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整編團練
字數:3083 加入書籤
濟南府穿越實錄!
“他畢竟才十八,知道些西洋事物已屬難得,又怎能樣樣皆通?”葛老板輕描淡寫的替魏永明說了句話,解釋道“黃河經由西南匯入淮河及運河,每當上遊河堤決口時才會有洪水流至北邊。”
“是嗎?”魏永明將信將疑。這個說法可是大大違背了自己腦中一貫的常識,難道鹹豐年間的確便是這樣的?
他一時不敢確定究竟是穿越導致了什麽偏差,還是自己孤陋寡聞、少見多怪。略微走神片刻,就聽葛老板又說“說不定在咱說話這功夫,長毛已進了山東。我們需早做打算,以防萬一。”
劉掌櫃不太自信的笑了笑“東家寬心,即便賊人渡過黃河,距濟南也尚有數百裏之遙,官府定會調集軍隊設法攔阻。”
“但願如此。不過這消息晌午之前就會傳遍全城,到時難免人心惶惶、謠言滿天飛。會館方才特地提醒各號,近日需在櫃上備足銀錢,謹防擠兌發生。”
“東家說的極是,我回頭就吩咐下去。”
魏永明壓根不擔心太平軍能打進山東,看著他倆愁眉不展的樣子,心中很是不以為然,可卻又無法明說,不由產生了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焦躁感。
葛老板與劉掌櫃商議了幾句,滿臉疑慮的嘀咕道“賊人勢大,官軍怕是難有作為,不知各地團練能否抵擋一陣?登初,你去找何先生探探消息,最好能請他過來一敘。”
“是。”魏永明轉身剛要出門,就聽外麵夥計喊道“東家,何大庚先生到了。”
“哦?快請!”葛老板從椅子上一躍而起,把何大庚迎進屋裏,不及寒暄便開口問道“先生,傳聞長毛占了歸德,正謀劃發兵渡河,不知是真是假?巡撫大人可有應對之策?”
“確有此事。”何大庚不慌不忙的回答“撫台大人病情危重,巡撫之職由布政使大人暫行署理。眼下兗州總兵與河道總督正在調動麾下綠營,曹州、濟寧及周邊各鄉民團也已集結待命,即將開赴曹縣一帶布防。”
葛老板稍稍鬆了一口氣,眉頭卻不見舒緩“假使賊人長驅直入逼近省城,濟南的綠營和團練能否退敵?還望何先生給咱們交個實底。”
“諸位不必憂慮,長毛此次北上誌在京畿,應當不會強攻沿途城池。”何大庚輕輕擺了擺手“即便他們敢覬覦省城,隻要官軍和團勇擺開陣勢、嚴陣以待,賊軍定會知難而退。不過嘛”
“不過怎樣?”
“團練軍費已近告罄,若擱在平日尚能勉強支絀一陣,一旦當真開兵見仗,糧餉恐怕支撐不了許久。不得已,何某隻得又厚起臉皮四處求人,還望葛兄敦促各家銀號鼎力資助。”
“銀子嘛為了守境安民,我們再資助些也是應當的”葛老板似乎有些不快,語氣略顯生硬“先生還是盡快尋思退敵之法吧。團練此次若能協助官軍確保省城周全,大夥自然會踴躍捐贈。”
“葛兄所言極是。毛大人和陳大人正召集各鄉團頭商討禦敵方略,定會力保濟南無虞。”何大庚簡單介紹了幾句團練部署,轉頭瞧向身旁一臉雲淡風輕的魏永明“魏老弟,你有何見解?”
魏永明遲疑了片刻,猶猶豫豫的幹咳兩下“東家,何先生,我料長毛就算渡河也成不了什麽氣候,不會對濟南構成威脅,咱們無需擔心。”
葛老板蹙眉不語,劉掌櫃輕輕哼了一聲“你如何料得?”
“是啊。”何大庚轉動眼珠看看二人,也跟著問道“何以見得?還望老弟說說其中的道理。”
“這個嘛”魏永明實在編不出像樣的說辭,隻好故作神秘的一笑“我不過是憑感覺猜測而已,您諸位莫要當真,該做的準備仍是要做的。”
“但願你猜的沒錯吧。”葛老板心不在焉的垂下眼皮。
“這孩子,純粹是故弄玄虛。”劉掌櫃悻悻歎了口氣。
何大庚緩緩點頭,沒再追問下去,又與他們交談幾句便匆匆走了。
果然如葛老板所說,當天晚些時候,歸德府淪陷的消息傳遍了全濟南。城內城外頓時流言四起,有的說太平軍在搜集船隻,準備渡河;有的說長毛賊人人擅泳,無需乘船;還有的說官兵死傷無數,屍首填堵了黃河,走在上麵連鞋底都沾不濕。
流言急速膨脹變異,次日一早,大街小巷已經開始流傳曹縣失守的消息,搞的魏永明也有些驚疑不定。好在綠營探馬每隔一兩個時辰便傳回戰報,大家得知太平軍仍在歸德,且河南巡撫正指揮人馬組織反攻,人心方才稍稍穩定下來。
第三天的情況不容樂觀。反攻歸德的數千官兵中了埋伏,被一舉擊潰,不僅死傷半數,還丟了許多輜重。好在清軍已將歸德附近渡口的大小船隻悉數調至北岸,大大延緩了太平軍渡河的時間。
又等了兩天,好消息傳來太平軍找不到船隻渡河,隻好放棄北上,向西奔開封去了。山東軍民總算鬆了一口氣,然而這幾日的提心吊膽足以令官府和百姓感到震動不安,加之周邊土匪流寇趁亂興風作浪,省內各地對防務的重視程度陡然提升。
提升防務首先要擴軍。目前地方財政吃緊,養活現有的綠營兵已是捉襟見肘,無力再擴充編製,隻能寄希望於新招募的團練。可是團勇們都是各個村莊的農民,隻能抽農閑時節來參加訓練,戰鬥力根本難以保障。
濟南團總毛鴻賓與知府陳寬等人經過商議,決定在原有團練中挑選出部分精銳駐守省城,其餘一律留在家鄉,平日並村結寨抵禦暴民、維持治安,必要時接受統一征調指揮。
鄉下團練由各地有名望的士紳地主分別統領,自行負責日常管理與開銷。作為獎勵,官府認可其團頭地位;若能殺賊建功,朝廷還會不吝賞賜功名和虛職官銜,甚至允諾增加當地的科舉名額。
有了這些誘惑作為刺激手段,操練民團很快在邊遠鄉村中蔚然成風。地方名流士子對此趨之若鶩,或慷慨解囊、或搖旗呐喊,真正做到了“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鄉間團練規模成長十分迅猛。