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運輸擴充

字數:4761   加入書籤

A+A-


    回到石器時代!
    華部落的擴張,實際上是快速的。短短五年,就由一個不足百人的小氏族,發展成為超過萬人的大部落。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活動區域相對擴大,並且在一定距離內來往比較頻繁。
    運輸的方式和人員也不斷的擴充,到華氏四年的年底,部落已經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運輸隊。當繁忙時,臨時運輸隊曾有五百多人。
    “在梅河,船和竹排順水時每天能走七十裏,逆水時能走六十裏。”葉匯報道,物資分配調運由她負責,“路修好之後,運輸隊在南梅河路上,到達錫村步行要三天,馬車牛車兩天。”
    “老虎灣到百裏村之間還應該有個據點,運輸隊很難保持最快速度,中途需要過夜一晚上。”她接著補充道。
    錫村通往華村是目前最主要的運輸通道,主要是錫礦的運輸。沿途又有百裏村的木材、煤村的煤和神馬穀的兩種重要物資銅和鹽。
    梅河能夠通航的季節還方便些,冬天就困難了許多,時間也需要更多。畢竟正式的運輸已經不能像開始探險的時候那樣,為了趕時間就晝夜趕路,也不必像查看熊山那樣用二十天。
    明年開始,通往華穀外的運輸也要繁忙起來。不論是送物品到蓮部落還是到大荒原,都將比過去頻繁許多。
    要順利的完成這些任務,運輸隊麵臨的難題就必須得到解決。今年運量不足的問題就比較突出,特別是一旦需要大量的調運時,就會耽誤日常的事兒。
    修路的時候,幾千人的運送就集中了部落裏所有的竹排和船。這還不夠,葉緊急的製作了些新竹排才勉強完成任務。
    當人送過去之後,他們所需的工具、糧食等補給成為了運輸隊的主要運送任務。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竹排從華村出發。
    在修建百裏村和後來修煤村的時候,那邊就差點斷糧。幸虧南梅村和錫村都有收獲,不然築路隊可能就挨餓了。隻不過由於石磨沒有運到,他們吃了兩天的水煮麥粒。
    “現在水路和陸路都是由兩個運輸隊分別負責,我在村裏分配任務。”葉說,“由於據點不近,百裏村常常出現船到了,車隊沒來的情況。”
    “把兩個運輸隊合並吧,選出一個得力的隊長管這事情。”石路決定道,“華穀以外的運輸,也包括進來,不再由軍隊來承擔。和隻需要負責沿途安全就行。”
    除了合並之外,石路還決定擴大運輸隊,正式定名為運輸組。人數擴充到三百人,船也要增加一些,同時運輸組裏也要分成幾個隊。
    陸地上,分為兩個小隊,輪流的在南梅河路和華村勞作。其中在華村的小隊要負責把煤炭運送到老虎灣和神馬穀,運回華村的由船負責。畢竟運煤的任務不是每天都有,他們也來得及。
    水運的部分,成立船隊負責。船隊分為三個隊。平日三個隊就在百裏村到華穀外的雲夢澤範圍內執行任務。有了外出運送交換物品時,抽調一個隊執行。
    來往調度的方式就用過去在羚羊穀打獵時的方法,幾個隊來回的接力。這樣就能夠防止葉所說的銜接不上的問題,提高效率。
    冬天的時候,運輸組的所有人都將放棄車和船,采用雪橇的方式來回奔波。等葉計算出需要多少雪橇之後,就由木匠作坊去完成。
    馬車也需要改進。一開始的時候由於道路的限製,石路選擇的是兩輪的馬車。如今主要的通道都修過一次,四輪馬車可以使用了。
    銅的大量使用,馬車也能進一步的改進,有些木板輪可以淘汰掉。當使用了大量的四輪馬車或者牛車的時候,牲畜就不必承重,可以拉動更多的貨物。
    獨輪車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運輸工具。部落裏每一個組都在大量的使用這種方便的工具,運輸組也不例外。陸果提出,由於運輸組用的需要走更多的路,希望石路批準在這些車上使用骨膠,石路同意了。
    船和竹排是一個大問題。現在並不是造不出來,隻是長期泡在水裏,容易壞。竹排還好說,製作很簡單。船就難辦了,時間一長,底部經常出現木材腐爛的現象,有時候還嚴重漏水。
    石路一開始就知道這是因為缺少防水的材料造成的,這時空他沒地兒去找桐油和油漆。之前用的動物油脂不大管用,相反這東西吸引了一些河裏的不知名蟲子來啃食。
    “羽部落那種奇怪的藤條的漿,是不是能用來塗在船上呢?”陸蔥聽到這個難題時突然說。
    “對啊!既然能粘合羽毛,木板應該不成問題。”石路說道。
    “可是族長啊,你忘記了嗎?做羽衣時,紅鳥是脫光了然後塗上那汁液才能粘牢羽毛的。造船時怎麽辦?”夢提醒道。
    “先把那東西弄來,研究下再說吧!”石路一時都忘了這事兒,至今也想不通為何非得塗在身上不可。
    由於運輸組裏要使用大量的牲畜,包括馬、牛和鹿,因此沿途的各個村裏,陸果還要安排好這些動物的圈舍和飼料。
    梅河盆地明年就將逐步的開發,因此石路決定在離著神馬穀四十裏的地方新建一個村子,作為開發的據點和運輸的中轉站。今後來往於百裏村和華村的人就可以在那裏休息,同時也得到必要的補給。
    葉在運輸組的問題上提出了最後一個難題,那就是會操作竹排和駕船的人,不太多。這也是每次運輸特別累人的原因。
    和手下的那些士兵,倒是基本都會操縱竹排和船帆,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他們幾乎天天都練,這是石路定下的要求。
    現在運輸隊的人員,大部分都是後來加入的族人。不管是來自大荒原,還是南方,會遊泳的不少,駕船的就沒有。
    “水鹿,培訓水手的事就由教育組負責,你需要的人員和船隻,找陸果以及和要。”石路囑咐道。
    雖然水鹿不會駕船,不過石路希望把所有培訓教育的事情就讓教育組管理,這次也算是打下基礎。
    安排好運輸隊伍的事情之後,桑也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各村的常駐的人的問題“為何不在那些村裏建個人住房,然後就讓部分家庭長居在那裏呢?”
    之前石路沒有這麽安排,是因為華村相對較好,族人都希望住在這裏。那些據點的人通常都是輪流派駐的,這樣也有利於管理。
    不過隨著人口的增加,未來華村肯定住不下太多人。新建的村除了華村所需的物資之外,也得起到分散人口的作用。在石路心目中,未來還要建新城呢,遲早會有部分族人要遷居。
    一旦遷居的話,那裏的管理人員就不大適合采用指派的方式了,最好是通過推舉。這樣既能保持傳統,讓族人放心的生活,也能減輕華村的負擔。
    “這是遲早的事情,不過暫時還不行。新的據點開發的還不夠,族人願意在那常住的不多。”石路說。
    目前華部落依然是原始的公有製狀態,如果現在就把那裏變成他心目中的村的樣子,會帶來許多不便。
    分配就是一個難題。部落裏的活,大部分都集中在華村周圍,族人到了那裏定居之後,顯然不適合再參加華村的分配。他們隻能按照所在的村的收獲來分,到時候就沒有人願意去別的地方居住。
    隻有等到私有製進一步的發展,部落內部的交易也正式建立起來之後,不論居住在哪兒,族人都能憑借自己的收獲換取所需的東西。那個時候,定居就相對容易。
    現在部落裏的人還都習慣依賴於分配製度,輪流的派駐出去,大家都相對公平。各個據點所需的物資也能夠由部落調配,這也算是原始的計劃經濟。
    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時候,石路願意通過漸進的方式改變,而不想用強製的手法管理族人。原始的傳統中,除非是族人都同意,否則族長是不能強迫自己的族人的。
    這裏的認知基礎還停留在遊獵時代,族長的無限權力並不包括對付自己的族人。隻有對外和生產時,族長才有不受幹涉的指揮權。
    經過幾天不停的討論,石路基本上把所要了解都搞清楚了。剩下的事兒雖然重要,但已經不必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於是他結束了會議。
    結束之後,巫又舉行了祭祀,並且按照石路的要求,把一些製度和法律都向神靈和祖先祭告一次,各組長也都在神廟裏向圖騰和長老們宣誓。
    石路自己看了覺著有些怪異,不過隻要能夠讓族人認可,他也認了。宣誓完畢後,石路又把代表權力的長矛和銅板發給所有的人。
    發給長老和組長隊長的信物,都是石路提前準備好的。在做好之後,一直就放在神廟裏,經過祭祀之後,才正式的啟用。
    這樣就解決了一開始長老們擔心的問題,以後隻要見到信物,族人就得聽從指揮。他也不擔心遺失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信物上都會刻上組長的名字,就算是換了人,也隻是在其名字下刻上新的人名。
    這樣,今後隻要一看長矛和銅板,就知道誰曾經負責過什麽事情。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桑那裏的人事資料。這年頭寫字太難,會的人依然不多。所以,一些傳統的信物依然需要使用。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