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任重道遠
字數:7012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漢末之我來了 !
秦墨投效一事,除王越、陽球和戲平等幾個少數人知道以外,華耀並沒有告訴其他人。
他已經慢慢學會了做事情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許多事情可以做,不宜說。
因為墨家出來做事,自己一旦大張旗鼓地說,勢必挑動儒士敏感的神經。
靜悄悄地讓他們做事,讓大家見習慣了,接受了,再慢慢說。
若是被自己一早抬出來,那麽其他學說殘留也會紛紛冒頭爭。
那樣一來勢必會對現在的政治格局,上下安穩產生巨大的衝擊。
在古代,學術之爭其破壞力絲毫不亞於結黨營私。
百家爭鳴是好事,可以讓這些學說在競爭和對抗中獲得進步,並促進國家的發展。
對於春秋和戰國時期來說,非常適合,可是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就不在那麽實用了。
而華耀想要的,是吸納百家學說的精華,用以促進大漢文化和生產力的提高,至於主流思想,還是決定以儒家為主。
畢竟此時的儒學並未經過閹割刪改,儒門學子也不是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迂腐儒子。
此時的學子對於儒學以外的技術和知識並不排斥。
從士子習君子六藝,文武並舉之上可以看出。
而且,最近陸續太醫者進入洛陽以後,還有不少對醫學感興趣的太學生和學子也上門拜訪和了解。
所以,華耀才會吸納墨家。
他看重的是他們的機關器械研造一道,還有一大幫技術工人。
墨家在幹實事上很不錯,相當於後世的物理工科學生。
德陽殿,負責少府溝通工作的畢嵐,正向天子匯報關於安置了墨殤等人的事情。
“陛下,他們一共有七十八位人員,已經按照陛下的吩咐,安置到了北邙山下皇莊。”
“隻是不知陛下準備將他們掛名進哪個府衙呢?”
“嗯?”華耀冷眼看過去:“不該你管的事情你莫過問。”
畢嵐見天子眼神,便知道自己越矩了。
忙躬身請罪:“奴婢知錯!請陛下原諒!”
“下不為例!”
“謝陛下!”
“嗯~”
華耀對墨家已經有了安排,吩咐道:“等一下去請曹少府來。”
七十八個墨家子弟都是精通研究機關器械之人,那就新成立一個“研造司”由少府統轄。
緊接著,華耀又鄭重吩咐道:“哦,還有!給予他們尊重,吃穿用度合理,個人行動也莫限製。
隻要他們不跑出大漢,他們愛去哪就去哪!”
“諾!”
畢嵐也明白了天子對那群人的看重,之後單獨派了自己的一名手下親信去那裏負責一應事務。
少府,相當於皇室的內務府,無論是新增還是裁撤都由天子自己說了算。
而且,這些人要是真能研究發明出什麽好東西,對於天子個人名聲和威望還是有很大的助益,所以當然要抓在自己手裏。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具的改進,墨家既然精通器械一道,製造農具的手段定然強過一般得工匠。
而且,自己也可以趁機吸納墨家學說,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主要的還是為了保護他們,讓他們安心幹事!
曹嵩來德陽殿以後,華耀與他商議了一下,成立研造司的細節,還有應該給怎樣的年俸薪資。
最後定下,領頭人的薪資暫定為六百石,從人為四百石。
若是以後有了成就、貢獻,再一級級增長年俸,給以賞賜。
隨後,華耀又召見了一些來考醫師證的醫者,以劉合為首的一些精通農事的官員來到了德陽殿。
待到眾人見禮之後,他拿出了楊彪曾經的一份文章誇道:“文先這文章作的好啊!
國欲富,必先富其民,可是該如何富民呢?
不知諸位有何見解?”
劉合站起身來說:“自然是糧食增產,家有結餘,節儉度日,如此積累方可!”
“那該如何增加糧食產量?”華耀再次拋出一個問題。
“朕登基後第一次上朝那日,已經提過幾項農業技術,不知道是否有農事官員執行下去?”
“這…”
一眾農事官員也各自不禁想起了陛下的言論,精耕細作,種植交叉作物,開發荒地,漚肥等等。
他們紛紛重複了一遍,表示認同的。
張伯祖看了眾官員一眼,也不禁起身道:“百姓身體強健才會有更多精力去耕耘土地。”
“身體是做事情根本,的確很重要。”華耀點點頭。
這個良醫的意見也很好。
但是,農事官員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單畝的產量。
他通過係統買的良種不多,現在隻在皇莊和河間郡試種,怕是需要十來年才能普及大漢。
而且,尋找本地優質種子很重要,再試驗雜交。
“張讓,把東西拿上來。”
聽到吩咐,張讓趕忙從一旁取出一袋準備好的稻米,交給天子。
“諸位先看看這些東西!”
天子將稻米交給了劉合。
“這是稻米!”
劉合接過袋子打開來看,稻米他還是認識的。
隻是這袋內的稻米卻是顆顆飽滿,個頭也比他見過的大上許多,與以往的似乎有些不一樣。
“不錯,是趙忠從江東帶回來的,口感還不錯,不知大司農覺得可否作為百姓主食食用?”
劉合微微搖了搖頭,“此物隻適合種植於南方水田當中,再加上南方人口稀少,而且產量不高,大規模種植,頗有難度!”
此時的大漢,人口主要還是分布集中於中原地區,至於南方那也隻是後來大運河的開通,才逐漸的開發出來。
眼下想要將南方開發成大漢的糧倉,顯然有些不太現實,至於開鑿大運河?
華耀搖了搖頭,暫時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能根據需要,開通一二段水利渠道就不錯了。
南方可以慢慢來,有些事總是要做的。
他撚出幾粒稻米,看向劉合,“大司農可知這稻米產量?”
“以大畝來算,應該是每畝不足兩石,比之北方浮麥產量略低。”
“那能否增加每畝的產量呢?
以大漢目前的耕地數量,若每畝能增產哪怕是半石,也足以讓整體國力獲得極大的提升吧?”
天子的話讓眾人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自農業開始發展至今,經過無數代先民的經驗累積…
每畝的產量似乎已經達到了頂峰,沒人能覺得產量還能增加。
“這很難,誰不想增產呢?可除非是神農在世。”劉合歎氣。
“大司農此話言重了!
隻要農事官員有心就行。
天下無難事,隻要有心人。
神農也是人,他的出現是因為人們需要耕種。
而眼下人們需要糧食增產…
朕覺得未必不會再出現一個神農應世,不是嗎?”
“呃~這…”天子的話讓眾人不知如何反駁。
想想,他也是言之有理!
單畝增產一事,華耀自決定來大漢就想過,登基之後更是常常在想。
但是他畢竟不是專業的,又年少,僅憑他自己的那些想法,居然沒人信沒人去實踐。
若是光靠解瀆亭那些沒有什麽知識的百姓,迎接他們的也隻能是失敗。
大半年下來,如今自己這個皇帝說話才管用了,且手下也不缺一些專業性的人才…
這個提出多久擱置了多久的想法,再一次被他鄭重提了出來。
“臣愚鈍,還請陛下明示!”
陛下初登基之時,劉合還沒入仕,而原大司農未把華耀說的增產一事放在心上。
那時朝堂上的官員都以為他是少年人,異想天開的熱血而已。
所以,華耀很快知道了,哪怕是皇帝,朝堂上沒有自己人,也是寸步難行,大事難成。
一天天下來,華耀也才明白了曆史上的皇帝為什麽要培植親信。
此時,就劉合這個作為天子一手提拔的親信看來,既然天子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他的想法。
自己等人身為臣子,就算有了方法,那也得天子提出來,他們再去做才行。
他的心裏,首先對於天子的想法是抱著信任,並打算去執行的。
不像前麵的老頭,隻當天子提出想法是在唱兒歌,他聽過就算。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血脈和家族出身上的問題。
這個道理,朕以為同樣可以適用於糧食作物!
其實粗俗點講,就是種子和環境的問題。”
“人可以通過學習和培養來壯大己身,植物同樣可以,諸卿不妨從這一點入手!”
所有人不由得點了點頭,培育良種,增加產量,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看到眾人若有所悟,華耀繼續說道:“眼下正在秋收,諸卿不妨到田地裏去轉一轉,看一看。
選擇其中長得強壯,密集者,研究其原因然後進行針對培養,就如朕改革的北軍各營一樣。”
劉合眼前一亮,語氣真誠道:“陛下真乃天人,臣年長陛下一半多,卻不及陛下事理通透。”
天子身後的張讓和趙忠不由得對視一眼,心領神會,咱倆以後都跟人學著些。
這個劉司農,說話藝術已經超過曹嵩那個胖老頭了。
他這拍龍屁的功夫居然如此爐火純青!
天子笑著擺擺手:“隻說漂亮話誇朕沒用,還得做出成績,朕才會高興。”
隨後,華耀看著他們激勵道:“不管你們中的誰,隻要能夠做出成績,或者推薦了做出成績的人,朕不僅會賜爵封官升官…
還可以為其樹碑立傳,甚至是為他建廟立祠,流芳百世以供後世人瞻仰供奉。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你們不僅可以自己努力,還可以去發現和培養農業人才。”
“噝~”天子這話,出口就是聖旨了,不禁讓在場的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又暗暗心喜雀躍。
樹碑立傳,建廟立祠,這種事情,古之少有,那都是聖人才會享有的東西。
“臣等定會殫精竭慮,不負陛下期望。”
以劉合為首的官員們紛紛跪倒在地,神情激動,臉色漲紅,與以上那些相比,此刻的高官厚祿在他們眼裏就不算什麽了。
華耀滿意一笑,雖然這件事情任重道遠,但他相信,隻要能夠堅持走下去,總有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