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中醫首先要姓“中”(下)
字數:3584 加入書籤
患者的舌象已經被拍照放在了大屏幕上。
趙海林和孫明德再次仔細看向患者的舌象照片,那青紫怒張的舌下絡脈確實觸目驚心!
他們剛才過於關注“膽石症”這個西醫病名和“脅痛”這個主症,習慣性地套用了“濕熱”的常見病機,卻忽略了更細致的體征!
這也是現在很多中醫醫生的通病了,習慣成自然,下意識的忽視中醫辯證,直接套入西醫病症,先入為主。
陳陽繼續分析:“《臨證指南醫案》有雲:‘初病在氣,久病入絡’,‘痛久入絡’。”
“王先生病史已三年有餘,疼痛反複發作,纏綿不愈,此乃久病之象。氣機長期鬱滯,必然導致血行不暢,瘀血內生,阻塞膽絡。膽腑以通降為順,瘀血阻絡,膽道不通,不僅結石難以排出,更是引發劇痛的根本原因!其口苦、便幹,是氣鬱化熱、腑氣不通之象,但根源仍在氣滯血瘀!”
“因此,治療此證......”
陳陽緩緩道:“若隻是疏肝利膽、清利濕熱,如同隔靴搔癢,難撼其瘀結之根本,當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疏肝理氣、緩通腑氣’為輔。 瘀血得化,絡脈得通,則膽道自然通暢,不僅疼痛可止,結石亦有鬆動排出之機。”
“倘若一味追求‘排石’,用大量攻下利膽之品,恐更傷氣血,於病無益,甚至可能誘發結石嵌頓絞痛!”
“妙!鞭辟入裏!”
何慧敏微微點頭:“見病知源,不為病名所囿,陳醫生此論,深得葉天士‘久病入絡’學說之精髓!膽石症脅痛,臨床多見濕熱型,然此例瘀血阻絡型,更具典型意義,更考驗醫者辨證之眼力!”
陳陽好歹也是自家學校出來的醫生,何慧敏對陳陽自然沒什麽敵意,今天她還就扮演捧哏了。
沈秋雲也點頭讚同:“脈沉弦澀、舌下絡脈青紫、痛如刀絞鑽頂拒按,此瘀血三征俱備!陳醫生抓主證、析病機,精準無誤,當以血府逐瘀湯合金鈴子散為主方化裁!”
陳陽提筆寫下處方:
桃仁12克 紅花9克 當歸15克 生地黃15克 川芎9克 赤芍12克 川牛膝12克 柴胡9克 枳殼9克 桔梗6克 甘草6克血府逐瘀湯基礎)
加:延胡索15克醋製) 川楝子9克金鈴子散,行氣活血止痛)
生大黃6克後下,通腑泄熱) 金錢草30克 海金沙15克包煎,利膽排石)
炮山甲6克研粉衝服,破瘀通絡,軟堅散結)
處方再次顯示在大屏幕上。
“血府逐瘀湯合金鈴子散!加炮山甲破瘀通絡.......”
趙海林一邊看著處方,一邊輕聲呢喃。
這個方子緊扣“瘀血阻絡”的病機,主次分明,攻補兼施,血府逐瘀湯本身就有養血之功,又兼顧了利膽排石,金錢草、海金沙和通腑,生大黃更以破血通絡、專治頑瘀的炮山甲粉衝服作為攻堅的“矛頭”,用藥精準,配伍精當!
主持人從耳機中聽到唐文山的吩咐,適時問道:“陳醫生,除了湯藥,針灸是否也能緩解王先生這劇烈的疼痛?”
“當然可以。”
陳陽頷首:“對於這種氣滯血瘀型的急性脅痛,針灸止痛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
說著話陳陽示意工作人員推來針灸床。
王先生躺好後,陳陽取針,動作快如閃電:
右側膽囊穴,奇穴,陽陵泉穴下12寸壓痛點: 直刺1.52寸,強刺激瀉法,大幅度提插撚轉,此穴是治療膽道疾病、緩解膽絞痛的特效穴!
右側陽陵泉,膽經合穴: 直刺1.5寸,瀉法。疏泄肝膽,通絡止痛。
右側日月膽募穴、期門肝募穴: 斜刺0.50.8寸,平補平瀉,調暢肝膽氣機。
......
陳陽運針如飛,手法幹淨利落,尤其在膽囊穴和陽陵泉穴,運用了強烈的提插撚轉瀉法。
王先生起初還緊皺著眉頭,但隨著陳陽行針,他臉上的痛苦神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緩解,緊按著腹部的手也慢慢鬆開了!
“咦?…真的…真的不那麽痛了!舒服多了!就…就感覺那股擰著的勁兒…散了!”王先生驚喜地出聲,聲音都帶著一絲輕鬆。
現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針灸止痛的速效,又一次直觀地征服了觀眾!
“謝謝陳醫生。”
等王先生被送下台,主持人笑著道:“陳醫生年紀輕輕,醫術精湛,讓人欽佩呀。”
“主持人謬讚了。”
陳陽笑了笑,道:“其實中醫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學,很多時候誤診誤治,亦或者覺得難以精進,隻是因為不得其法,和治病一樣,方法不對。”
說著陳陽看了一眼孫明德和趙海林:“就像剛才趙主任和孫主任的判斷,先入為主,帶入西醫病名,這已經是臨床上大多數中醫最容易犯的錯誤了。”
趙海林和孫明德都一愣,然後默然不語,他們沒想到陳陽這會兒會說起這個話題。
趙海林和孫明德雖然怕了陳陽,可心中多少是對陳陽帶了些許想法的,所以一開始下意識的就有點針對陳陽和較勁的意思。
陳陽自然看得出來,而且孫明德和趙海林的習慣確實是現在很多中醫人的通病,陳陽覺得有必要在節目中說一說。
“中醫是我們國家的國粹,中醫首先要姓‘中’,學習中醫,一定要保持和發揚中醫傳統優勢和獨有特色......”
陳陽緩緩道:“辨證論治就是中醫優勢與特色最根本的體現,也可以說它是中醫的靈魂,是中醫的根......”
“無論中醫如何創新,如何與時俱進,根都不能丟,一旦丟了根,中醫也就失去了其所擁有的優勢和特色.....”
頓了頓,陳陽繼續說道:“然而自從西醫東漸,中醫和西醫發生碰撞對話以來,中醫的教育模式、診斷模式、用藥思路、研究方式雖然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但是中醫也變得有點不像中醫了,這一點我也希望中醫從業者能明白,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