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才匯聚一

字數:6202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漢末之我來了 !
    崇政殿。
    朝會開始,一番論政過後,到辰末,近吉時,宜行嘉禮。
    竇太後突然宣布,請在堂的眾位朝臣做嘉賓,移步宗廟,見證並慶賀她於此日吉時為皇帝陛下加元服,舉行加元服禮。
    加元服禮,即是冠禮。
    這代表太後認為皇帝陛下長大成年,足可擔當國之大事,她將還政於皇帝,不再垂簾聽政。
    《禮記》有雲:“冠者禮之始也。”
    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是禮儀的起點。
    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舉行冠禮表示男子成年,是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的起始。
    一般家族,男子行冠禮後便可以成婚,可以參與家族的各項事務活動。
    按照周禮,男子二十歲方行冠禮,不過,這隻是一般而言。
    若是遇到特殊情況,譬如失父的男子,譬如身為天子諸候為早日執掌國政,便提早行冠禮。
    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周成王十五歲而冠。
    所以,竇太後要提早與皇帝加冠行冠禮,眾朝臣不便反對,也不會反對。
    十日前,竇太後已吩咐太常擇了吉日,宗正、太史等禮官做好了舉行嘉禮的準備。
    因為皇帝早已經戴了天子冠,所以在太常的主持下,眾嘉賓就眼見一件以明黃為主色的薄絹九龍袍服被太後為陛下穿在了身上。
    竇太後(華昭)並為此唱了一段祝詞,始加元服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薄紗似的衣服一上身,華耀感覺暑氣盡褪。
    淺淺行禮以謝太後,嘉賓。
    竇太後跟著又進行二加,又披一件以大紅為主色的九龍袍服在皇帝身上。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受萬年,永受胡福。”
    再又行三加,最後一件以明黃為主色,九龍似騰飛在天流光溢彩的禮服披在了皇帝身上。
    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威加爾服。姐妹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竇太後(華昭)端詳著越加俊美的弟弟,欣慰一笑。
    “茲爾加服以畢,朕為爾取一美字,華耀也!”
    華昭聲音清越,略加神威而宣言以祝:“爾名為宏,宏有偉大深遠之意,華有物華之美,人華之麗,耀乃光耀。
    望爾如名字,偉大光正,望爾治理下的大漢,我華夏,可以光耀萬世。”
    “謝母後(長姐)!”華耀深深跪下,大禮參拜!
    眾嘉賓隻覺太後的這道清越的祝願如洪鍾大呂般震醒精神,莫不敬服。
    隨著太常的一聲“禮成”,這次嘉禮結束。
    皇帝、太後領著眾嘉賓回北宮飲宴。
    ~~~
    “子美,洛陽城不愧是京都,竟如此威嚴肅穆,如此祥和安寧。汝看,百姓們臉上的笑容…”
    “是啊,文優兄!”
    雨後的黃昏時分,馬騰、賈詡、李儀、李儒等,一行人站在城陽城外四下遠望。
    看到田間地頭的百姓幾乎人人皆麵帶微笑,從容勞作談話。
    司農官吏們則穿梭其中,高聲指導如何打堆、埋秧、澆水。
    李傕從沒見過農民們手裏的藤秧,不由好奇問馬騰:“壽成兄,你看,他們種的甚矣?”
    “吾亦不識!”馬騰打量了幾眼,搖頭道。
    他觀察著官吏和百姓的互動,驚訝於他們相互之間的和諧融洽。
    這樣的場景,他從沒見過。
    “老伯,汝等種的甚啊?”李傕大膽走過去問一位老農。
    老農見他仿似豪強家出來玩耍的郎君,開始有些驚怕,隨即想到了這些日子以來司隸衙門的行動,遂膽氣壯了壯,回道:“紅薯。”
    “紅薯?”沒聽說過!
    “這是由河間,陛下的潛邸送過來的種子,聞說畝產可到十石哩。咱們種了將再不怕餓肚子。”
    “是麽?”李傕詫異。
    “那西涼那邊有運過去這紅薯種子麽?”
    司農官吏聞言解答:“西涼有另一種適合那裏土質的種子,叫土豆,聞說畝產與紅薯相差無幾。”
    李傕聞言點頭,心說,“那就行!”
    李儀在土埂上揚聲喊:“稚然,快上來,額們要進城哩!”
    一眾羽林郎見他們如此一副沒見過世麵的情狀,皆在心裏好笑。
    韓遂拉拉賈詡的衣袖,“文和,如此安寧美好的場景,對於咱們西涼人來言,仿如幻境,吾不知是否此為一場夢遊乎?”
    “哈哈哈…”李儒聞言,又見得韓文約夢幻的表情,不由得趣而暢懷大笑,哪有一絲往日的陰鬱。
    “嗬嗬~”賈詡也不禁失笑,隨即安撫道:“文約兄,詡與兄往前可從未曾謀麵,兄夢遊莫非猶能拉上詡之袖衣?”
    “哈哈哈…”韓遂也失笑!
    馬騰道:“西涼乃邊塞,又為漢胡雜居之地,曆年有羌人作亂,難免狼煙時起,人少地荒。”
    “嗯。如今天子英明,愛護百姓,又尋得良種。相信百姓的日子將越過越興旺。”
    賈詡遠望田園和天邊的雲彩,眼內盛光,拱手對眾而言:“爾與吾等,可謂是文武之才齊聚。
    咱文武合力效忠天子,壯我大漢,可期待有朝一日揮軍北上,驅逐胡虜,安我鄉民,豈不快哉?”
    “善!”幾人同聲喝彩。
    這隊人馬身後不遠處,又迤邐而來一隊人馬。
    羽林隊長催促道:“咱們快進城,免去排長隊末尾。”
    ~~~
    洛陽城驛館,這幾日裏人頭湧湧,言語喧囂。
    前天已到達洛陽的鍾繇、陳群等人也在其內。
    陳群有些不解的看著自己的好友:“這裏如此嘈雜,元常,爾乃鍾氏旁枝,何不去尋主枝族人,反而住此驛館?”
    郭盛也在一邊幫著勸言:“是啊,元常兄,此番考核,良才何其多矣,始終名額有限,咱們有族人在朝扶助,通過方有機會也!”
    汝不去拜會主枝,有的是人去拜會,錯過時機,怕是後悔亦遲!
    鍾繇哈哈坦蕩一笑,搖頭道:“不了。吾若因朝上有人而走那捷徑,不僅會為天下士子所輕,更會汙了鍾氏家風清名。
    再者,吾自信才多卓識,不去清清白白考一場,豈不負了十幾載之清苦研讀。”
    “嘁~,罷罷罷,爾清高,吾等乃虛偽君子!”郭盛不屑嘲諷一聲,未等陳群言語,便拉著他走出驛館房間。
    陳群被拉著走,猶回望一眼房內的鍾繇,暗歎,“罷了,平日裏觀其也不是清高之士,不曾想關鍵時節卻反而較真起來。”
    想到鍾繇乃是言出必行之人,陳群無奈,隻能向禦史中丞陳球府上走去。
    崇政殿,皇帝華耀已經換下了長姐準備的禮服,著一件他曾經的宗門便服坐在書案前托腮沉思。
    想著,反正這幾件便服上麵的符文圖標這裏的人也不認識。
    而且,主要是這衣服不起眼,穿上身也是又涼爽又耐髒,比那紮眼的明黃龍袍低調。
    昨日,他剛在宦官麵前說過不會錦衣玉食,今兒,長姐便給他披上華麗無比的三套禮服。
    真是……
    其實張讓、眾朝臣等人根本沒有懷疑皇帝言而無信,反倒認為是太後先斬後奏。
    他們都見到了陛下看見華服時的錯愕眼神。
    太後或許出於善意為陛下置辦華衣舉行元服禮,或許,也可能出於歹意而置陛下失信於朝臣萬民。
    夏收一事完成,貪官汙吏也抓捕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藏緊了尾巴爪牙,陽球到此向皇帝複命。
    華耀見陽球到來,知有要事,揮手示意,張讓、左豐就被打發到殿外值守,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陛下,這些乃司隸衙門於麥收時期抓捕審叛的要犯名單,裏麵有查抄出來的財產明細,請陛下過目且聖裁。”
    華耀點頭,接過一摞紙張,溫言道:“也好!陽卿辛苦!”
    一目數行的看完,華耀的神色尚算平靜,畢竟早已有了心理準備的不是。
    況且,長姐去巡查漕河兩岸的豪強大戶莊子,取回來的財物、糧食更多幾倍。
    那還是她手下留情,隻取了各戶總數的六成而已。
    再看,此次夏收,洛陽周圍被司隸衙門抓捕了三百六十七人,斬首一百九十九人,抄沒的錢八十億多三千九百萬,土地有一百五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七畝。
    “不錯不錯,憑這個賬單明細,既可以緩解國庫壓力,又可以緩解階級矛盾。”
    華耀暗鬆一口氣,心說,“加上長姐取回來的那眾多財物,賬薄把柄,就算長姐離開了,我也不會手忙腳亂了。咱就跟世家豪強們慢慢玩吧。時間長的很呢!”
    看完,思畢,華耀猛拍書案而起,冷聲道:“真是一群國之蛀蟲,庫之碩鼠。”
    “不嚴辦不足以正國法。陽卿此次辦的好。朕為爾記一功。”
    陽球聽了心裏歡喜,誰幹了活也希望上級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回稟陛下,這上麵的不過是其中萬一矣,尚有許多見機隱藏收買了把柄、罪證,暫時逃過了此次追查。”
    “臣也遵陛下之命,為了不影響夏收而抓大放下了。但請陛下寬心,咱們來日方長,臣定會將貪官汙吏、不法之徒繩之以法。以此維護律法之尊嚴!”
    “陽卿言之有理。奈何人性本惡,貪婪過盛,若殺戮過重,又隻怕有損卿身後之名。”
    “再說,貪官之中亦不乏真才實學之士。而今大漢千瘡百孔,國家財政困難,培養人才不易,未有無辜人命在身的,還是以教育、抄家罰款為主吧!”
    華耀很清楚,自古以來,無官不貪,不過是貪大貪小,貪名貪利的問題。隻要能壓製下去,讓平民百姓日子過得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