋檢文件,並聲稱:“隻此一陣子,過去便無事。”】
    【十四日(29日)英法聯軍攻入城內,廣州城陷。】
    【逃難的市民擠滿了街道,葉名琛仍居住在城中,並不避逃。】
    【對於部屬各種議和的要求,他仍堅持不許英人入城之定見,隻同意給一些銀子。】
    【鹹豐七年十一月二十一(1858年1月5日)英法聯軍搜尋廣州各衙門。】
    【葉名深住在左副都統署之第五院,敵軍第一次來搜,未至第五院,家丁勸其趕緊離開,他仍不肯。】
    【不久敵軍複至,將其捕去,送上英艦。】
    【直至此時,他仍保持欽差大臣的威儀,準備與英、法專使進行麵對麵的談判!】
    【此後,他被送往印度,仍以“海上蘇武”自居,三個月後客死於加爾各答威廉炮台。】
    【鹹豐七年十一月二十三(1858年1月7日)以廣州將軍穆克德訥為首的廣東全體高級官員聯銜上奏,報告廣州城失陷的消息。】
    【十二月十三(1月27日)這份奏折送到了禦前。】
    【十天前剛剛看過葉名琛大報平安的鹹豐,聞廣州又來奏折,以為有了上好消息,哪知竟會出此等事情,頭腦一下子轉不過彎子,用朱筆在該折尾寫了幾個大字。】
    【覽奏實深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