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礦產開發

字數:4888   加入書籤

A+A-


    回到石器時代!
    祭祀完畢後,石路讓各據點的負責人返回,他接著去查看了陶器和銅的生產情況。
    進入作坊裏,族人正在忙碌。如今礦石供應穩定,神馬穀那邊每天能出產五十斤的粗銅。錫村每五天能夠運礦石回來一次,加上煤炭如今也在生產。所以薛就不用為別的瑣事分心,能一直專注於華村裏。
    冬天的寒冷更有利於冶煉的進行,幹起活兒來比其他季節舒服許多。薛打算多做一些銅器,為來年做準備。
    實際上目前的產量並不算多,加上技術條件的限製,銅還不能廣泛使用。目前,部落裏也就是軍隊的武器由石器變為銅、個別小組有銅製作的工具以外,其他小組依然使用大量的石器。
    木工擁有足夠的鋸子和刀斧等,因此他們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滿足族裏的需求。
    桃那裏,依然缺少工具。除了有幾把伐木用的斧頭和鋸之外,整理枝葉都隻能用石刀。采石使用的部分,銅工具的消耗很大,每天都有工具需要回爐。
    公共食堂裏有銅鍋和部分銅菜刀,普通族人家裏還隻能用陶器。為了讓長老們方便,石路特地讓薛給長老們一家送兩個鍋,算是特殊待遇。
    “現在做出來的銅器容易損壞,繁忙的時候修理都跟不上。”薛說,“除了銅鍋和武器,幾乎每隔幾天就得修理一次。”
    “你做幾個大錘。”說著石路在地上畫出了形狀。薛趕緊安排人去製作模具,按照石路所說,做了些錘子和敲打用的台子。
    過去薛隻依靠鑄造的方法,加工各種工具,做好之後在石頭上打磨。現在就試著結合鍛造的手段。
    石路一開始也沒有太大的信心,他對金屬的了解也不是太多。不過當薛做出來更硬的銅鑽子後,他的擔心就沒了。
    最大的收獲,莫過於薛能敲打出很薄的銅皮。根據不同的厚度,銅皮就有各種用途。首先能夠在木犁上覆蓋上銅,敲打過後就是犁頭,非常節省資源。
    除了犁頭,弓上也能用上,讓弓箭的韌性更好,增強了射程。其他的用途如車輪、船上等都用得上。
    磚瓦的製作,是最成熟的技術。這些年由於建築的需要,幾乎天天都在準備這些材料。
    “現在熟練的人多嗎?”石路問。
    “很多了,有十幾個人,能夠獨立完成,不用我再看著。”薛答道。
    “分開幾組,到各個村都建些磚瓦窯,不能什麽都集中在華村。”石路吩咐道。
    這是石路一直想做的事情。畢竟從華村運出去,是一件費力的事兒,不是萬不得已,就不必如此耗費周章。
    同時,由於華村附近能夠利用的土,已經不多。畢竟要得到好的材料,總不能隨便的選土。隨著建設的進一步展開,說不定還得從外麵調集磚瓦回來。提前做好安排,未來就減少些繁瑣的事情。
    城牆所需的磚頭倒是已經積累了不少,隻需要等石頭地基完成,就可以隨時開始往上建設。那時候,進度就能加快不少。
    陶器如今也形成了一定的製作規模,部落裏早就夠用了。不過隨著交換的擴大,還需要囤積更多的成品。這可是目前華部落的優勢,石路希望通過陶和鹽,控製接觸到的區域的交換。
    目前,薛製作的陶器種類還不多,主要是陶盆和陶罐。石路讓他多做些陶碗和陶壺,並且給他畫了圖樣。
    這對於如今的薛已經不是難題,他能夠做出更多樣式的物品。陶土的加工,他已經有一套別樣的工藝。
    現在薛的製陶作坊很大,也不像一開始那樣簡陋。陶土挖出來後,就會經過幾個池子,在裏麵衝洗,沉澱。最終才形成能用的泥。
    這樣精細的工藝,製作出來的陶不像一開始石路搗鼓的土鍋那樣容易漏水,可塑性也增強了許多。
    為了增強防水性能以及外觀的華美,薛還在陶胚外麵塗上一層塗料,這是用一些植物和有顏色的石頭搗鼓成的。燒製以後,陶器就變成暗紅色的,還有些光澤。
    這過程中石路並沒有指導他,不過做出來的效果卻非常棒。在眾多族人中,薛算是一個能鑽研的人了,石路為此很高興。隻要多出這樣的幾個人,凡事就不必他親力親為了。
    雖然這裏並沒有太好的土質,瓷器似乎很遙遠。不過石路也不在乎,能有的用就行。至於進一步的美學之類,還不在他考慮的範圍,隻能順其自然。
    “族長,能燒石灰的石頭,華村已經不多,我們也不能挖華洞。”薛在石路看石灰窯的時候說。
    “別的地方有沒有發現合適的?”
    “煤村東邊的桃花林,那裏的斷崖多的是。”薛回答。
    “開春就去建窯,剛好那裏不用擔心燃料。”石路決定道。
    薛聽完後,就帶著眾人去忙活了。石路坐上雪橇,趁著這幾天風雪很少,去神馬穀看了看。
    如今煮鹽的地方已經形成一個大的作坊,那個充當倉庫的山洞隨時堆滿了煮好的鹽。為了節省燃料,在天氣好的時候也能曬鹽,陸果還在東邊開辟了一塊廣場,作為鹽田。
    煮鹽的工具由陶盆換成了七八個大銅鍋,鹽井也被擴大了。這裏每天能夠煮出將近一百斤的鹽,春秋兩季陽光好,還能增加不少產量。這麽多的鹽,已經足夠族人日常所需以及交換的需要。
    現在整個製鹽的工序也改善了很多。年初的時候,石路特地讓薛和陸果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了過去簡單的方法。
    煮鹽的時候,先是汲出鹵水,然後曬成粗鹽。粗鹽再放進銅鍋裏慢慢的熬,並且用麻布做成的紗網過濾。這樣得到的就不是又苦又澀,還帶有腥味的鹽塊了。
    為了運輸方便,過濾完畢的鹽水,會被放進銅鍋裏繼續熬。這時用的銅鍋,應該是一個銅鼎的樣子,長方形的。
    當水分煮幹之後,鹽就凝結成一塊,端出鍋翻過來輕輕的敲打,一整塊長形的鹽就倒了出來。這樣做出來的鹽塊很堅硬,拿到炭火邊烘烤過後,敲碎下來都很費勁。
    每塊鹽磚的重量,在二十斤左右,這是為了同外族方便的交換。交易的時候,就不必每次都過秤,至於族內所需的就沒有那麽多講究了,鹽粒和小塊的鹽磚都行。
    石路之所以采取這個方法,是因為目前用麻袋或者陶罐裝,成本不合算。至於獸皮袋,同樣不合適,潮濕的時候,整的鹽有怪味。
    換給大荒原和南方的部族後,他們怎麽敲碎使用,石路也就管不著了。這鹽塊總比過去用獸皮袋裝的粗鹽好很多,南方的部族都把這叫做雪鹽。
    石路統計了一下,今年被換出去的鹽已經夠多了。其中南方去了兩千斤,北方去了三千斤。這幾乎把前幾年囤積的都掏空了,要不是今年增產,可能都不夠。
    不算不知道,原來這裏的鹽礦也不算小。換出去那麽多,怪不得造成南北兩邊的原始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就華部落的需求來看,每人一年需要三斤鹽左右。至於其他部族,遠遠達不到這標準。過去的羚族就沒法天天都吃到鹽,一年裏換來個幾十斤是常有的事情。
    “還是要擴充人手,保證每年有足夠的鹽能換出去。”石路說道。
    他決定添加幾個鍋,把長期保持不變的煮鹽人數擴充為四十個。至於鹽井他不再擔心,現在有了銅,能夠鑽出更深的的礦。
    銅礦一直都在忙碌著,別的地方需要人手時,陸果也不會從這裏抽調。銅已經去跟著牛箭忙活了,如今就由警衛隊管著一幫俘虜在挖礦。
    現在的礦基本上還是在地表,俘虜們每天都拿著石錘敲敲打打,效率不是很高。不過一天能保證四五十斤的粗銅產量,已經不錯了。
    這個礦的儲藏量有多少還是未知,石路也不知如何估算,反正先讓他們開采著,等挖完再說。礦井的建設還不著急,畢竟那樣子比露天開礦危險許多。
    要不是當初這裏出現過滑坡,挖礦就沒這麽簡單了。也許要發現銅礦都得很久以後,因為石路也不懂怎麽探測地下有什麽東西。
    他那可憐的地質知識加上任何工具都沒,主動去找的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到。
    叫過一起來看的陸果,石路吩咐道“在神馬穀裏多建一些房子,今後逐步的安排人來常住。”
    這裏是華部落的命脈,石路必須開發並且防衛好這裏。不過這裏的優勢很明顯,東西兩邊都不用擔心,唯一有可能的就是來自神馬山西南的入侵。
    他決定明年沿著神馬山,爬上南華山脈看一看,如果有合適的開發據點,就建一個。這麽一來,華穀簡直就成烏龜殼了。
    神馬山未來的規劃是作為竹材和木材的供應地,桃已經按照要求在建設。華穀中大部分的竹林都會被開墾,到時候必須保證竹子的供應,目前部落根本無法缺少這種簡便的材料。
    當初長老們也提出在山上修路,被石路否決了。目前銅礦的鹽作坊通往河邊碼頭的路已經夠用,除非是山上發現別的資源,暫時就不用費那個力氣。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