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華村初成

字數:5171   加入書籤

A+A-


    回到石器時代!
    四月十六的時候,石路決定讓全族人先停下來,準備集中狩獵和捕魚幾天,然後建房。食物儲備已經用盡,急需補充。
    隨著幾場小雨過後,整個華穀已經鬱鬱蔥蔥,小麥和黃豆的長勢十分好,旁邊的雜草也被孩子們拔光了。
    天氣已經逐漸有些熱,在馬場上幹活的男人們都光著膀子,女人們在桑和葉的要求下穿著薄薄的兔皮做的胸圍。族裏的男人蠢蠢欲動,不過在新的規矩約束下,沒有出事。
    石路倒是沒有啥感覺,大部分的女人對他的吸引力不大,而且他有了桑和葉。
    魚還是每天早晨捕一次作為早飯,本來石路打算弄個魚塘但是沒有時間。
    狩獵隊集中的在河邊和神馬穀附近獵獲了幾頭野豬、十多隻來尋找鹽的山羊以及一隻鹿,族裏就有了幾天的食物儲備。
    石路決定繼續建房。把除了繼續燒製石灰的薛以及采集野菜的部分人以外的人叫回,按照一定的分工把他們都集中起來。
    建房的第一步是把石頭放進挖好的地基的溝裏,然後用石灰粘合在一起。這期間石路得一直跟著,不然好多人都弄得歪歪斜斜,或者縫隙太大。
    幾個長老拿著竹竿做的尺子來回的檢查是否合格,他們用這種工具一點也不熟練,石路都有些擔心等牆建好了是歪的。
    地基建好了以後,他指揮著族人把柱子豎起來,邊上暫時用撐杆撐著。柱子是用之前砍到的粗大的留著叉的木頭做的,整個就是一個粗大的叉子。
    為了方便,石路總共做了兩種長度的叉子柱四米五長的較粗的中柱,和四米長的邊柱。根部用火燒了一下然後磨平了,直接放在地基的內側石頭上。
    加工柱子時石路一直盯著,不允許尺寸有差錯,不然就鬧大發了。
    柱子都被立起來了以後,就開始砌牆,一組人用石刀削掉泥磚上不平整的地方,另一組則在石路的指揮下砌磚,石灰同樣作為粘合劑,填充在泥磚之間。
    按照石路的設計,牆要有三米五的高度。在和柱子連接的地方,把泥磚削凹一些讓柱子鑲嵌在裏麵。預留窗戶的地方則用了些短的木頭隔開。
    為此石路特地用竹子做了梯子,梯子很簡單,在竹子上用燒紅的石頭燙了洞,橫木卡在裏麵用獸筋綁緊就行。
    石路做了幾個用草繩拴石頭的墜子讓長老們用,到處檢查垂直與否,但是由於都是第一次幹這活兒,好多時候都是拆了從新來。
    就這樣整整幹了半個月到五月初才把牆弄好,期間還遇上一次大雨,好在有著草的覆蓋泥磚基本沒有壞。
    弄好了牆以後,順著梯子把橫梁運上去,每兩根中柱之間放上一根找到的粗大而長的橫梁,橫梁的接頭就在柱子的杈上,用嫩竹做的粗繩子綁緊。那些比中柱橫梁細一些的邊梁則放在相連的邊柱上,同樣固定住。
    所有的橫梁和邊梁都保持平行,這是一個難處理的活兒。為了達到合格的標準,石路親自爬上爬下的修正。
    中橫梁和邊橫梁之間,捆綁上和橫梁垂直的粗大的竹子作為椽子,椽子之間又用劈成兩半的長竹片連起來,這些竹片和橫梁保持平行。由於沒有鑿子等工具,沒法在木頭上鑿出眼兒固定,隻能大量的用些嫩竹繩子,不用獸筋的原因是怕被水碰到而軟掉。
    這一切完成後,簡單的土房子的樣子就成了。之所以選擇這類型,首先是石路懂的主要是這種簡易的方法,其次這地方雨水不少,尖頂的草屋最合適。
    整整用了半個月,到了五月初,整個架子才算搭好。石路都累的不行了。中間出錯的太多,有幾次橫梁不夠結實斷了,還得重新選擇材料。
    確定已經結實了以後,他指揮著建設者開始把準備的竹葉捆鋪在上麵。那些枝條的根部在上,葉尖兒朝下,順著椽子往下鋪好,並用繩子綁在椽子上。
    中柱上的橫梁就是屋頂的正中,為了防止被雨水侵蝕,特地順著梁加多一層草。邊梁比牆頭高一些,就在邊梁上接多一層草。雨水順著草流下去,保護了牆,同時草比牆頭高那麽一些,有利於空氣流通和屋內生火時煙霧的排出。
    窗戶則是用竹條豎插著,而門也是用竹子紮成的。
    就這樣,三十多間房在五月中旬的時候建成了。所有的屋子的屋頂都高五米多,牆高兩三米,看起來挺矮的,不過在這個生產力水平下,算是不錯了。
    最大的是中間的大屋子,南北走向,分成三個房間。房間之間都是用泥磚砌成的牆,有門聯通著,每個房間也就六十平米左右。中間作為議事大廳。
    議事大廳裏存放一些祭祀用的物品以及族內的象征物刻著梅花的馬皮,骨矛,度量標準的秤杆等等,南側儲存食物,北側的房間則是儲存工具。
    其他的屋子都是緊挨著的,而且都是東西走向,窗戶開在南北。每棟房子分為兩間,每間三十平米左右。
    在南側緊挨著大廳的是巫的,他帶著自己的伴侶一個矮矮的瘦瘦的女人和兩個徒弟住在那,背後還有個門和石洞相連。
    大廳北的那棟房子是石路和兩女的住處,也是獨占了一整棟屋子。石洞口也被搭上架子蓋上草,邊上和房屋連接的地方也用牆擋起來,隻有從大廳或巫那裏才能進去。
    巫打算在裏麵製藥以及加工一下石壁,做一些壁畫記錄部落的事跡。
    緊挨著巫的那一棟屋子則作為廚房,裏麵已經架起灶台放好器具。從山後用竹管引來的水直接通到裏麵。
    廚房剛剛完工後後勤就在那做飯了。為了方便族人,今後將統一的在那裏吃飯。
    這屋子的正對麵,緊挨著石路的屋子的那一棟就是製作各種工具的地方,石路倒是不怕吵,畢竟大家忙活時他不可能在睡覺。
    其他的屋子除了給老人小孩分配了兩棟以外都是別的氏族成員的住房,暫時有點兒特權的也就巫和石路了。
    那些已經確定了伴侶關係的,會被分到一個房間。石路擔心房間不夠,就把三十平米的房間分成兩兩個隔間,中間用竹籬笆敷上粘土阻隔。雖然都會聽到幹事兒的聲音,不過現在聽床比起過去就看著沒有遮攔強多了!
    還有一間是給孕婦專門準備的,生產就會被安排進去統一照顧。沒有伴侶的則男女分開,每十個人一間,一棟這樣的矮房子就住了二十個人,至少避免了亂搞了。
    廁所則統一安排在南側盡頭的溪水邊,底部用了好多石頭,還可以引入水衝掉,條件有限所以暫時石路還不考慮基肥的問題,隻有飲水係統完成後才能重新安排。
    這次方便的地方男女分開,不再是混合在一塊。巫擔心夜裏可能會有人就近解決,畢竟習慣了。
    分配後,還有三棟房子剩餘,暫時就先用來堆放雜物。
    在馬場上也用剩餘的材料蓋了幾個草棚用來堆放柴禾。采石場附近,也蓋起了幾個簡單的草棚,未來陶器就打算用窯了,就在石灰窯邊上湊合著弄一個。
    石路一看石灰還有些剩餘,就把所有房屋的內壁外壁統統塗成白色,還在大廳中間的屋子上讓巫畫上梅花以及那個龍頭的玩意兒。接著每棟屋子都準備了火塘慢慢的烤幹。
    族長石在自己的房子裏不燒木柴,而是自個燒製些木炭。
    等入住完畢以後,連續的下了七天的雨,雨季正式來了。石路擔心小麥的生長,按正常說來這個季節,種植這類作物不大適合,但是也就先湊合著試試看。
    不過一切都好,小麥長的不錯,黃豆也更好,土地肥沃,暫時也不用施肥。
    這時候石路開始設計自己的房子了,首先是在臥室用剩餘的土磚建了一個炕,煙囪在牆壁以外,用石頭隔開,防止點燃屋頂。
    炕上鋪上了層幹草,然後是獸皮,還在獸皮裏放了不少幹草竹葉弄了個枕頭。被子是沒有的,也就是一張較大的獸皮,三個人湊合過而已。
    接著是找來些粗的竹子,用做梯子時的方法打了些眼兒,竹篾現在他也能用石刀和嫩竹做了。這些東西湊合起來組合了椅子和桌子。
    另一間則作為書房,其實就是亂七八糟的獸皮,以及現在開始用的竹片兒。所有的資料都由兩個女人幫他整理好。別的也沒有什麽太多的東西。
    等完成自己的屋子以後,他讓長老們帶著族人製作更多的凳子,桌子,以及布置他們的屋子。
    泥磚不夠,所以除了石路自己,巫,產房以外暫時都沒有炕,暫時隻能先用竹床。不過現在並不冷,以後來得及給他們弄好。
    比較麻煩的是在椅子和桌子上,沒有木板,竹子做起來很費勁。經過努力,長老們還是做到了每個屋子一張桌子。廚房兼食堂裏則是湊成了幾張長桌子。大廳裏擺放一些架子用來放置物品,開會的地方也準備了高竹椅和桌子。
    完成室內的安排以後,雨停了。巫又一次提出來祭祀一下,畢竟建造比帳篷更好的居住場所是前所未有的。石路同意巫這麽做,並且給出些建議,讓他辦的隆重一些。
    祭祀之前,石路召開一次長老會議,吩咐一些事項,並且決定在祭祀時把這裏正式改為華村。
    族人們從洞裏把東西搬出來之後,石路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祝和祭祀活動,還給族人半天去安排自己的房子。
    搬入新家以後,整個華族又回到原來的生活中,打獵,采集,製作修理工具,整理四周。整個建房的過程中,工具消耗了三分之二,大部分沒法再使用了。
    在忙著修理工具的同時,石路帶著人把兩排房屋中間的長的場地徹底填平,暫時是泥土地,又在房屋四周挖掘了排水通道。整個五月,在雨水中,馬場周圍防禦的柵欄也被修了一遍。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