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離家就業
字數:3295 加入書籤
濟南府穿越實錄!
“八百文?”魏永明麵無表情的重複了一遍,對於這個金額沒什麽概念。
“怎麽?嫌少?!”曹老六大為不忿“雖說這年頭銅錢有些毛了,可折算下來一年也能有四五兩銀子吧?我整年領到的俸銀才不過九兩而已,你還不知足?”
“知足,知足。”魏永明語氣惶恐,卻並不知官差們除俸銀之外也會發放薪水補貼和米麵布匹等生活物資,更別提辦差時還常有外快進賬。
“就是,他怎敢不知足?”四嬸陪著笑過來幫腔“二狗這樣沒用的東西,能找到肯管飯的東家就是福氣了,哪有挑剔工錢的道理?”
曹老六氣色稍平,語重心長的對魏永明說“四嬸這話在理。你啥手藝都沒有,剛去也隻能打雜跑腿,八百月錢不算少了。何況東家還包吃住呢,這種好事哪裏找去?”
“是,不少了。”魏永明稍稍一怔“包吃住?要住在那裏嗎?”
“反正有間屋子給夥計們打通鋪。你不想住?”曹老六也是一怔“從這裏過去少說十幾裏路,每日折返不嫌辛苦麽?”
“當然要住了,不然每天四更就得起床趕夜路。”四嬸將飯菜端上桌,掄起巴掌在魏永明頭上使勁一拍“東家包住你還矯情啥?快吃飯,我去給你收拾衣裳。”
二人狼吞虎咽填飽肚子,四嬸已將魏永明的換洗衣物打了個包袱,又拉著他的手細細叮囑一番,既歡喜又憂心的送他倆出了門。
終於可以看看三裏莊之外的地方了。魏永明戴著瓜皮帽,挎著小包袱,沿途興衝衝的四處觀望。
曹老六不敢帶他走城門,特意從城北的村莊和莊稼地之間繞到東門外。雖然路程沒遠太多,但道路坑窪難行,縱使二人腳程不慢,也足足走了大半個時辰才到。
東門一帶自古熱鬧非凡,直到二十一世紀都是濟南重要的小商品批發集散地。魏永明以前上學時也曾去逛過幾次,然而眼下這裏繁華程度比他印象中有過之而無不及。
集市上行人接踵摩肩、貨物琳琅滿目,什麽肥城蜜桃、樂陵小棗、曹州木瓜、高郵鴨蛋、金華火腿、湖廣糟魚、寧波淡菜、天津螃蟹、杭州醉蝦、陝西葡萄、雲南馬金囊,還有許多未曾見過的名堂,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一路左顧右盼的來到點心鋪旁,曹老六將魏永明引薦給老孫頭,然後轉身從懷裏掏出一張桑皮紙遞給他“喏,怕你這腦袋遲早惹麻煩,我幫你開了張條子。仔細收好,別弄丟了。”
魏永明接過來打開,見紙上墨跡尚未幹透,書法剛勁工整,雖無標點符號但亦不難斷句
“茲有濟南府西關外三裏莊人氏魏二狗一名,因不慎遭猛火引燃發辮,未及澆滅致焚毀大半,殘發狀況不堪有礙觀瞻,故許其盡數剔除,待長成後重結發辮。”
下麵沒有落款,隻在日期上蓋著一個方方正正的紅戳,看不出刻的什麽字。
魏永明雖然沒太把辮子當回事,拿到這東西卻也頗覺寬心,衝曹老六咧嘴一笑“謝了六哥,沒想到你寫字還挺好看。”
“胡扯,我哪寫過幾個字?這是請府衙先生代筆的,又托班頭出麵去刑房卡了個章。”曹老六斜了他一眼“認得這上麵的字麽?”
“我多少認得一些。”
“不賴,收起來吧。你這禿腦袋瓜若是被官差瞧見,即便不押回班房也要訛你一筆小錢,拿出這張條子便能省去許多麻煩。”
魏永明心中感激,想到自己沒心沒肺的剃了個光頭,曹老六卻不厭其煩的幫著擦屁股,忍不住動容道“六哥,這幾日叫你為我費心不少,我我謝謝你。”
“囉嗦,難道以前替你操的心少麽?”曹老六哼了一聲,又不放心的囑咐道“你要記住,這條子是知府衙門開的,若是落在兩司和綠營手裏未必好使,今後在街上行走還是要盡量躲避官人。”
“我小心就是。”魏永明點頭。
曹老六走了,魏永明當天下午與東家和幾位夥計簡單攀談幾句,晚上早早歇了。次日清晨起床盥洗完畢,吃過早點便開始了他在鹹豐年間的第一份工作。
東家老孫頭是個無親無故的鰥夫,身材瘦小,頭發花白,講話帶著明顯的江浙口音,平時沉默寡言略顯孤僻。
但他卻有一手上等的糕點手藝,尤其擅長做些桂花糕、糯米糕之類的蘇杭點心,在東關一帶小有名氣,每天都有人排著隊來買。
鋪子規模不算大,老孫頭住在東關大街旁一條窄巷子裏,賣貨的攤子就支在巷口。
之前鋪子裏隻雇了兩個夥計,除了做糕點時幫忙打下手之外,還要負責招攬生意、賣貨收錢、清理打雜、跑腿送貨,從早到晚忙的腳後跟撞後腦勺。
魏永明初來乍到,對於製作糕點和擺攤叫賣都摸不著門道,隻能先幹些掃地打水之類的雜活,同時承擔了每天早晨給城外幾家酒樓、飯莊、茶肆和客棧定時送糕點上門的工作。
雖然隻是跑跑腿而已,但所送糕點有的酥脆、有的鬆軟,要仔細裝在食盒或木桶中,為防顛簸擠壓還須小心慢行。那些訂貨的店家又是散布各處,幾趟折返下來也要費去不少功夫。
此前店裏是由兩個夥計抽空輪流送貨,現在有了魏永明來專門負責,他們登時鬆快下來,不忙了便坐在攤子旁邊談天說地。
有時八卦幾句城內城外廣為流傳的緋聞軼事,偶爾討論一下周邊府縣聚眾搶掠的流民土匪,大部分時間還是熱衷於聊些從評書戲文中聽來的故事。
兩人都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估計沒聽過幾段像樣的戲文,翻來覆去無非是關老爺過關斬將、趙子龍七進七出、武鬆打虎、秦瓊賣馬之類膾炙人口的老段子。
可他倆卻總也說不煩,而且一有空就要拉著魏永明當聽眾。二人一唱一和、添油加醋、每每說的神采飛揚,頗有幾分舊社會老藝術家的氣質風範。
魏永明起初耐著性子任由他們表演發揮,後來愈發感覺索然無味,偶爾聽到過於離譜之處便忍不住插嘴糾正幾句。
兩個夥計剛開始不以為然,試圖倚仗人數優勢與他爭辯,後來發覺自己往往說的驢唇不對馬嘴,而對方卻有理有據、頭頭是道,於是很快被其學問所折服,反倒開始纏著魏永明給他們講故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